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定安片区 城镇团发展构想
2018-04-25孟祥林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更好地整合三地资源搭建了平台。京津周边的绝大多数设区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部分调整,为承接从京津疏解出来的职能创造更大的空间。设立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质性举措。雄安新区在与京津整合发展的同时,也逐渐与保定市整合发展,成为保定—天津间的重要节点。在京津冀区域内其他类似的节点包括由定州市、安国市、望都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即定安片区以及由肃宁县、安平县、饶阳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即宁安片区。石家庄提出发展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强化向北发展的力度,这就需要以定安片区为核心整合周边的深泽县、行唐县、新乐市、曲阳南端、唐县南端即广域定安片区,构建石家庄—保定城镇链上的节点城镇团。为此就需要对广域定安片区进行分区设计,以定州市中心地为核心构建多个次级中心,前瞻性地构建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和定州市—保定市城镇链。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定安片区;节点;次级中心;城镇团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1-0001-06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节点城镇团的发展依据与发展趋势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节点城镇团的发展依据
克氏中心地理论被认为是研究城市群的最早文献[1]。在该理论中,克氏分别按照市场原则、行政原则、交通原则分析了中心等级体系。在该体系中不同层级的中心地会通过城镇链高效连接在一起,一定腹地内的中心地会以较高级别的中心地为核心形成城镇团。克氏理论在讨论过程中抽象掉了腹地非均质性对城镇发展造成的影响,而在实际中这种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克氏提出的正六边形模型中,同等级别的中心地到较高级别的中心地的空间距离是相等的,这一点与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际的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同行政单元的行政区划轮廓不同,行政中心城市也不一定布局在行政单元的中央,同时高级别中心地能够直接影响的较低级别的中心地的数量不会相同,这些较低级别中心地在腹地内也非均匀布局,当然不同中心地间的空间距离也非均等。无论有何种扰动因素存在,克氏中心地理论对一定区域内中心地间联系方式的发展设计是值得借鉴的。考虑到腹地内的扰动因素,在一定区域内布局中心地时需要考虑构建城镇链。相邻的较高级别中心地需要由较低级别的中心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较低级别中心地就成为联系较高级别中心地的节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尤其需要这样的节点,依托这些节点将周边的乡镇中心地整合进而发展成为节点城镇团。为了使环京津的设区市之间及其与京津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在合适的区位上发展节点城镇团,其涉及的区域包括北京与张家口间、北京与承德间、北京与唐山间、石家庄与保定间、石家庄与衡水间。设立雄安新区[2]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京津冀三地长期以来存在的行政区划僵局。按照远景发展设计,雄安新区可以扩展到2000平方公里的辐射范围,这与目前保定市“一城五区”的范围大体相当。雄安新区会带动保定发展并成为天津—保定间的连接区,京津南侧的冀中地区会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内新生的隆起。为了更好地推动冀中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沧州与石家庄间由肃宁县、饶阳县、安平縣整合在一起的宁安片区,以及保定与石家庄之间由定州市、安国市、望都县整合在一起的定安片区在连接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过程中都将发挥较大的作用。石家庄市提出要发展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向北发展为石家庄市的主导发展方向,于是从原保定市行政区划中独立为省辖市的定州市就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以定州市为中心将周边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构建起来的定州城镇团在保定与石家庄间会扮演节点角色。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节点城镇团的发展趋势
