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途径的研究

2018-04-25张莉红解登峰杨琳

关键词:服务策略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

张莉红 解登峰 杨琳

[摘 要]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和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所存在的管理和知识产权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应健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其安全管理和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加大其资源保护力度及资源使用监管力度等建议,以推进此项工作向法制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据此,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应从单一的信息服务转向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其服务模式也应从独立服务转向互惠互利的共享服务,而高校图书馆也应由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向高端、专业化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1-0116-0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作为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尤其是其社会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资源信息中心和学术性机构亦必然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前沿阵地。因此,2015年12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所具有的优势、面临的挑战和途径展望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在强调图书馆为大学服务的同时,非常注重开展社会服务[2]。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强化等阶段[3]。自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率先实行社会服务以来,美国高校图书馆逐渐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使命之一。在此之前,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主要集中在社区关系维护方面,如今已逐渐从学术角度来重新审视自身社会服务的定位,以寻找和发掘有利于促进社会福利和发展的服务潜力和功能[4]。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部对校外人员的开放,被称为“大学里的公共图书馆”。如蒙大拿理工学院图书馆、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社会读者都可以进入图书馆享受阅览服务。

德国是典型的高校与社会融合的国家,很多高校图书馆同时是各州或市的图书馆。德国高校一般都有中心图书馆和多个专业图书馆。其中,中心图书馆对外开放,读者可随意利用;专业图书馆则只针对校内读者提供外借服务,校外用户只能阅览[5]。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对社会读者都是完全开放,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6]。澳大利亚的高校图书馆大多重视校友和社区民众,建设有完善的校外用户使用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日本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现象已经普及,在2005年,其开放率已高达97.7%[7-8]。

综上可见,国外的高校图书馆开放率相对较高,很多高校图书馆对入馆者要求和限制较少。

(二)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发展现状

国内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最早缘于1982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委员会馆长研讨会上提出的“要在首先保证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适当地对学校周围社会科研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开放”[9]。随后,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如1988年,廣东省五邑大学图书馆向校外200名公民发放借阅证;广州大学图书馆在2000年提出“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的发展目标[10];2004年,浙江林学院图书馆向当地市民提供免费阅览书籍服务;2008年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读者持有图书馆联盟的通阅卡,即可实现馆际互借[11];201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4所在京院校图书馆加入首都图书馆联盟,宣布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2014年,安徽省31所本科院校,将图书馆纳入向社会开放范围;同年12月,四川省9所高校图书馆开始对市民不同程度开放。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是山东省较早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先后开展了文献查新、查收查引、参考咨询、原文传递、馆际互借、国际赠书等多项业务,其中仅文献查新服务在2014—2016年共为社会出具了1522份查新报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随着崂山馆的建成开放,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将崂山校区图书馆一楼的文化展厅和阅报室向社会读者进一步开放。为加强图书馆对外服务业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2017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印发了《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校外人员办理读者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要求,青岛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在由单位统一到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申请办理读者证后,均可像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一样走进图书馆享受服务。同年10月,又加入青岛图书馆联盟,进一步扩大了开放程度。

现在,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加入到为社会服务的潮流中,但王玉林等人对我国1649所高校图书馆的调研发现,只有276个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占实际调研图书馆的16.74%[12]。就全国情况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还存在着开放比例偏低、资源限制严重、服务对象范围偏小、服务内容差异大以及开放比例悬殊较大等问题,使得社会读者无法充分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而其在享受图书馆各项服务时所受到的差别化对待,也往往会导致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开放服务持质疑态度。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优势及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又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有着资源、技术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优势,为其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可行性。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并非馆舍、资源、设施等简单的对外开放,还涉及人力、物力、安全、制度以及校内读者需求与资源冲突等诸多其他因素[13]。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优势

1.丰富的资源是开展社会服务的良好基础

目前,我国1000 余所高校图书馆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图书馆仅有4亿册[14]。同时,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还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目前拥有纸本文献近250万册、电子图书540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3万多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280余个。而且随着资源建设投入的稳步增长,高校图书馆资源也将会有更为长足的丰富和发展。

另外,在统计了近5年校内读者对纸本图书的利用情况发现,虽然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在不断增加,但纸本图书借阅量总体却呈快速下降趋势(见图1)。相比较整体馆藏而言,在满足校内读者的需求基础上,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以开展社会服务。通过面向社会开放,增加文献的使用率,使文献得到更好的利用,既可以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又可以服务社会、扩大社会影响。

2.技术优势是开展社会服务的有力保障

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对于电子资源的需要和高端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对于服务硬件的要求也会更高。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目前已有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服务方式,并引进使用了目前图书馆界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这些技术设备不仅满足了本校教学科研的需求,也为向社会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还加入了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使得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公共检索、馆际互借等服务的顺利开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3.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开展社会服务保驾护航

