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与差异分析

2018-04-25李贝贝郑平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客源黄山安徽省

李贝贝,郑平建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滁州 239012;2.滁州学院地理信息研究所,安徽滁州 2390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收入投入到旅游及旅游消费中来。众多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国内旅游市场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侧重于对旅游市场的定量模型研究,C.A.Gunn构建了旅游市场地带模型[1];Lundgren等创立了核心—边缘理论[2];Tosun集中于旅游动因和需求构建旅游市场分布规律的模型[3]。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市场的定量研究。高楠等以江苏省国际客源市场为例,运用区域开发的点—轴理论,构建了中心—主轴—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4]。王公为等基于区域结构,提供了全新的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视角[5];李海建等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对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效应进行研究[6];姚宏、孙根年对我国三个地带的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态进行比较转移分析[7];滕升楠等运用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分析了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状况[8];刘雪琛等运用SPSS软件建立立方曲线趋势预测模型,对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9]。本文以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为例,对2006-2015年的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游客经济水平的梯度演变、集中率、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探究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演变机制及区域差异,为安徽省的区域旅游平衡发展及制定客源市场的相关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1 安徽省旅游资源概况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交错。截止到2015年,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60多处。其中,黄山既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天柱山是世界地质公园;此外,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0个(黄山、合肥、亳州、马鞍山、安庆、芜湖、池州、铜陵、宣城和淮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个。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安徽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2 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态势

2.1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变化

十来年,安徽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整体发展趋势较好。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国内旅游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6-2009年的较快发展期和2010-2015年的迅速发展期。2011年是安徽省国内旅游的一个飞跃,客流量比2010年增长了22%,旅游收入增长了39%。2006年到2015年的国内游客由6159万人次增长到44404万人次,增长了621%,国内游客的平均增长率为25.6%,国内旅游收入由387.6亿元增长到3980.5亿元,增长了927%,国内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30.7%。

表1 安徽省2006-2015年国内旅游发展态势

2.2 国内旅游市场经济水平梯度演变

目前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南强北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0]。旅游空间发展呈现出皖南—皖中—皖北梯度递增的趋势。皖南是安徽省旅游发展的主力军,拥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很大。合肥和黄山两地的国内旅游收入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合肥的国内旅游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6倍,黄山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2倍,最低的亳州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仅为黄山市的9%;2010年合肥和黄山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9倍和2.66倍,合肥市的旅游收入相当于淮北市的13.2倍;2015年,合肥和黄山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83倍和1.98倍,合肥市的旅游收入相当于淮北市的14.2倍。

表2 安徽省2006-2015年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

3 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变化

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各地市2006-2015年国内旅游人次数据,分别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市场集中率、区位熵等指标分析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变化。

3.1 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聚性

3.1.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主要用来度量地理现象在空间或时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11],计算公式见式(1)。

(1)

其中,G为客源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安徽省某地区(i)接待的国内游客量;T为接待的国内游客总量,n指年份(n=10)。G值越大,表明游客分布越集中,当G值等于100时,说明其客源地只有一个;G值越小则越分散,当G值接近于0时,说明客源地众多,客源空间分布分散,旅游经营的稳定性虽好,但是不利于主体客源市场的确定,给市场营销带来困难;所以G值不宜过大或者过小,只有适中时目的地旅游业才能协调发展。

安徽省国内旅游地理集中指数基本在27~30之间,趋于平衡(图1)。2011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地理集中指数达到十年来最高峰30;2011-2015地理集中度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但总体来说十年来安徽省国内旅游地理集中指数不高,总体趋势较集中,表明此时期全省的国内旅游市场由以“多核辐射”为代表的合肥、黄山、池州、安庆等地区为中心向多极化发展,空间结构逐渐优化,客源市场区域结构逐渐趋于稳定。

图1 安徽省2006-2015年国内旅游市场地理集中指数

3.1.2 客流集中率

客流集中率指目的地排名前X位的客源市场游客数量占全省游客数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见式(2)。