节点城镇团在邻近的中心地间发挥连接作用。如果两个中心地在空间上相距较远,为了强化二者的联系,就需要在其间构建节点。这些节点一般是依托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条件占优势的乡镇中心地构建。在单个乡镇中心地不能满足发展要求时就需要考虑将邻近的两个或者三个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构建规模较大的城镇团,在较高级别中心地间发挥承接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多数设区市都在调整市区行政区划,为更好地承接从京津大都市疏解出来的职能创造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个设区市之间的联系机制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为了强化各个设区市间的联系,有必要在适当的区位上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构建节点城镇团。图1展示了保定—雄安—沧州—衡水—石家庄—定州围成区域内县级以上中心地的分布情况及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组合发展趋势。很多县级中心地以及县级中心地的组合会发挥承接作用:望都县连接保定—定州,新乐市连接定州—石家庄,晋州市—辛集市连接石家庄—衡水,泊头市—武邑县连接衡水—沧州,青县—大城县—文安县连接沧州—雄安[3]。从图1可以看出,位于整个区域中心的肃宁县、饶阳县、安平县即宁安片区会成为整个区域的连接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宁安片区西北方向的蠡县—博野县连接大保定[4],向东北连接任丘市,从而在雄安新区—任丘市—宁安片区间建立起最直接的通道。宁安片区向东通过河间市连接沧州市,在沧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沧县成为沧州市建成区的一部分,宁安片区就与沧州市区连接在了一起。宁安片区向南通过深州市连接衡水市(衡水市在最近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虽然没有将深州市纳入建成区,但深州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与衡水市区会紧密整合在一起),向西南通过辛集市—晋州市连接石家庄市。由此在图1所示区域会出现更多的节点或者连接区,通过这些节点将石家庄市、衡水市、沧州市、雄安新区、保定市和定州市连接成链,将京津冀区域的冀中南腹地众多不同层次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中规模最大的城镇链。在这个大城镇链中,宁安片区成为将城镇链连接起来的重要节点。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定州城镇团
在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最初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京津两个大都市,而后又聚焦在将京津职能向河北省疏解的方向上,在雄安新区成立后,学界的关注点又在此发生了迁移。实际上京津冀区域内需要关注的区域还有很多,例如位于石家庄市与保定市之间的定州市就应该受到关注。定州市(原隶属保定市)与辛集市(原隶属石家庄市)是河北省内首批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的行政单元。图2显示了定州市与石家庄市和保定市间的位置关系。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保定市和石家庄市都对市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保定市城市发展战略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城市向北、工业西进、对接京津”到后来的“一城三星一淀”,从最初的“服务京津”到后来的“京津保协同发展”,从最初的“一城三区”到后来的“一城五区”,其发展思路及布局都在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保定市进行区划调整后,其建成区面积为调整前的8倍。