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代文献对痛经外治法的用药规律研究

2018-04-26李姝婧孙铭声高树中马玉侠

吉林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药味外治法药性

李姝婧,孙铭声,高树中,马玉侠*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痛经(Dysmenorrhea)是指生育期妇女在经期或经前几天出现下腹疼痛,疼痛可辐射到腰骶部,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可伴有头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的疾病[1],疼痛性质和强度有个体差异。国外有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达43%~90%[2-5],在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加纳等国家统计的痛经发病率40%~80%之间[6-9],国内报道该病流行病学统计发病率约36.06%[10]。痛经不但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和学习[11],其导致的不孕等问题也威胁着普通家庭的稳定。现代医学治疗痛经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副作用较大,远期疗效欠佳;而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更好的调整脏腑机能,其副作用小,远期疗效更好,但中药的煎制较繁琐、汤剂口感较差,部分患者对针刺有恐惧感,因而依从性差。中医外治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攻邪而不伤正[12],同时可除去胃肠及肝首过效应对药物的影响[13],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总结古代文献中外治法治疗痛经的中药频次、药性、药味及归经规律,以期为痛经外治法的现代研究及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通过检索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条文,经整理、统计和分析,以期能够总结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单味药用药频次;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涉及药物的药性、药味和归经;总结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

1.2 研究方法

1.2.1 源文献的选择 以中华医典收录的古代文献为检索源,并配合手工查阅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从中医古籍的文献中检索有关药物外治法治疗痛经的条文,将符合要求的条文录入到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中。

1.2.2 纳入标准 因痛经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此病的论述,但是对于痛经症状的相关描述却有很多,故以“临经痛、经行腹痛、少腹坚痛、月来腹痛、经事欲行脐腹绞痛、月水刺痛、经行作痛、经来腹痛、一切腹痛、诸腹痛”等为主要检索词进行检索,并将含有药物外治法者均纳入范围。

2 研究结果

收录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条文共30条,对其使用的药物进行统计,并对使用频率超过4次以上者进行摘录,按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钟赣生主编)对所用药物的药味、药性、归经进行统计分析。

2.1 中药应用频次统计结果

表1 古代文献用药频次超过4次药物一览表

由表1得出,药物总数212味,频数总计503。外治法治疗痛经所选中药大多属于常用药,以植物药为主,药物主治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类为主,符合痛经常见的寒凝血瘀型和气滞血瘀型的证治规律。

2.2 中药药性统计结果

表2 药性频次一览表

由表2得出,古代外治法治疗痛经所用的中药涉及温、微温、寒、微寒、大寒、热、大热、凉、平9种药性,温热类的药物使用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寒凉类药物和平性药物。

2.3 中药药味统计结果

表3 药味频次一览表

由表3得出,在古代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药物,其药味主要以辛味为主,其次为苦味和甘味。

2.4 中药归经统计结果

表4 归经统计一览表

由表4得出,药物外治法治疗痛经时所用药物归经涵盖了全部的十二经络,但主要归肝经、脾经、胃经。

3 讨论

祖国医学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水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14]此后,历代医家对痛经的研究不断丰富及发展。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发病与气血变化相关。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15]。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具有其独特优势。中医外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时代,发展于中古,成熟于明清[16],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见于多朝多代的医家著述之中。中医外治方法众多,概而言之,从体表施治的方法均属外治法[13]。清代·吴师机依据其“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17]的著名论述,才将外治法形成专著,流传后世。

纵览痛经的外治疗法史,大致可将其分为药物贴敷和药物热熨两类。药物贴敷所用药物相对较多,配伍方式复杂,但多采用活血化瘀、温经行气止痛之品;药物热熨所采用药物相对较少,亦多为活血化瘀止痛之品。古代文献中,多数医家均以“体虚风冷”以致寒凝血瘀作为经行腹痛主要病因病机,表现为痛证,“瘀”是病机之关键,主要病机为“不通”。[18]《黄帝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也”,因此温热类药物使用居多,以其温通、活血之效而达到止痛目的。药味上,辛味“能散、能行”具有行气活血等作用;苦味“能泻、能燥、能坚”具有泻降气逆等作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缓急止痛等作用。故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多选用药性温热、味辛、味苦、味甘之药物,以其活血化瘀、温经行气、缓急止痛而达到治疗目的。

