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2018-04-27张金洪
张金洪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尤其是脑梗死,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1]。已有较多研究表明,脑梗死多发于老年人群和男性,而女性因体内雌激素对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被认为是脑梗死低危人群,故临床上对女性脑梗死群体的研究尚少[2-3]。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脑梗死病人,其临床特征和发病的危险因素均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中对于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中往往缺少根据年龄段、性别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的研究[4-5]。本研究旨在分析绝经后和绝经前脑梗死病人发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女性脑梗死的认识和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为临床针对女性脑梗死高危人群制定全面、有效的干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女性脑梗死病人,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79岁;②女性;③经临床症状、体征及颅脑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6];④急性发病,且症状持续24 h以上未明显缓解;⑤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⑥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所有研究对象或其家属的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脑栓塞;②合并感染、肿瘤、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严重疾病及心、肝、肾功能不全;③近1个月内有过手术史或严重创伤史,既往有脑梗死病史;④临床资料不完整;⑤因精神障碍、痴呆等不能较好地配合本研究。
共纳入288例女性脑梗死病人,其中绝经前脑梗死病人104例,年龄21岁~52岁(37.18岁±11.42岁);绝经后脑梗死病人184例,年龄42岁~58岁(52.64岁±4.85岁)。
1.2 方法
1.2.1 收集资料 采用查询病历记录、问卷调查和询问调查的方式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吸烟、饮酒、脑梗死类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患病情况和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1.2.2 判定标准 ①脑梗死类型:由两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根据国际公认的脑梗死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型(CE)、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腔隙梗死型(SAA)。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型(SOE)和不明原因脑梗死型(SUE);②脑梗死严重程度:由两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参照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判断脑梗死严重程度,以0分~15分为轻度,16分~30分为中度,31分~45分为重度。③高血压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④高血脂参照《2007年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指南》诊断标准;⑤糖尿病参照《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⑥吸烟,每日吸烟1支以上,连续或累计6个月以上认定为吸烟;⑤饮酒,每日摄取的酒精量30 g以上或每周累计210 g以上,持续或累计6个月以上认定为饮酒;⑥肥胖,体重指数(BMI)>28 kg/m2视为肥胖;⑦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以一级亲属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视为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1.3 质量控制 ①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②资料采集及高血压病、糖尿病、 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判断,由经规范化培训的研究人员按照相关判定标准进行;③空腹血糖、尿酸、血脂Lp(a)等指标均由我院生化实验室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规程进行。④所有资料、数据均及时检查和整理,采用双轨录入法录入,且录入前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核对、补漏,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
2 结 果
2.1 两组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观察 与绝经前脑梗死组比较,绝经后脑梗死组LAA型、SAA型脑梗死比例较高,CE比例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病人在绝经前、绝经后两个阶段的脑梗死严重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绝经前脑梗死严重程度多为轻度(P<0.05),而绝经后脑梗死严重程度则多为中度和重度(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脑梗死类型及脑梗死严重程度分布比较 例(%)
2.2 两组脑梗死危险因素观察 与绝经前脑梗死组比较,绝经后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所占比例均较高,而饮酒、吸烟、肥胖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绝经前后脑梗死易感性与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绝经后脑梗死和绝经前脑梗死易感性与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的OR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病人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比较 例(%)
表3 绝经前后脑梗死易感性与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绝经前和绝经后脑梗死发病的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绝经前脑梗死的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绝经后则急剧增高至与男性发病率相近的水平。绝经前和绝经后女性病人脑梗死发病率差异大主要与女性内分泌环境在绝经前后发生较大变化有关,尤其是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7-8]。已有较多研究表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可通过多环节调节体内脂质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应激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促进损伤后内皮细胞增殖,发挥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9-10]。Nicholas等[11]研究表明,绝经后口服雌二醇,其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本研究中,绝经前女性病人以CE型、SAA型脑梗死为主,而绝经后女性病人则以LAA型、SAA型脑梗死为主。此外,女性病人在绝经前、绝经后两个阶段的脑梗死严重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绝经前脑梗死严重程度多为轻度,而绝经后脑梗死严重程度则多为中度和重度。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其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均减弱,导致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脑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进而易致LAA型、SAA型脑梗死有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增多且相互影响,致脑梗死程度严重。