(2)

其中,α为客流集中率;x=3;y为客源地数量;ri为某市接待的i地游客人数。

从图2可知,2006-2015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客流集中率在37%~42%之间,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2007年的37.1%,最高点出现在2011年的41.8%,差值仅为4.7个百分点,呈现出高度的集聚性,说明安徽省的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图2 安徽省2006-2015年国内旅游客流集中率

2011年开始,客流集中率开始缓慢下降,且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说明安徽省前3位客源市场由于受到目的地市场点—轴辐射的连动效应,旅游者逐渐分散,空间格局的演化趋于复杂。

3.2 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差异

从空间角度出发,为了分析比较安徽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差异,本文选取了旅游区位熵这一指标。旅游区位熵反映的是某区域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及其在一定范畴内的旅游地位和作用[12]。旅游区位熵计算公式见式(3)。

Qit=Pit/Pt

.

(3)

式中:Pit为i地区t年份国内旅游收入占同年该地区t年份GDP百分比,Pt为t年份全省国内旅游收入与全省GDP的比值,Qit为t年份i地区的旅游经济区位熵。一个地区的旅游专业化程度如何,有无竞争优势,在于旅游区位熵的值,若大于1,说明有优势。

从表3可知,黄山、池州、安庆的区位熵始终大于1,尤其是黄山、池州优势明显,始终稳居全省前两位,远远领先于其他地级市,表明其旅游发展水平优于其他地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近十年来旅游区位熵均未超过1,平均为0.944,2009年最低,为0.92,2007年最高,为0.97,仅相差0.05,说明合肥的旅游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整体趋于稳定且变化不大。相反,池州的旅游业有了飞速发展,旅游区位熵平均为4.22。六安、亳州、蚌埠、马鞍山四市区位熵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说明区域旅游的专业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并且在全省占有一定的旅游地位。铜陵市区位熵从2006年的0.73下降至2015年的0.44,滁州市也从2007年最高点0.68下降至2015年的0.57,说明两市旅游发展缺乏优势,滞后于其他区域。芜湖、宣城的区位熵有较小幅度的波动,其他区域基本趋于稳定。淮北、宿州、阜阳多年均位于全省末位,平均区位熵未能超过0.51,三市都位于皖北,地理位置上相近,经济薄弱,尤其是旅游资源匮乏,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障碍。

从近十年的区位熵差距的变化来看,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结构差异较大,尤其以黄山、池州为甚。且各地市的旅游发展开始竞争,呈现出两极化的局面。

4 安徽国内旅游市场演化的驱动机制

4.1 资源禀赋是安徽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

安徽省总体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呈现出从南向北的梯度递减。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条件和旅游市场空间格局差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越多,越能吸引外来旅游者。皖南地区是高等级旅游资源的集中区,其中皖南地区除了拥着3处世界遗产之外,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也占全省的60%以上,共有A级旅游景区174个,占全省的42.23%。此外,安徽省旅游资源的集中性,在点状、线状和面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六安表现出点状集中;合—铜—黄高速公路沿线、皖江城市带表现出线状集中;皖南、皖西山区表现出面状集中。

4.2 交通条件的改善缩小了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

交通条件是影响居民出游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客流的引导至关重要,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居民出游的动机和能力[13]。游客总是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居住地环境相差较大的目的地。出游距离的远近受到实际距离和感知距离的影响,实际距离指两地之间实际的里程数,感知距离由交通网络决定。飞机、高铁等高速交通工具的诞生,使人们感知距离进一步缩小,使远距离出行变为可能。

安徽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铁路众多,有力地保障了安徽旅游经济的发展。公路方面: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16个省辖市“市市通高速”。铁路方面:居华东首位;其中京沪、京九、陇海、沪—汉—蓉高速铁路纵贯境内。空中交通方面,省内已拥有七大机场。2020年,即将建成通车的徽杭高速公路对促进黄山旅游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合—铜—黄高速公路2007年建成通车,进一步推动了安徽省“两点一线”(合肥、黄山两起点,皖江一线)以及“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省会合肥通往黄山、九华山的车程都大大缩短。同时,皖西大别山的交通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航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在皖西正逐步形成,目前有铁路:宁西、合武、阜景。皖西六安市是合肥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六安虽没有机场,但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皖西六安市相邻。