从图2可以看出,望都县为连接保定市的清苑区与定州市的节点。与保定类似,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也做出了行政区划调整,栾城区、藁城区和鹿泉区成为石家庄市的新三区,正定县虽然没有调整为建成区的一部分,实际上已经成为石家庄市的重要成员。新乐市成为连接正定县与定州市的重要节点。定州市行政级别的提升以及石家庄市、保定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定州市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创造了条件。定州市和辛集市独立为省辖市为石家庄向北和向东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向北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定州城镇团为节点与保定市连接,在京津南侧构建双中心城市群。定州市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周边更多的县级行政单元整合在一起,主要涉及望都县、安国市、深泽县、无极县、新乐市、行唐县、曲阳县南端和唐县南端,在定州市行政区划外围构成小城市链,与定州市中心地呼应,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一核+多子”的城市团发展构架。
三、定州城镇团发展思路与“一核+多子”的分步走发展格局
(一)定州城镇团发展思路
定州城镇团在构建石家庄+保定双中心城镇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节点角色。为了快速扩展定州市的城市影响,让其在石家庄与保定间更好地发挥节点作用,定州市的核心城区要向南和向东拓展,同时,挑选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优势较优的乡镇中心地作为次级中心,在定州市中心地与周边的县级中心地间扮演中介角色。“一核+多子”的分步走发展秩序是定州城镇团发展的理性选择。“一核”即既有的定州主城区北城区、西城区、南城区整合叮咛店镇与杨家庄乡形成的区域。“多子”即定州市行政区划内的由庞村镇、大鹿庄乡、号头庄乡、西城乡、邢邑镇、周村镇、赵村镇等乡镇中心地形成的次级中心,在行政区划内与定州市中心地呼应。分步走即在如上次级中心的基础上向周围的县级行政单元拓展,在定州中心地与次级中心地及周边县级中心地间构建起城镇链。在如上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先东后西、先北后南的原则。先东后西指定州市与安国市和望都市整合发展,该区域即定安片区,作为定州城镇体系的核心向西扩展,再将周边的其他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先北后南的目的在于与大保定充分整合,定州市的北部与大保定仅以望都县相隔,望都县为连接保定市清苑区与定州市的节点。设立雄安新区改变了京津冀腹地的城镇体系布局。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京津与雄安新区在京津冀腹地会形成鼎足发展格局。雄安新区的远景规划也会将保定整合进来。因此定州市为了抓住更多的发展机会,向北的发展速度就要快于向南的发展速度,通过由北向南推进,最终将定州市与石家庄市间的行唐县、新乐市、无极县、深泽县整合,从而形成规模更大的城市群(见图3)。这个城市群涉及的县级中心地主要包括望都县、安国市、深泽县、无极县、新乐市、曲阳县、唐县等,涉及的城镇链包括l1、l2、l3、l4、l5等。这些城镇链要将城市团的中心区与边缘区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尽量经过腹地内较多的不同层级的中心地。在满足如上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要各个次级中心间构建连接通道,保证不同层级、不同区位上的中心地能够高效互动。由于定州市需要辐射较大区域,每个次级中心需要对一定范围内的乡镇中心地发挥较好的整合作用,对整个腹地进行分区划片就成为理性抉择。每个次级中心要辐射数量不等的乡镇中心地,而后将周边县级行政单元内的乡镇中心地整合。
(二)“一核+多子”的分步走发展格局
定州城镇团最终会形成“一核+多子”的发展格局,将定州市建成区与周边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定州市行政区划内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条件较优的乡镇中心地会成为定州市中心地与县级中心地间的节点。为了稳步推进定州城镇团的形成,需要按照“分步+分区”方式构建次级城镇团并逐步构建城镇链。
1. 定州城镇团“1+7”发展格局