高校图书馆在馆员队伍建设上,往往会根据其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和馆藏特色配备更为专业的人才梯队。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现有职工10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职工占比71.4%。馆员队伍中,不但有多位图书情报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才,更有多位涉海各专业及计算机专业的硕、博士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也为图书馆向社会提供高端服务增加了可行性。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 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完善的法律制度及标准规范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美国早在1956年就出台了《图书馆服务法》,美国国会还通过了适用于专业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法令[15]。时隔半个多世纪,我国在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部法律的出台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截至目前,尚未有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法律法规出台。虽然,2015年教育部已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并在《规程》中提及高校图书馆要为社会服务,但不具有强制性。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虽然针对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但是没有国家层面的强有力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对于开展社会服务中涉及的管理问题、经费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仍然无法可依。所以,我们呼吁能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法律,从而建立健全国家、地方、高校等多级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刚刚起步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事业能获得支撑和保障,以推动此项工作向法制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 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是一个需要保持相对安全和安静的教学场所,而开放图书馆的资源,必定会引发挤占校内读者资源、产生治安隐患、影响图书馆秩序等诸多问题,这就会造成原有图书馆和校园环境的改变,加大图书馆的管理难度。为确保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必定需要支出更多的劳务费和管理费等相关费用。再加上借出图书还具有一定的流失风险,就更需要一定的财政经费的支持。所以对于开展社会服务而带来的上述相关费用的支付,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安全问题,需要学校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设施的建设加以解决;对于读者资源被挤占的问题,需要图书馆根据校内读者资源利用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做好针对校外读者的开放时间、服务内容和读者人数的控制情况,即结合馆情做好面向社会开放的程度控制;对于财政经费问题,既需要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也可考虑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探讨图书馆未来的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发展路径。

3. 知识产权保护风险

作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机构,高校图书馆基本不享有文献资源的知识产权,开放必然涉及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校内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不突出。但当图书馆面向整个社会开放时,知识产权和信息利用之间的矛盾就会立刻变得尖锐。专业的文献和数据库,是社会上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型读者急需又难以从公共图书馆获得的。如果不允许社会读者使用电子资源,会使图书馆的社会开放服务大打折扣。但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个别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社会读者有可能未经允许利用网络侵犯他人著作权,甚至牟取商业利益,从而又会给图书馆带来一定的法律问题。所以,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确实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方面需要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有关内容的宣传、加大各类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的网络保护工作、加强资源使用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当图书馆采购电子资源并与数据服务商约定使用范圍和方式时,要考虑社会读者使用的因素,从而使社会开放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风险降至最低。

三、从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展望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与社会有着内在的服务关系,并始终发挥着社会服务的职能。虽然,高校图书馆现在开展社会服务还有着法律和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面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可在以下方面尝试进行服务拓展。

(一)由单一的信息服务向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发展

由单一的信息服务拓展为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满足社区多元化文化需求。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宣传途径把社区居民引入高校图书馆;同时,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条件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推送到社区。通过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深入了解海大图书馆,为图书馆介入社区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除了定期开展图书馆各类资源使用的培训讲座外,还可与社区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专家导读”“名家讲座”“名作赏析”“阅读论坛”等,还可联合多家文化单位举办多种类型的展览、展出,开展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从独立服务模式向构建协作式的互惠互利共享服务模式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尤其是信息资源数量激增的现实让各个图书馆意识到,仅凭一馆之力是绝对无法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共建共享是现实中唯一可行的方法。作为高校图书馆,应考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图书馆专长,构建协作式的互惠互利共享服务。通过牵头成立涉海院校图书馆联盟并加入CALIS、CASHL、青岛图书馆联盟等。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正在积极参与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随着向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大学图书馆可以考虑与公共馆或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如,上海地区构建的上海中心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在经费上,由上海中心图书馆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图书,并将图书分别放到各个合作馆及配送平台,读者在每个合作馆都可以享受到上海中心图书馆的资源,又可利用本馆的资源和系统。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可积极参与并推动类似的协作模式,与公共馆或有利用专业文献需求而又不便建立图书馆的科研院所或企业进行合作,由其出资购买文献资源并享受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带来的专业服务。

通过良好的共建共享合作模式,不但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扩大本校读者的可获资源,还可以有效提升本馆馆藏的利用率。同时,也能为社会读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三)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向高端、专业化服务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和举措,满足不断发展的高端服务要求。高校图书馆未来的社会服务不仅是提供文献资源,还会有面向科研前沿、文化发展前端方面的高端信息服务需求,更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定题、专题信息服务需求。针对读者的个性化、高层次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将会利用现有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对比研究,为读者提供定题参考、课题跟踪、学术影响力分析、学科发展分析、机构竞争力分析、政策咨询等信息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使读者对图书馆有全新的认识和高端的定位。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强化馆员社会服务观念并借鉴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做法,根据本馆条件确定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进而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图书馆目前社会服务面临着一些共性挑战,这必然会随着全社会的关注达成共识。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观念的转变、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得以解决,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促进全民阅读的目的,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登峰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EB/OL].[2017-09-1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2):93-97.

高颖.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内涵及启示[J].图书馆,2016(3):85-89.

Fernandez P.Library values that interface with technology:public servic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zotero,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decision making[J]. 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2012(5):1-11.

杨文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7):63-66.

鄢朝晖,肖红.敞开知识的大门: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思考[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51-52.

李慕雄.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对象社会化研究[J].职业技术,2014(5):85-86.

孙颉,葉勤.日本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及启示[J].图书馆,2010(3):60-67.

汪志兵,孙竹梅.全面深化改革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概述—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J].图书馆学刊,2016(11):134-138.

张白影.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29-32.

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2):102-105.

王玉林,曾咏梅,崔然,等.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调查[J].图书与情报,2011(6):26-32.

陈雯.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动机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7):47-53.

王子舟,刘菡,黄佩,等.高校图书馆的大门能向社会免费敞开吗?—关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讨论[J].图书馆论坛,2015(8):69-76.

肖明,杨楠.美国图书馆法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1(4):97-101.

[责任编辑 祁丽华]

猜你喜欢

服务策略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微利时代下油服企业服务策略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