4.3 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是安徽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影响旅游规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与政策。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得益于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和陆续出台的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政策[14]。如《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尤其是池州、黄山地区,池州市很早便指出要以九华山为龙头,佛教旅游为契机,全面发展池州旅游业,并带动池州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池州市先后出台了《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关于加快发展皖北旅游业的若干意见》出台,皖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看好,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南热、中温、北冷”的格局得到改善;另外,近年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使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指标进入中部领先。近年来,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合理有效的旅游政策使国内旅游发展区域空间差异明显缩小。

5 安徽国内旅游市场拓展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加强国内客源市场调研,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偏好不断变化。旅游发展需以市场为导向,要求准确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特征及变化规律,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要求,即时调整产品结构,运用多种市场细分方法把潜在的顾客转化为现实的顾客。在省内实施差异化和集中化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宣传“世界遗产精品之旅”“徽文化体验之旅”,构建徽文化、皖江城市、淮河风情、皖北历史文化四大旅游线路营销策略。

5.2 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重大项目突破200个,旅游项目投资总额和旅游总收入都实现大幅度的提升。打造“世界遗产与徽文化游”“九华山生态与佛教文化游”为省内重大建设项目,开发以“皖北楚风汉韵历史文化游”“环巢湖休闲度假游”“大别山彩色游”为代表的新产品,加快推进皖中、皖北旅游市场。

5.3 加强省内外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

安徽省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华东腹地,承东启西。努力把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建成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并且带动皖中、皖北、大别山旅游区的发展,建成苏鲁豫皖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和县域旅游发展,全面提升黄山、池州、合肥、芜湖、蚌埠等旅游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客流向周边县市扩散,完善各地市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另外,通过改善各县市交通情况,提高旅游可达性,推进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

6 结语

2006-2015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态势变化不大,呈现出皖南—皖中—皖北递减的趋势,部分地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空间的集聚性在逐年下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政府政策等制约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的因素的影响作用正在下降。以佛教旅游为特色的池州市、以大别山旅游为重点的六安市,不管是旅游收入还是旅游人数都在强势崛起。安徽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发展两极化现象严重,且表现出以皖南黄山、省会合肥为龙头的高度集中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经济水平梯度演变、客流集中率、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阐述安徽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还不够全面,想要进一步在深度、广度上阐述安徽省空间结构的聚散趋势,需要采用更多具有可实践性的操作指标来分析。

[参考文献]

[1]Gunn C A.Tourism Planning[M].New York:Taylor & Francis,1988.

[2]Lundgren J O J.Tourist impact/isl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aribbean[C].Conference of Latin Americanist Geographers,1975.

[3]Tosun.CT.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6):613-633.

[4]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点—轴理论的陕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3):177-182.

[5]王公为,李国精,乌铁红.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区域结构的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5):197-202.

[6]李海建,谢五届.世界遗产对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效应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6(2):148-153.

[7]姚宏,孙根年.我国三大地带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态及转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3):53-57.

[8]滕升楠,冯娟,李宁.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及其成因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30-136.

[9]刘雪琛,王庆丰.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预测[J].河南科学,2012(6):806-809.

[10]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研究,2015(9):1795-1806.

[11]姚宏,郭雪梅.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内结构与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5):94-98.

[12]刘亮娇,张辉.山西省旅游市场分析及与邻省区的比较[J].河南科学,2017(5):837-844.

[13]吴清,张明,胡露露.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演化及其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151-156.

[14]黄成林.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客源黄山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客源外移,农村站咋卖油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黄山日落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浅析延边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对策
沙家浜风景区客流时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