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8-04-26游丽

读天下 2017年18期
关键词:赤水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效令世人瞩目,经济快速增长,但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从赤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形势和困难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赤水;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和困难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为此,深入了解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是促进赤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 取得的成效

(一) 生态文明意识逐步形成。近年来,赤水以绿色创建、“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五进”活动,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被多数人所接受。

(二) 生态资源逐步壮大。目前,全市森林面积207万亩,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10年前降低70%,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减少近400万吨,境内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

(三) 生态产业逐步形成。一是生态工业特色化发展。始终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着力引进和发展特色加工业和特色酿造业,到2020年将建成500亿级园区。二是生态农业品牌化发展。依托中国最大的竹乡资源优势,发挥金钗石斛、乌骨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着力打造金钗石斛、竹业、乌骨鸡3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使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三是生态旅游井喷式发展。建成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名胜区和公园6个、国家4A级景区4个。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荣获全国首批、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赤水已成为贵州省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四是绿色城镇区域化发展。三十里河滨景观康养大道,让赤水“颜值”与“气质”进一步提升;投入88亿元重点打造的官渡、旺隆等示范小城镇和凤凰、张家湾等美丽乡村示范点,演绎了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诠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丰富内涵。

二、 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一)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赤水工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地产开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部分项目未办理环评手续便开工建设或未通过环保验收便投入使用。环境监管的缺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反映出建设单位和行政审批部门环保意识还比较缺乏。

(二) 主客观因素未有效解决。一是赤水城区冬季空气质量因地理位置原因,处于川渝大气污染区。二是工业排放增加、城市建设工地增多、机动车大幅增长。三是环保设施落后,监测监管方式陈旧、粗放,导致环境监测监控预警能力、研究和研判等跟不上环境管理决策需要。

(三) 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健全。一是国家未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政策不多。赤水森林覆盖率最高、退耕还林成效最突出、环境质量最好,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重大贡献,但未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经济指标考核更多倾向于GDP,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少,主观上导致重经济轻生态观念的形成。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宣传,提升全民生态文明共识。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多形式、多渠道曝光污染问题,让社會大众切实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提高全民环境忧患意识。二是以处罚为手段,对屡教不改、顶风作案的单位和个人加大法律惩处。三是以保护“行动”为载体,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提升全民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实践力度。四是开展常态化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加大教育宣传,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二) 加大投入,完善生态环境功能。

1. 建设生态环境。一是稳步推进退耕造竹、大力发展石斛种植,将赤水建成全国最大的竹乡和金钗石斛基地。二是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切实加强水、气、声污染治理,普及推广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等现代清洁能源技术,建设更加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三是以生态园林城市为标准,深入推进城区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和文化工程,做好古镇保护开发、生态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完善生态设施。一是加快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二是扎实抓好“三小”水利、农村安全饮水和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夯实农村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硬件基础。三是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进一步提高赤水河生态质量。四是严格控制机动车船污染、扬尘污染。五是从规划布局、景观设计、节水节能、循环利用、清洁环保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和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三) 完善制度,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1. 加强法制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各级干部群众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和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2. 加大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已划定的生态功能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安全“三条红线”,深入推进环境保护“河长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机制创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巩固提升赤水“守牢两条底线、实现绿色崛起”成效。

3. 加深考核评价。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执政导向,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细化为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和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生态建设。

总之,“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发展不应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之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紧要关头,赤水人更要牢记“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嘱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作者简介:

游丽,贵州省赤水市,贵州省赤水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赤水生态文明建设
雨中美人梳
费云良诗书影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赤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