3.2 绝经前和绝经后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既往文献报道,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均为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12-13]。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均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的状态,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最终引发脑梗死[14-16]。吸烟可增高血小板反应性,抑制前列环素形成,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升高,进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及血管壁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17]。同时烟雾中的尼古丁可对交感神经造成刺激,使血管产生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而烟雾中的一氧化氮可增加血管壁通透性,使其缺血、缺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8]。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血小板功能和活性的异常,提高血小板聚集率,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同时还可影响血管收缩,造成痉挛,影响脑部血流量[19]。研究表明,腹部及内脏脂肪组织对血管具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故肥胖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20]。遗传因素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其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着脑梗死的发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前和绝经后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绝经前脑梗死病人以饮酒、吸烟和肥胖为主,绝经后脑梗死病人则多为高血压、糖尿病,但两组中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所占比例比较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绝经前后脑梗死危险因素分布存在差异。
绝经前和绝经后脑梗死的类型、严重程度不同,且主要危险因素也存在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绝经后脑梗死高危人群应及早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进行积极干预,而绝经前脑梗死高危人群应加强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充分认识到饮酒、吸烟、肥胖等的危害,协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和适当运动,以减少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Wang J,Yu XD,Li GQ.Comparative study o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rognostic determina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Int J Clin Exp Med,2015,8(6):9855-9861.
[2] 乙成成,张颖秋,刘雯雯,等.中国人群无症状脑梗死发病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32(5):537-540.
[3] 唐甲凡.中青年人群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调查及预后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3):45-46.
[4] 周晓明,贺涓涓,尚文锦,等.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病人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及远期预后的对比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13):2108-2111.
[5] 秦莉花,李晟,朱建华.脑梗死不同性别发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型和治疗的特点[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33-3035.
[6]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7] Walter A, Rocca BR, Grossardt VM, et al.Premature menopause or early menopause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J].Menopause,2012,19(3):272-277.
[8] 姚志本,许玲玉.雌激素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6):86-88.
[9] Liang CC,Liu HL,Chang SD,et al.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CD34+ cells and estradiol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female ovariectomized rat:cerebral MR imag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PLoS One,2016,11(1):e0147133.
[10] 刘传颂,戴瑞宁,傅佳,等.绝经后雌激素与女性急性脑梗死发病关系的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8):710-712.
[11] Nicholas LS,Marc B,Kerri L,et al.Low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aking oral estradiol compared with oral 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J].JAMA Intern Med,2014,174(1):25-31.
[12] 王旭,祁宝昌,鞠维娜,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与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10):916-919.
[13] 付联群,王晓丽,闵连秋,等.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5(1):116-120.
[14] John JS,Jiaxiao S,Rushdy AM,et al.Plasma renin 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a large hypertensive cohort[J].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2014,16(11):805-813.
[15] Li MF,Zhao CC,Li TT,et al.The coexistence of carotid and 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further increases cardio-cerebrovascular risk in type 2 diabetes[J].Cardiovasc Diabetol,2016,15:43.
[16] 张萌,郑慧,张敏,等.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血脂、血压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8):831-834.
[17] Rojiemiahd KE,Robert DR,Mukul S,et al.Correlates of former smok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J Open,2015,5(1):e005753.
[18] Peter M,William T,Mohammed H,et al.Pathophysiological impact of cigarette smoke exposure on the cerebrovascular system with a focus on the blood-brain barrier:expanding the awareness of smoking toxicity in an underappreciated area[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0,7(12):4111-4126.
[19] 吴寿岭,张倩,戚长春,等.饮酒对男性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1):1065-1069.
[20] 张文卿,滕继军,张磊,等.腹型肥胖与脑梗死及其TOAST分型相关性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5):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