“1+7”发展格局中的“1”即定州市核心城区,包括定州市北城区、西城区、南城区以及叮咛店镇、杨家庄乡,即图3中的A区。该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定州市中心地偏北的缺陷,有利于推动定州市全域均匀城镇化。“7”即以定州市为中心整合周边7个县级行政单元,再进行片区划分而形成的7个区域,即图3中的B区、C区、D区、E区、F区、G区、H区。(1)B区。B区以邢邑镇为次级中心地,包括邢邑镇、息冢镇、高篷镇以及无极县的南流乡、大陈镇、里程道乡、郭庄镇、七汲镇、东候坊乡、北苏镇、张段固镇、高头乡、郝庄乡等,邢邑镇位于C1链上,是叮咛店镇与无极县联系的节点,大陈镇是邢邑镇与无极县联系的节点。(2)C区。C区以西城乡为次级中心地,包括西城乡、李亲顾镇、子位镇以及深泽县的白庄乡、留村乡、赵八镇、桥头乡、铁杆镇,西城乡、子位镇、留村乡一线与深泽县中心地连接,并通过号头庄乡与定州市中心区域连接,西城乡位于C1链上,是定州市中心地与深泽县中心地间的节点。(3)D区。D区以号头庄乡为次级中心地,是定州市建成区与安国市中心地的节点。D区包括号头庄乡、东亭镇、东旺镇、东留春乡以及安国市的南娄底乡、伍仁桥乡、明官店乡、西城乡、石佛镇、郑章镇、大五女镇、祁州药市、北段村乡、西佛落镇。号头庄乡—郑章镇—安国市—石佛镇一线构成该片区内城镇化的轴线。
(4)E区。E区以大鹿庄乡为次级中心地,包括大鹿庄乡、大辛庄镇、留早镇、清风店镇以及望都县的贾村镇、中韩村乡、高岭乡、赵庄鄉、黑堡乡、望都镇、寺庄乡,沿杨家庄乡—大鹿庄乡—留早镇—望都县一线将望都县与定州市核心区连接。(5)F区。F区以庞村镇为次级中心地,通过与砖路镇整合,成为将定州市影响力辐射到唐县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将唐县的长古城乡、仁厚镇、高昌镇、都亭乡、南店头乡、北罗镇、罗庄乡整合。庞村镇—长古城乡—仁厚镇城镇链为该子片区内的主轴。(6)G区。G区以赵村镇为次级中心地,与定州市建成区的西北区域联系最为紧密,还包括曲阳县南端的东旺乡、燕赵镇、邸村乡、文德镇、路庄子乡、羊平镇。赵村镇、东旺乡等都会成为定州市—曲阳县城镇链上的节点。(7)H区。在H区周村镇是次级中心地,也是叮咛店镇与新乐市联系的节点。H区还包括明月店镇、开元镇以及新乐市的南大岳镇、杜固镇、东王镇、邯邰镇、承安镇、正莫镇、木村乡、彭家庄乡、马头铺镇、化皮镇、协神乡,叮咛店镇—周村镇—杜固镇—新乐市—化皮镇形成该子片区的主轴。
2. 定州城镇团的城镇链
前文对定州城镇团的分区进行了分析。分区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集中,通过在各个分区内设置次级中心并与周边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形成以定州市中心地为核心的规模较大的城镇团。既然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再集中,就需要在分区的前提下通过构建城镇链将各个次级中心串联在一起,为形成“一核+多子”的城镇体系格局搭建平台。根据图3,在整个区域内最终要形成C1、C2两个城镇链以及l1、l2、l3、l4、l5等多条城镇链。C1是定州城镇团的内环,包括庞村镇、大鹿庄乡、号头庄乡、西城乡、邢邑镇、周村镇、赵村镇等,与A区共同构成定州城镇团的核心。C2是定州城镇团的外环,包括望都县的固店镇、大辛庄镇,安国市的东旺镇、郑章镇,深泽县的子位镇,无极县的南流乡、大陈镇、里程道乡,新乐市的东王镇、杜固镇、南大岳镇,曲阳县的邸村乡、文德镇、东旺乡,唐县的南店头乡、长古城乡。l1、l2、l3、l4、l5与C1、C2相交,交点附近的乡镇是次级中心与县级城市的节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一般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l1链即望都县—留早镇—大鹿庄乡—杨家庄乡—叮咛店镇—邢邑镇—大陈镇—无极县—张段固镇一线,将望都县、定州市、无极县连接在一起。l3链即曲阳县—东旺乡—赵村镇—定州市—号头庄乡—东留春乡—西城乡—子位镇—留村乡—深泽县一线,将曲阳县、定州市、深泽县连接在一起。如上两条城镇链沿不同方向贯穿整个区域,呈X状将区域内较多数量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另外的3条城镇链l2、l4、l5分别在号头庄乡、叮咛店镇、定州市等中心地与X主干城镇链交汇。由此有7条城镇链在定州市核心城区呈辐射(聚)状交汇,将城镇体系的核心与边缘整合在一起。根据如上考虑,号头庄乡和东亭镇也会逐渐纳入定州城镇团的核心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号头庄乡、东亭镇就会共同成为D区的次级中心。
四、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与定州市—保定市城镇链
(一)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
