APP下载

“树”的理想是保安
——谈“马斯洛需求层次”对幼儿角色行为及游戏的助推

2018-04-28

幼儿100 2018年12期
关键词:凯凯马斯洛文文

角色游戏“梦的秀场”进行中,孩子们精心装扮好自己游戏着。

这时,我看到新加入的文文径直走到服装区,毫不犹豫地拿起了那件不怎么受欢迎的“树装”,轻轻撕开,从脚下套进,两手伸到脑后粘住头部的雌雄贴,简单整理了下后,将双手垂直放在腿的两侧直立在场地中间,一棵大树出现了……

片段一:笔直的“树”

“树”的周边都是嬉闹玩耍的同伴:妞妞指挥着童童、小贝,和着音乐打击着乐器;月月扮演兔子从“树”边跳过;“武士”凯凯和“老虎”闹闹刀剑相向,嘴巴里发出了“咣、咣、咣”的声音,挥舞的刀剑时不时砍在“树”身上,文文偶尔瞟两眼后重新把目光定位在正前方。因不了解他的角色行为,我没有及时介入,而是选择在旁观察。他认真地扮演着“树”,丝毫没有被身边同伴影响,面对突发情况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动作,这时我才发现文文的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这么强(图1),忍不住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图1

我好奇:他是在游戏吗?是“三分钟”热情还是真投入?

片段二:强壮的“树”

8分钟过去了,文文还是笔直地站在那里。凯凯打闹了一会儿后对闹闹说:“不比武了,我们谁都打不过谁。”闹闹问:“那我们比什么?”凯凯左右看了两眼做思考状:“要不我们来砍这棵树吧,看!我是光头强。”说完挥起“剑”在“树”上砍着,闹闹见状也拿起手中的“锤”在“树”上敲打着。我趁机问道:“砍树需要什么工具?动作怎么做?”“光头强是用锯的!”说完双腿下蹲模仿着。随着扮演的深入,游戏扩展出了新情节,他们通过协商任务创造性地发展着游戏。面对同伴的“攻击”,文文扭了扭自己的身体,试图摆脱他们,但双手还是紧贴着双腿努力做到一动不动(图2)。

图2

我困惑:是什么动机让他坚守自己的角色行为?

片段三:砍不倒的“树”

面对强壮的“树”,凯凯发起了新挑战,“谁要跟我一起砍树,我要把这棵树砍倒。”“来了!来了!”“我也来!”说话间,三四个孩子跑了过来,自主角色游戏出现了主题——伐树。只见凯凯拿着“刀”在“树”背后锯着;闹闹用大锤敲打“树根”(脚);月月一只手拿乐器一只手给“树”挠痒痒。显然,文文也愿意接受挑战,配合游戏努力演着,将双手贴得更紧了,身体被推得左右摇晃,但始终没有发出声音,多次将离开的脚重新收回原位。我很开心看到中班幼儿能创造性地发展游戏主题,有了合作任务的意识,同时为了安全考虑,我轻声提醒道:“表演砍树要考虑同伴的感受噢,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假假地砍,不能真砍。”“不能伤到他。”“老师,你看我在轻轻地跟他玩!”孩子们纷纷说着。

我思考:什么需求诱发同伴合作?又发展了那些品质?

片段四:“树”的理想……

结束音乐响起,文文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开始解身上的服装。“文文今天扮演得真棒,为什么能站这么长时间?”我走近他问道,“我喜欢演大树。喜欢站呗!”文文轻松地回答着。“为什么小朋友逗你都不动?”“保安叔叔就是这样的!”“保安叔叔?”我追问道。“对啊,我长大了就是要当保安的!”文文自信地说。“为什么?”“保安叔叔保护我们家。”文文停顿了下,继续说道:“我家玩具老是被小偷偷走,我要保护玩具,保护小区里所有人的玩具不被偷走!”文文边说边露出了自豪的表情。直至游戏结束,文文扮演的“树”直立在原地共计18分钟,期间同伴逗他、嬉闹他四次,但他依然坚守角色,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树”的理想是保安。(图3)