冲、任、督、带皆下起于胞宫,上连属于十二经脉,且与脏腑相通,将胞宫与经脉联系在一起,冲、任、督、带与十二经脉相通,并存蓄十二经脉气血,以调节胞宫[19],因此外治法治疗痛经所用药物归经涵盖了全部的十二经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调经》云“最重调肝,因女子以肝为先天……次重脾胃”,肝的生理功能是维持正常月经规律的关键,肝郁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致痛经。《素问》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临证指南医案》曰:“冲脉隶属阳明”“凡经水之至,必有冲脉而始下,此脉胃经所管”,脾胃失常可引起痛经,若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亦盛,月事以时下[20]。在经脉循行上,《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脾足太阴之脉……入腹”,故外治法治疗痛经多选取入肝、脾、胃经药物。另外,痛经与肺、肾亦有密切联系。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又可助心行血,可调节全身气血水的运行;《素问·奇病论》提出“胞脉者,系于肾”,《傅青主女科》记载“经本于肾”“经水出诸于肾”,因此治疗痛经亦可选用入肺经及肾经药物。

参考文献:

[1] 连伟清,王唯迪,徐梅,等.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2(1):29-31, 39.

[2] Jamieson DJ,Steege JF.The prevalence of dysmenorrhea,dyspareunia, pelvic pain,and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primary care practices [J].Obstet Gynecol,1996, 87(1):55.

[3] Harlow SD1,Park 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durationand severity of menstrual cramps in a cohort of college women.[J].Br J Obstet Gynaecol,1996 ,103(11):1134-42.

[4] Dawood MY1. Primary dysmenorrhea: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J].Obstet Gynecol, 2006 ,108(2):428-41.

[5] Dawood MY1.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dysmenorrhea. [J].Am J Med,1988 ,84(5A):23-9.

[6] Gumanga SK1,Kwame-Aryee RA.Menstrual characteristics in some adolescent girls in Accra, Ghana [J].Ghana Med J.2012,46(1):3-7.

[7] Iliyasu Z, Galadanci HS,Abubakar IS,et al.Menstrual patterns and gynecologic morbid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Kano, Nigeria[J].2012, 25(6):401-6.

[8] WongLP. Attitudes towards dysmenorrhoea, impact and treatment seeking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 rural school-based survey[J].Aust J Rural Health.2011, 19(4):218-23.

[9] Wijesiri HS,Suresh TS.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dysmenorrhea among adolescent girls in an urban school in Sri Lanka[J].Nurs Health Sci.2013, 15(1):58-64.

[10] 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15(4):219.

[11] 王成双,柳卜华,王志美,等.宜昌市1117名女大学生痛经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20):757-759.

[12] 沈晓婷,万贵平.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吉林中医药 , 2015, 35(5):467-469.

[13] 唐虹,付金荣.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外治法应用[J].吉林中医药, 2013, 33(11):1178-1180.

[14] 银景燕,汤莉.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研究与治疗进展[J].大众科技 , 2016, 18(203):96-98.

[15]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16] 王芬,蔡勤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概述[J].光明中医 , 2016, 31(21):3216-3218.

[17] 吴师机.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5.[18] 付蕾.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 26(7):16-17.

[19] 辛思源,张鹏,林驰,等.从经脉脏腑角度探讨痛经病位胞宫与经穴效应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33(8):1183-1187.

[20] 王亚娟,石珺,胡博,等.从脾胃角度论治痛经经验[J].环球中医药, 2015, 8(5):581-583.

猜你喜欢

药味外治法药性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何谓中医“七方”
狐狸和乌鸦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