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政策实行中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4-24邓云鹤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对策建议

邓云鹤

摘 要: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工具作用日益明显,政府出台产业政策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迅猛发展。但产业政策一经出台,便会受到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产生相应的投资热点。这使得产业政策的实行偏离了政策制定者原本期望的运行轨迹。将通过对新能源汽车“骗补”的事件进行分析,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以期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政策;骗补行为;对策建议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施行选择性产业政策,以此来主导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引进市场机制。至此产业政策便成为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推动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入21世纪,政府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在改革开放大的经济环境下,政府出台各项产业政策以此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当前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行业亟待发展,急需资金。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后,产业政策作为中国政府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作用日益明显。产业政策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政策一经出台,还需要各市场参与者来相应,而政策导向下的市场行为难免受到企业自身投机套利动机的影响,要想真正有效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转型,还需要政府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而市场投机行为的存在会使得产业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进行一系列分析,试图厘清现存产业政策实行中存在的隐性和显性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参考。

2 产业政策相关的概念介绍

产业政策是政府基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运用各种手段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现有文献把产业政策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一是选择性产业政策,二是功能性产业政策。选择性产业政策又叫“赶超产业政策”,是政府旨在短期内实现经济赶超而推出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选定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来进行扶持,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量的帮助和扶持,伴随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 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效转型的既定目标,会针对特定产业及产业内企业实施的扶持和管制等干预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前期支持,而非后期保护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人力资本建设等。本文的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干预的选择性产业政策,选择性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后期保护”来引导企业并购行为,例如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

3 新能源汽车“骗补”的动因分析

选择性产业政策在短期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虽然促进了生产率和生产总值的提高,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坏处,例如寻租行为的产生。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政府得到支持和政策扶持下,发展迅猛。根据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9.7万辆,销售约达到44万辆。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起步阶段,个别企业受利益驱使,进行“骗补”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相关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7年10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在接受访问时再次谈及“骗补”风波,让已过去两年的“骗补”事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2016年初,有媒体对新能源车的“骗补”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同年9月,财政部公布了“骗补”行为的调查结果,引起广泛关注。下文就将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根據原因对政策制定者提出相应的建议。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频发,究其成功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从产业政策的制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基于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实行“骗补”行为;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骗补”行为的发生。

首先从政府政策制定方面来看,我国近年来大力扶持新能源行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鼓励创新,针对创新行为推出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为该行业设置了极低的准入门槛,对企业的规模也无明确的限定,这便为许多规模不大的企业进行“骗补”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政策条件。

其次,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诚信守法观念不强,在较大的利益诱惑驱使下,部分企业冒险钻政策的空子,虚假申报补贴产品进行“骗补”。企业的自身的责任意识薄弱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和创造能力,发展相对落后,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无法获得竞争优势,继而难以盈利。此时,企业不大力推进企业研发创新,而是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政府补贴来获得盈利,也是由于自身的诚信和责任意识薄弱。

最后,从监管部门来看,部分地方政府的监管部门监督不力,也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企业的违规行为。地方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拨付补贴资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承受着较高的推广压力,进而松懈了相应的监管流程,面对部分企业违规操作骗取补贴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使得部分地方企业存在车辆还未出场就已经获得了牌照的现象。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也增强了部分企业违规“骗补”的信心。

4 产业政策制定的对策和建议

前文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违规骗取补贴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今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4.1 调整完善产业政策

本文认为在产业政策实施时,不能单凭政府的判断和选择替代市场的选择,而应该维护市场现存的运行机制,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筛选出有真正需求的企业进行政府补助,激发其经营能力,引导其在市场竞争压力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可以考虑从企业市场行为的动机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动机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真正”的相应政策,而不是笼统的对所有行为“一视同仁”的进行补助,避免资源的错乱配置。减少“一刀切”,不分门类的对一切跨界并未进行补助,从而给予企业寻租“寻扶持”的机会和空间,造成资源浪费和错误的配置。

4.2 对“骗补”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

新能源汽车的“骗补”行为的出现,扰乱了该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也侵犯了其他合法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现国家对部分违规企业已经给予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今后面对该“骗补”行为,国家应该采取零容忍政策,并严格惩处那些违规操作的企业,如在追回相应补贴金额的基础上处以高额的罚款,取消涉事企业的汽车生产资质等,提高企业的违规行为的成本,将违规动机扼杀在摇篮里。

4.3 加强行业准入的限制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准入标准较为宽松,是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却被部分小规模企业钻了空子,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没有促进该行业积极健康发展,反而是通过向政策靠拢,违规骗取政府补贴,扰乱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有序发展。在这一状态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难以得到可靠的保证,同时,在位企业的恶性竞争又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十分不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也与国家放宽行业准入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建议国家应该适当调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准入条件,并可以实行申请制度,对申请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考察和筛选,选取重点扶持对象,并对其进行帮扶,促进企业发展。不仅对行业准入要求要提高,对产品投放市场的准入条件也要提高,增强对其使用和安全等方面性能的考察,以提高产品质量。

4.4 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当前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发生,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因此,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对企业的资格审查,督促企业合法合规的经营;二是对补贴政策的落实加强监管,面对申报补贴的企业,严格落实其申报补贴的要求是否符合规定,对规定中的重点技术参数仔细审查;三是地方政府切实加强地方补贴资金申报和使用管理的责任。

4.5 建立合理的后续支持机制

从长远来看,单靠政府补贴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产品还是需要通过市场检验,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市场的推进。建议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以面对补贴推出后的情况,通过市场化来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效发展。相对于当前通过政府补贴扶持行业发展的情形,市场化可以直接将压力转到企业自身,推动其加强自身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企业“骗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斌, 刘金周, 方海峰. 新能源汽车“骗补”分析及规范产业发展的建议[J].汽车工业研究, 2017,(3):44-48.

[2] 黎文靖, 郑曼妮. 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響[J].经济研究, 2016,(4):60-73.

[3] 吴婷婷. 产业政策与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影响及经济后果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对策建议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美国环保产业政策分析及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