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研究
2018-04-25牛国浩高立伟钱俊甫卢书信
牛国浩,高立伟,钱俊甫,卢书信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普外一区,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呈现高发的状态,且以男性多见,临床认为多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环境因素等有关。肝脏作为血小板生成素合成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处于功能异常的状态时,血小板生成素合成量也随之降低,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小,表现为血小板计数的降低,血小板活化受此影响,表现为应激性激活的情况;同时有研究认为恶性肿瘤细胞对于血小板的聚集、黏附等多方面也有影响作用[1,2],因此对血小板活化情况在肝癌患者中的研究意义更高。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作为机体综合血供状态的反应指标,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也可导致上述方面的异常[3]。临床研究认为原发性肝癌可能存在上述方面的波动,但是波动差异是否显著仍有待进一步考证。本研究中我们就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1月本院诊治的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同龄的75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为40~70岁,平均为(54.9±8.0)岁。观察组中,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为 40~69 岁,平均为(54.5±8.4)岁,病灶直径范围为4.1~10.6cm, 平均为 (8.4±1.2)cm,TNM分期:Ⅰ期患者15例,Ⅱ期患者22例,Ⅲ期患者20例,Ⅳ期患者1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年龄与性别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纳入标准:年龄在75岁以下;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未进行相关肝癌治疗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在75岁及以上;存在其他系统器官疾病者;精神异常及不能有效配合诊治者;相关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采集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体检日的外周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将血标本分别以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血流变仪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与血流变指标的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为CD61、GMP-140、CD63 及 GPⅡb/Ⅲa,血流变指标为血沉方程K值、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低切)。另采用甲襞微循环检测仪进行甲襞微循环指标的检测,包括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红细胞聚集率及综合加权积分。统计与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活化、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观察组中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为以(x±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血流变指标高于TNM分期较低的患者 (P<0.05),见表5。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2.2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流变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血流变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流变指标比较
2.3 两组研究对象的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甲襞微循环指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的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
2.4 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TNM分期较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高于TNM分期较低的患者(P<0.05),见表 4。
表4 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2.5 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TNM分期较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表5 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比较
2.6 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TNM分期较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襞微循环指标高于TNM分期较低的患者(P<0.05),见表 6。
表6 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
3 讨论
肝癌在我国呈现高发,其中以原发性肝癌相对多见,本病具有恶性程度较高及病情进展快、生存期短等多种特点,是我国死亡率极高的一类恶性肿瘤[4,5]。原发性肝癌患者不仅存在肝脏局部的损伤,机体整体较多方面受恶性肿瘤及肝脏损伤的影响,也表现出异常波动。血小板是肝脏疾病患者研究较多的一类指标,当肝脏疾病发生发展时,血小板生成素表达降低,其对于血小板的生成促进作用降低;再者,肝脏疾病包括肝癌可导致脾功能亢进,而脾脏作为血小板的重要储藏器官,约1/3的血小板储存于此[6,7],因此脾脏病理性损伤可导致血小板的降低,进一步影响到血小板活化的发生,因此认为肝癌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研究意义较高。较多恶性肿瘤可导致机体的应激性血黏度升高,引起机体微循环状态较差的情况,而血液流变学在肝癌患者中的变化研究显示,肝癌细胞的侵入引起肝实质及肝脏血管网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肿瘤细胞的增殖、肝功能受损及门静脉高压,肝脏的血供网表现异常,进一步影响到机体的整体微循环[8,9],其中血流变作为机体微循环的重要反应指标,随之出现异常。机体微循环中最具有直观反应价值的指标中,甲襞微循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其中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红细胞聚集率及综合加权积分可细致全面地反应机体的手部微循环,同时对于机体整体的血供状态检测价值较高。临床关于血流变及血小板活化在肝癌患者中的变化研究差异较大,有研究[10]认为,虽可导致血流变及血小板活化的升高,但是升高幅度无显著差异,但有研究[11,12]认为,升高幅度显著,甚至与肝癌的严重程度相关。而甲襞微循环在肝癌患者中的检测研究尚十分欠缺。
本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指标高于健康人群,且原发性肝癌患者中TNM分期较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指标高于TNM分期较低的患者。可能与肝癌患者恶性肿瘤细胞对患者的肝脏血管损伤及脾脏肿大引起的血小板异常有关,而肝癌分期较高的患者,机体损伤越为严重,表达水平的应激性升高幅度也更大[13-16],同时肝癌往往伴有肝脏及外周的微循环障碍,而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液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的异常,因此提示我们对肝癌患者进行上述方面的变化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明显差于健康人员,且不同分期肝癌患者的表达差异较大。
[1]费国雄,崔龙久,曹梅利,等.血小板及血小板源性5-羟色胺对早期肝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37(6):683-689.
[2]黄为,丁雄.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胃肠功能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9):1260-1261.
[3]程瑞文,邓梨平,李平,等.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后血小板变化观察 [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2):206-208.
[4]杨联君,李立波,李彬,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变化与临床分析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S2):253-254.
[5]何捷,武哲丽,叶小卫.血液流变学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4,29(7):1560-1562.
[6]黄国喜,陈丹.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肝癌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6,38(20):3118-3220.
[7]郭涛,胥莹,刘桂兰,等.超声造影对肝癌栓塞化疗术后早期微循环灌注 28 例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3):63-67.
[8]王达,王燕,陈树泉,等.扶正化积丸辅助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26):3706-3708.
[9]陈派强,姜巧丽,李俊,等.Th17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在肝癌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探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76-78.
[10]Margonis GA,Amini N,Buettner S,et al.Impact of early postoperative platelet count on volumetric liver gain and perioperative outcomes after major liver resection[J].Br J Surg,2016,103(7):899-907.
[11]Faitot F,Allard MA,Pittau G,et al.Impact of clinically evident portal hypertension on the cours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listed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J].Hepatology,2015,62(1):179-187.
[12]叶迎宾,刁淑梅,章健,等.血氨、层黏连蛋白与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肝硬化合并肝癌诊断中的关系 [J].安徽医药,2014,18(7):1254-1257.
[13]屈淑平,刘韵,杨平华,等.血小板/脾双径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研究[J].肝脏,2015,19(8):597-601.
[14]苏子剑,,翟军伟,潘群雄,等.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肝癌预后的关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25(1):12-18.
[15]王科,吴晓峰,范烨,等.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5):371-373.
[16]赵惠柳,朱波,欧超.肝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研究现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33(5):52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