图3

我发现:幼儿角色意识的强弱与个体需求的关系。

【问题解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文中所提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种属于低层次需要,后两种属于高层次需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总有一种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一、真兴趣才会真投入

幼儿游戏首先源于情感上的需要,即低层次的需要,从第一次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兴趣是角色扮演的前提,角色扮演最基本的部分是角色行为,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只有当幼儿对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系列行为的产生,继而真正地参与到游戏中去。

游戏助推:自主游戏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兴趣都可以转化为游戏。通过几次游戏,可以看出哪些孩子对哪些角色真正有兴趣,哪些兴趣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促进幼儿发展,因此教师要提供多种角色供幼儿选择体验。

二、真需求才是真游戏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内在需求是驱使个体向高层次需求发展的动力。第二次观察中可以看出,喜欢并扮演保安是文文的情感需求,“大树”是扮演保安角色的替代,有了替代物,有了真情感需求才能促使幼儿持续、投入地开展游戏,从而创造出新的游戏情节。这一过程不仅是幼儿简单、即时的角色行为,只有真正满足幼儿情感需求的游戏才是幼儿想要的游戏。

游戏助推:为了保证游戏真正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自主游戏中我们要时刻观察关注幼儿游戏动态,及时捕捉他们的情感需求,因角色需求和幼儿已有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经常会出现突发问题使游戏不能持续进行,这时教师要适宜指导,鼓励与肯定,从而培养幼儿持续投入、坚守角色以及自律游戏的学习品质。

三、真经验支持真扮演

角色的扮演水平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储备,并关系到角色意识的强弱。中班幼儿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与同伴互补冲突性的角色扮演,运用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就是与群体的关系和社会适应,个体在矛盾冲突中获得发展。从第三次观察中看出,同伴的角色扮演已不满足单纯的自我表现,而是积极与他人互动,即出现砍树情节,由低层次的情感扮演需求过渡到砍倒树获得成就感的尊重需求,而文文面对同伴的“攻击”坚而不摧,扮演让他获得了成就感。

游戏助推:角色游戏中为了促进获得自我实现(创造力、解决与处理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需求,教师关注游戏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游戏,制造角色冲突,通过建议、参与,启迪幼儿思维,使他们在动脑解决问题中克服障碍,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化,从而向高层次需求迈进。

四、真自主促进真发展

第四次师幼对话是案例重点所在,我们知道了文文自主选择角色、坚守角色职责背后的游戏动机——理想是当保护同伴、玩具的保安,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是幼儿获得自信、尊重以及被他人尊重,获得成就感的体现。

游戏助推:幼儿的角色认知体现在对角色的选择、职务与社会性等认知方面,因此教师要通过不同渠道完善幼儿对角色的系统认知,这也是角色游戏能力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故事启示】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不仅要关注幼儿外在动作表现,更应关注其内在情感需求。

1.调动角色意愿。

所谓意愿是指个体完成某事件的心理期待。游戏既是幼儿情感意愿的满足,更是获得发展的途径,幼儿有了明确、自觉的任务意识和游戏动机,就会投入并坚守角色职能从而发展学习品质。

2.关注成长需求。

上述案例中文文的理想是成长过程中某个情感需求,也是个体自我实现趋向激励的需要,其不受本能支配,容易遗弃,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每个时段的情感需求,及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增强自控、自律等规则意识。

3.尊重自我实现。

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和层次性,是发展中的独立个体,教师在游戏中不能统一要求,应尊重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与扮演,及时给予肯定,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实现自我需求,获得可持续发展品质。

猜你喜欢

凯凯马斯洛文文
TEA LEAVES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Breaking the Chain
孩子,你慢慢来
Power Down
China’s Other Vaccine Drive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班霸”改良记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发脾气的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