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4-26粟郁王立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习平台社交网络高校教学

粟郁 王立华

[摘 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管理改革是目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提出了创建基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学习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实现共享学习和学习过程的实时指导。

[关键词]社交网络;学习平台;高校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10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

由于大学教育一般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混日子的现象。很多高校都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网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1 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平台构建的背景

目前,大部分高校课程网站和网络学习平台都属于传统的学术性学习管理系统,不能被学生充分应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学资源封闭、固化、静态

精品課程和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局限于课程资源的共享,且学习内容和资源基本都由教师提供,仅允许教师修改资源的方式导致课程内容存在封闭、固化的现象。新生代的大学生需要更个性化、开放、动态、群建共享的学习资源。

1.2 忽视学习者主体

大部分网络课程平台更多关注学习资源,却忽视了学习者主体,将网络交互重点放在学习者与物化的学习资源之间。同时,学习平台还缺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联系,导致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被弱化。

1.3 缺乏学习过程管理

多数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在线测试和作业提交功能,通过在线测试和提交作业,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这就导致缺乏学习过程管理,教师不能及时追寻学习动态,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

1.4 交互性不强

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停留在浏览或获取学习资源的层面,在社会交互方面的支持明显不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一般仅依靠讨论、留言板等工具实现,且存在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低、反馈慢等问题。

1.5 缺乏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学生在平台上的操作往往是查看、下载学习资源,或参与主题讨论,不允许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个性化重构与补充。同时,教学平台在学习手段上对移动终端的支持不足,不能满足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2 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平台的可能性

2.1 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普及

社会网络是由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互联网技术的更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从现实逐步渗透到网络世界。正是由于这种人与网络、网络与人、人与人三者之间的交互活动催生了诸多互联网社交平台,如论坛、博客、空间、微博和微信等。人们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创建学习和实践社区来分享有关的学习信息、内容、想法。互联网社交平台已经发展成为网络人群学习的场所和工具。

2.2 社交网络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人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包括认知过程与意志过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即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属于意志过程,传统教学手段很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提出导致学业失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则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生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增强,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太多的束缚,活跃度较差。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平台,建立可控、可管理的学习空间,将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社交网络进行整合设计,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避免单一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能够提升学习效果。

2.3 社交网络可以促进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创新性、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将其主动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从而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当知识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被众多学习者交流、讨论,个人通过体验、参与好友的群体讨论、协商和反思来加工和共创知识,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关注是学习者与指导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资源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当学习者在寻找伙伴或解决问题时,时常都是根据社交网络寻求最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提出“弱连接优势假设”,将相识时间、感情强度、亲密度、互惠程度作为划分关系强弱的维度,指出弱连接是群体间的信息桥梁,与强连接相比,其网络规模大、非重复性信息多,在组织学习和信息扩散中具有更高的价值。乔治·西门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的关联主义理论,指出“学习就是将不同的信息集合进行连接,这些连接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些关系比我们自身掌握的知识还要重要”。他认为将学习者编织进由社交网络建构的学习情境,比向其提供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平台构建,能够将社交媒体的现实学习空间扩大到网络虚拟社区,打破了学习空间的束缚,将学习者围绕特定学习内容形成弱关系网络群体。此外,学习平台能通过网络社区积聚广泛而有效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行为不再孤立,扩展了学习个体间的互动领域和层次,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和服务。

3 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平台构建

在学习分析领域,社会网络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学习共同体组成结构特征与动态演化的分析方法,即已经吸引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高校教育中可以将社交网络与课程学习合理、有效、适度地结合与应用,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管理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实现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的有效融合。

3.1 社交媒体的选择

从当前微信的用户数和月活跃数可以看出,在我国的互联网社交领域,微信是最受用户欢迎及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和社交媒体接受模型进行调查发现,微信不仅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社交媒体,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个更灵活、更愉快的学习工具。尤其是在近些年,微信对教育等的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渗透与影响,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3.2 平台构建

(1)知识维度。传统的网络学习平台大多采用非线性结构,利用标题分类手段整合资源,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链接和跳转。但是基于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主页的内容多且凌乱,无法按照学习者的个体特点进行情境建构等。对此,新的平台在保留知识非线性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分支结构与网状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平台大的框架是分支结构,具体的知识单元之间采用网状结构,通过超链接的任意跳转实现知识的有效扩展和深度学习。平台提供的知识类型包括概念类、原理类、技术技能类、案例类和问题解决类等,支持学习者建立个人知识空间,对各类知识进行管理,建构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情境,提升研究型、问题解决型的学习技能。平台的社交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空间内分享学习体会、提出问题,通过互动交流展示自我,促进创新思维。

(2)学习维度。学习资源的灵活性是学习平台的突出特点,主要向学习者提供信息获取、情境创设、通信交流等学习工具,帮助其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例如,学生可邀请其朋友自行组建团队;允许学生自行发起学习问题讨论,分享学习文档、参考资料,并接收他人的评论和反馈。

(3)交互维度。平台允许学生邀请朋友加入,扩大了学习圈和朋友圈,满足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娱乐中学习的需要。学生们充分利用这个学习平台相互鼓励,体现了社交媒体接受模型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学习者、任课教师、好友圈、校外导师之间建立强弱关系交叉的“差序”格局,为学生提供廣泛的智力支持,提高学习效能,培养创新思维。

(4)技术维度。该学习平台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工具,可以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最终达到课程所规定的学习效果。平台采用分布式认知的去中心化结构,支持手机移动终端访问,方便随时接受学习资讯和资源共享。

4 结 语

国外学者已开始运用学习分析技术研究社交网络学习平台,分析学习者的交互行为有助于学习者的协同学习过程。通过社交网络来互动分享、协同学习将成为未来一种新的学习常态。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社交网络”这种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中。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寻求更广泛的学习支持,增加了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够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进而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虎.基于社交网络的影视创作课程协作平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2]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3]杨咏,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4).

[4]石月凤.基于SPOC论坛的学习社交网络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5]李阳辉,谢明,易阳.基于深度学习的社交网络平台细粒度情感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7(3).

猜你喜欢

学习平台社交网络高校教学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及微网站的高职院校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图片分享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新时期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价值
泛在背景下图像处理课程学习平台设计研究
基于校本微课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