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怎样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初探

2018-04-26杨莹

读天下 2017年18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出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教学现象,教师一味地求新出奇,忽视教学对象、违背教学规律,泛语文、非语文、低效率的现象时有发生。“高耗低效”的顽疾再次困扰许多教师,为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下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做出一些尝试。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合理归因;学习动机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生机盎然、活力无限的局面,课堂教学的理念及方式方法都与以往迥然有别。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一味地求新出奇,忽视教学对象、违背教学规律,泛语文、非语文、低效率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上个世纪困扰无数语文教师的“高耗低效”的问题再次出现:教师费时最多,用功最勤,可结果却往往与我们的愿景背道而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甚至厌烦,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倍感迷惑。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教学行为时刻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严重干扰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实施。为此,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做出一些尝试。

一、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86年,班杜拉在其《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较为完整地建立起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行为的感受、判断和信念,其本质是一种自我生成的能力。依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有类似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的选择、思维模式以及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普遍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因而,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使个体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班杜拉认为,只有当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能力时,才会产生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时,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动机、兴趣、与学习有关的情感、学习态度、付出的努力等非认知因素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鉴于此,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1. 合理归因

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際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如果将失败归于努力,会有利于维持学生的自信心;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进取的合理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合理地对成败归因呢?笔者以为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具体来说分两步:一为诊断,教师可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总结来确定其归因倾向,因材施教。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善于了解学生,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教育思想。因此,对有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应当区别对待。二为训练,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过程,使学生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具体操作体现为:表扬强化学生正确的归因,纠正其错误的归因;通过教师的言语劝导,使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合理转移,将能带来心理障碍的归因引导为外部的归因,让学生相信自己失败并非是因为能力不够。

因此教师在进行归因训练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策略、不同任务和场合,考虑原因及其所属纬度,给予不同的归因反馈和训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对成功作文的良好期待,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知觉态度,提高写作的兴趣。通过归因训练,消除消极的归因方式,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增强了学生成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3. 榜样示范激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成功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实践证明,我们利用心理学效能理论和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学会历练自学,通过成功体验、榜样激励、合理归因等途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9:第7-228页.

[2]白晓云.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J].教育理论,2010,(4).

[3]黄俐丽.论韦纳归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第3期.

作者简介:

杨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內蒙古新城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