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 青岛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2018-04-25邱立新郭健
邱立新 郭健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青岛制造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率先实现由“先进制造”向“智能制造”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工业增长新旧动力转换的窗口期。青岛民营制造业应发挥自身产业基础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荟萃等30多年积累的战略优势[1],经由把握市场命脉,瞄准高端需求,积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努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努力补齐短板、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形成新供给和新动力,重视机制创新、营造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等发展路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青岛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民营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1-0019-05
当前,中国制造业承载着来自发达国家“再制造”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双向压力负重前行,以市场置换技术、以土地吸取投资、以资源推动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30多年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速的盲目追求和对要素驱动的过度依赖,激发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使中国经济走向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是从供给侧入手,从企业、产业和区域各层面推进,通过深化改革优化工业资源配置机制,提高供给要素质量,逐步形成工业强国建设的有效机制,加快实现工业增长新旧动力转换,再造一个工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2],这为青岛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青岛民营制造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优势
(一)民营经济增长贡献占据半壁江山
近年来,青岛市整体经济稳健攀升,为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推进,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岛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反哺”了整体经济增长,成为青岛市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源泉。截至2015年,青岛市民营经济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5%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40%,占全市就业总数的45%左右,民营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9%。
(二)民营企业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转移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民营科技企业的战略转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寻求、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逐渐将战略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调查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期,投资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的民营企业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45倍、2.61倍、2.32倍和1.8倍,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加快。
(三)民营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青岛市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闯出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3],涌现出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品牌企业群体,形成了工业企业品牌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品牌创建、三次产业品牌建设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觉醒,品牌建设不断推进,涌现出红领、即发、软控、特锐德等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民营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
(四)民营制造业商業模式创新日趋活跃
随着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不断深入,青岛市传统优势制造业逐渐利用国内大型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官网、手机APP、线下体验店等构建起立体化的渠道通路,实现了消费者、消费产品与制造企业的直接连接和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服务的价值最大化。青岛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方面已经形成先发优势,尤其在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青岛很多制造企业(如红领、软控、橡胶谷、三迪时空等)的创新实践已经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前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五)民营制造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企业共计750家,占民营工业的25.1%,比2006年提高5.7个百分点;完成产值2494.5亿元,占民营工业的34.8%,比2006年提高5.7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已开始向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涌现出青岛软控、东软载波、恒顺电气、特锐德、华仁药业、赛轮金隅等众多高技术、高成长的民营上市公司,支撑起青岛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六)民营企业家“厚道鲁商”精神进一步传承
青岛作为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涌现了一大批知名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汇聚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厚道鲁商”精神,并将“厚道、创新、崇文、坚韧”的鲁商精神进一步传承。经济新常态下,“厚道鲁商”的精神也一定能支撑青岛民营企业家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二、青岛民营制造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民营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青岛民营制造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占72.22%,高新技术产业占10.46%),传统制造业多以贴牌、代工为主,产业链条短,延伸度不够,经济效益增速明显放缓。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近5年产值利税率增长不足5%的企业过半数,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新兴产业总量偏低,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成。
(二)民营制造业规模实力偏弱,持续成长力不强
从总量看,2015年青岛市民营市场主体达到了84.3万户,但深圳是青岛市的2.4倍,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规模看,青岛市“大块头”的民营企业较少。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青岛仅有3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有负于“龙头城市”称号。从科技含量看,青岛市民营企业中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类企业仅有6400余户,而武汉市的同类企业有近3万户,是青岛市的4.6倍。以制造业而闻名的青岛民营制造业,无论是数量还是产业,皆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企业研发经费不足,人才成本攀升
2015年青岛市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仅为1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23%,显现出青岛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的差距。从民营企业研发经费的资金来源看,2015年企业自筹资金为32.8亿元,同比增长44.1%,占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97.1%;政府资金支出0.4亿元,同比下降21.8%,仅占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1.3%。政府资金短缺影响着民营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调查数据还表明,民营制造企业近年来人才成本攀升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IT基础薄弱,集成化水平低
从对民营制造企业的调研结果来看,处于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企业比例仍很高,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生产设备先进程度参差不齐,现有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难以满足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MES系统,ERP上线率不足30%。21.5%的企业经营者思维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认识不到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提不出智能化改造的具体需求,只有7.36%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信息集成。
(五)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环境规制压力加大
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节能减排约束指标的强化,青岛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土地、水电、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制约。用地难、用电难、用工难、融资难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对民营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环境规制压力加大。不少民营企业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价格”在夹缝中求生存,无暇顾及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制造业掀起了规模空前的结构大调整,从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到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青岛民营制造业抢抓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相结合、优化存量与引导增量相结合、主动减量与稳控变量相结合,促进民营企业传统制造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型制造转变,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4]。
(一)把握市场命脉,瞄准高端需求,积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1.以实施智能工程为抓手,提升民营制造业供给水平,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增材制造技术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在以流程型制造为主的关键工序,推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5]。充分发挥“互联网+”乘数效应,发展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和新业态,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快速响应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6]。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等领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7]。