在构建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过程中,需要在依托新乐市中心地构建承安镇和东王镇两个次级中心,此外,还要完善新乐市周边乡镇中心地间的联系,在新乐市行政区划内构建新乐市、承安镇、东王镇三角形(新承东三角形)发展构架,并以该三角形为核心,将周边的乡镇中心地包括南大岳镇、正莫镇、木村乡、协神乡、化皮镇、马头铺镇、邯邰镇、杜固镇等整合在一起(见图4)。新乐市在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上扮演节点角色,新承东三角形则是该节点的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形成两条主干城镇链:其一是杨家庄乡—南城区—明月店镇—承安镇—彭家庄乡—新乐市—西平乐乡—新安镇—正定县城镇链(西侧链);其二是杨家庄乡—号头庄乡—叮咛店镇—高篷镇—息冢镇—里程道乡—郭庄镇—南孟镇—张家庄镇—诸福屯镇—三里屯乡—正定县城镇链(东侧链)。在这两条城镇链围成的枣核型区域内还要构建三条城镇短链,将枣核区域内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这三条城镇短链分别是:明月店镇—杜固镇—东王镇—息冢镇城镇链,东王镇为节点中心地;西平乐乡—新城镇镇—增村镇—南孟镇城镇链,增村镇为节点中心地;其三是增村镇—西关镇—邯邰镇—东王镇城镇链,西关镇在该条城镇链上扮演节点中心地角色。如上的城镇链发展格局,将定州—保定间的大部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为乡镇中心地高效互动创造了条件。西侧链和东侧链是将定州市与正定县连接在一起的主干城镇链,前者起重要作用,后者起次要作用。从图4可以看出,西侧链上的唐县边缘处存在两个需要尽快形成的两个节点:西平乐乡、化皮镇整合在一起的节点以及明月店镇节点,前者将唐县与正定县边界处的两个乡镇中心地整合,通过马头铺镇与新乐市相连,通过新安镇与正定县相连,是新乐市与正定县联系的节点;后者是定州市最西端的镇级中心地,很快会与承安镇整合,成为新乐市与定州市联系的节点。根据如上思路,新乐市沿西侧链方向需要产生两个节点,即在西侧链上会形成定州市—节点—新乐市—节点—正定县的发展链条,新乐市在此过程中会成为节点中的节点。
(二)定州市—保定市城鎮链
与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形成枣核状发展格局类似,定州市—保定市城镇链在构建过程中也要形成枣核状发展格局,但在构建方法方面与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有所差异。根据图5,要在定州市—保定市形成三条子城镇链:其一是定州市—北城区—清风店镇—王京镇—固店镇—望都县—方顺桥镇—保定市城镇链A;其二是定州市—大鹿庄乡—留早镇—中韩庄乡—阳城镇—魏村镇—保定市城镇链B;其三是定州市—大辛庄镇—贾村镇—北王力乡—李庄乡—白团乡—保定市城镇链C。如上三条城市链中,虽然B链最为直接,但由于城镇链上没有县级中心地,因此在发展顺序上不能排在最前面。A链需要首先得到发展,其次是B链,最后是C链。根据图5,A、B、C链都要通过望都县的乡镇中心地。因此合理设计望都县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发展格局就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望都县的形状即乡镇中心地的分布情况,北端需要以望都县中心地(望都镇)为中心将周边的寺庄乡、赵庄乡、高岭乡、固店镇、黑堡乡等整合形成城镇链。为了强化望都县中南部区域发展,需要将中韩庄乡、贾村镇设为次级中心,以在B链和C链上发挥重要作用。中韩庄乡位于B链的中点位置,向两侧拓展分别将定州市的留早镇和清苑区的阳城镇整合。C链上的贾村镇也要与正定县的大辛庄镇整合,与清苑区的冉庄镇共同成为C链上的两个节点。根据如上发展思路,在C链上会形成两个节点,将整个城镇链三分,冉庄镇位于清苑区的南端,在大保定的发展框架下,会成为清苑区南端发展速度较快的微中心。因此在C链上构建贾村镇—大辛庄镇、冉庄镇两个节点不但能够促进C链尽快形成,也是望都县城镇团与清苑区城镇团发展进程中必须做出的抉择。由图5可见,还要形成两条将A、B、C链连接在一起的城镇链:其一是固店镇—留早镇—贾村镇城镇链D,其二是望都县—高岭乡—阳城镇—冉庄镇城镇链E。D、E与A、B包括的区域,将定州市—保定市城镇链上的次级中心与节点整合,也会促进望都县内两个次级中心的快速发展。中韩庄乡在该发展格局中因区位条件优越,城镇化速度会保持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兴中,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25-30.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河北雄安新区设立[N].人民日报,2017-04-02(1).
孟祥林.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连接区的发展构想[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
崔旭.“大保定”格局正式形成[N].保定日报,2015-05-14(1).
[责任编辑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