2.以提升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提高民营制造业供给质量,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推进民营制造业从模仿、跟随的低水平创新向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迈进[8]。加快成立“企业品牌价值评价中心”,实施民营企业“创金花”工程,推动行业骨干品牌企业带动“专精特新”小品牌、关联企业品牌建设。对接国有企業、外资企业谋求建立战略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开辟国际市场,拓宽发展渠道,提高产品质量,推进高端发展。
3.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优化民营制造业供给结构,推进产业服务化发展
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引导民营企业推进生产过程内部服务环节实现外部裂变,推动装备制造、纺织、家电等企业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9]。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打造“青岛设计”城市品牌。鼓励民营企业向社会开放各种类型的场馆,如产品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培育工业旅游新热点,释放市场需求。
4.以新业态打造新亮点,提高民营制造业商业活力,推进产业融合化发展
引导企业以价值链为核心,以产业链延伸为抓手,利用自身制造优势推动发展服务业,将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探索建设新型开放式创新研发公司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转型升级策略、要素配置方式、技术发展路线,达到管理、产品、技术升级创新的目的,助推民营企业商业活力。利用互联网跨时空界限整合核心资源,大力发展境内外电子商务,再创竞争新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努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1.淘汰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
建立完善动态甄别制度,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式电价、超计划(定额)累进水价、差别化排污收费等政策,倒逼落后和低效企业“腾笼换鸟”。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僵尸企业”的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
2.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鼓励民营企业推进清洁生产,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积极采用高效电机、锅炉等先进设备,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等,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10]。推行能源“双控”制度,完善主要能耗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落实新上高耗能项目用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11]。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12]。围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重点领域,开展机械装备再制造,对再制造产品进行认定,通过打造再制造试点,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再制造产业良性化、规模化发展。
4.推进民营企业国际产能合作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境外上市、跨境并购、研发合作、境外设厂、对外承包工程。加快优势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步伐,加大品牌和技术输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优势民营企业海外基地建设,化解产能过剩,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三)努力补齐短板,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形成新供给和新动力
1.创建一批行业优势突出、影响力大的创新载体
一是创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按照“科研+产业+资本”的模式,联合创立技术中心、研发机构和中试、推广基地,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二是鼓励“一业多会”,形成竞争机制,做大、做强、做优行业商会,整合优势资源,承接准经营性领域的PPP大型项目。三是以市工商联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估,帮助企业降低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投资风险。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加大政府在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特色优势突出的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针对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多种直接融资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等特点,设立政策性创业创新引导基金[13]。加大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力度,落实税收、分红、转让等各项政策,提升创新水平和转化动力。
3.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咨询服务网站,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14]。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众创空间,为创业团队、创客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法律服务平台,组建青岛“同心同德-律师服务团”,开展律师进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以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助力青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4.吸引智力聚集,加快构建民营企业人才支撑体系
设立“青岛民营企业人才基金”和“千人计划”工作站,推动民营企业向“借力”和“借脑”发展。通过层层筛选、重点培育、跟踪服务等面向民营企业的菜单式服务,打造青岛民营企业重点行业高级管理精英,提升民营企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一批以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学校与工作站,培育重点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蓝领”技能型人才。
(四)重视机制创新,营造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
1.改善金融生态,努力缓解民营制造企业融资难题
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支持有稳定收益或未来现金流的民营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等进行融资等多种方式保障企业资金接续[15]。搭建“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完善股权众筹机制,引导众筹融资平台规模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基金杠杆作用,建立细分行业子基金,扶持民营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16]。
2.加强综合施策,着实降低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负担
落实国家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银行业服务收费[17]。推广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18]。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全面优化关检合作,逐步向“三互”和“单一窗口”转变。变革不合理收费项目,取消港口速遣费、靠垫费、引航员滞留费和引航计划变更费。
3.改革要素配置手段,落实民营企业平等用地待遇
一是落实民营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平等用地待遇。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每年新增土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满足其发展需求。二是拓展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在合理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投资中小企业园区或兴建多层标准厂房,以各种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租赁负担,鼓励并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根据功能定位入住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
4.夯实组织基础,加强基层商会和各级工商联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商会组织在参政议政、招商引资、服务会员、促进转型、凝聚共识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会,补齐商会结构短板,提升商会发展层次。进一步完善会员“一卡通”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一台、一网、一刊”建立,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政企互动平台宣传和推荐,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雷仲敏,付诗谣.基于截面数据的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以中国5个计划单列市为例[J].技术经济, 2015(1):55-63.
黄群慧.实质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经济日报,2016-04-28(13).
朱勇.品牌与城市同辉—2005中国品牌城市掠影[J].中国名牌,2005(12):42-46.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EB/OL].(2012-01-18)[2017-03-22].http://www.gov.cn/zwgk/2012-01/18/content_2047619.htm.
洪黎明.两化融合谱写发展新篇章[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20):65-68.
2014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2014(25):18-24.
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J].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10):1.
易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努力提高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J].辽宁科技参考,2005(12):23-26.
胡兰.论现代制造服务业态下的卓越管理团队打造[J].商场现代化,2014(17):78-79.
杨启明.主动适应新常态继续推进电器工业由大到强发展[J].电器工业,2015(5):6-16.
杨瑞广.多措并举保障能源持续稳定供应[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8-40.
王曦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访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3):5-7.
崔学海.现阶段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2-76.
温贤江.重庆市民营经济软环境优化策略[D].重庆:重庆大学,2015.
郭树清.以更大决心更有力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加快發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8):10-16.
孙琪恒,董海涛,关明坤.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2):200-202.
林青.福建省小微企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优化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35-39.
刘佳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焦作市的影响及建议[J].学习与实践,2012(12):68-71.
[责任编辑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