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型颈椎病治疗前后X线影像学改变分析
2018-04-24田其臣
田其臣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01
交感型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主要根据患者的主管症状进行诊断,因此临床上易误诊。目前,该病的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频、中药热敷、牵引等,另外根据病因选择合理的手法调整或骶管冲击或小针刀治疗、手法松解法也是较常用的方法,且效果较好[1]。本文对不同疗法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进行X线复查,探讨疗效与X线变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121例。诊断均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有确诊。根據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采用辩病因选择手法调整或骶管冲击或小针刀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83例,其中男28例,女55例,年龄24~79岁(47.4±3.9)岁;病程1天~30年(3.5±0.7)年;住院时间11~39天(21.8±4.0)天。对照组38例,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24~80岁(47.8±4.0)岁;病程1天~29年(3.3±0.8)年;住院时间10~41天(20.9±4.2)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杜建明制定的交感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
(1) 体征颈椎、上胸椎(T1-6)存在压痛点、结节或条索物、颈椎侧弯、旋转、颈椎结构畸形。
(2) 症状①头痛、偏头痛、头晕、头胀;②颈、肩、背部酸胀或疼痛、颈枕部胀痛;③耳聋、耳鸣、耳痛、耳胀、听力下降、鼻腔疼痛或异样感、口干咽燥、咽部异物感、视物模糊、眼痛、眼胀;④记忆力减退、共济失调、恶心、呕吐、四肢发麻、行走不稳、失眠;⑤局部汗多、血压不稳、心慌、胸闷、四肢发凉发木、一侧面部感觉异常;⑥呃逆、怕冷、怕热、月经异常、胃肠功能紊乱、二便异常等。
(3)影像学检查①X线观察到颈椎不稳、颈椎弧度改变、颈椎或胸椎旋转侧弯、椎体后缘或钩椎关节增生、颈椎畸形(颈肋或融合椎)等改变。②CT或MR可见颈椎或上胸椎椎间盘突出、寰枢关节半脱位、茎突过长(≥30 mm)、颈椎或胸椎椎管狭窄等。③经颅多普勒或椎动脉彩超可见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痉挛、血流改变。
1.3 选择标准 同时满足①6类症状中有≥3类;②有颈椎或/和上胸椎(T1-6)压痛点;③3类影像学检查有≥1类的患者选入本研究,并签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心血管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疾病、五官科疾病、精神病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伴椎间盘突出者用骶管冲击治疗;椎体不稳、侧弯、弧度、旋转改变者用手法调整治疗;伴关节增生或肌肉僵硬者用小针刀治疗。
1.5 疗效评定[3] 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进行评分,每1个症状消失赋2分,1个症状偶尔轻微赋1.5分,1个症状好转赋1分,1个症状无改变赋0分。再计算出每类症状的总分,除以该类症状中患有的症状个数获得平均值。再计算各大类症状平均分之和,除以患有症状的类数,获得有症状恢复的平均值,根据此平均值及体征、X线复查结果评定疗效。优:症状评分≥1.5分,体征或X线复查后≥1项明显好转或恢复;良:症状评分≥1.0分,体征或X线复查后≥1项明显好转;有效:症状评分≥0.5分, 体征或X线复查后均无明显改善;差:症状评分<0.5分。
1.6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线复查后的结果与疗效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软件选用SPSS2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的疗效比较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83例患者中,X线复查有改变者77例(优57例,良12例,有效7例,差1例),占92.8%;对照组38例患者中,X线复查有改变者26例(优11例,良7例,有效2例,差6例),占68.4%。观察组患者X线复查改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2.205,P=0.000)。
2.2 交感型颈椎病治疗后X线复查的改变与疗效的关系
治疗后X线复查后每项变为正常、改善、无改变者分别赋2、1、0;疗效按优、良、有效、差分别赋4、3、2、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X线改善与疗效的有明显的相关性(r=0.472,P<0.05)。
3 讨论
3.1 交感型颈椎病X线检查的作用
由于交感神经广泛分布在肌肉、神经、血管、脏器等部位,因此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多、体征少、病因复杂、诊断困难等为特征,极易导致误诊[4]。故通过观察X线检查可为改病病因提供客观依据,克服了仅凭主观症状来诊断的不足。不同角度X线检查不仅可查出可能病因,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疗效果。
3.2 辨病因治疗及X线改变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辨病因治疗的优良率可明显提高,其原因可能是该方法利于调整颈椎结构,使病理结构恢复正常;利于改善颈项部屈伸肌的痉挛,使拮抗肌接近生理平衡;利于缓解或解除病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5]。这也可能是辩因治疗患者X线复查改变率升高的原因。
3.3 治疗前后X线改变的分析
本研究中121例患者入院X线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包括屈伸功能减退、旋转侧弯、骨质增生、椎间隙改变等。这些X线的改变是否必然引起交感型颈椎病尚有待研究。但经过治疗后若疗效良好,复查X线有良好改变时,可认为病因被解除,故解除了颈交感神经的刺激,改善症状和体征。
X线正位片可观察到颈椎旋转侧弯,结合X线侧位片部分颈椎的“双边征”和“双突征”,从而排除其他因素影响所致的误差,利于手法调整颈椎旋转侧弯。X线侧位片可观察颈椎弧度变直,结合X线过伸过屈片还可观察其他X线的改变;同时可间接发现颈项肌的痉挛或拮抗肌不平衡,从而利于辩病因治疗[6]。
3.4 交感型颈椎病治疗前后X线改变与疗效分析
复查X线可观察到一种影像学改变以上的改善率较高[7]。本研究观察组优良率为90.4%,有X线复查改变的77例,占92.8%;而对照组优良率为65.8%,X线复查有改变者26例,占68.4%。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后X线改变与治疗的疗效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交感型颈椎病存在多种病因,解除一種或几种病因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而X线产生良性改变前的表现为该病的病因,说明X线的改善可作用为疗效评定标准。
3.5 X线改变与疗效不相符的原因分析。
部分患者治疗后X线没有改变,但疗效达优良,其原因可能为:①治疗前X线的异常表现并未刺激到颈交感神经,不是该病的病因;人体通过“自我保护适应机制”在病灶处产生骨质增生而形成相对的“病理性平衡”[8]。②治疗解除了肌痉挛,从而恢复了肌肉、血管、韧带处的颈交感神经刺激,从而产生良好的疗效[9]。提示X线改变可发现病因,亦可判断疗效,但不能完全依赖它来诊断。
总而言之,通过X线检查发现影像学改变,利于发现交感型颈椎病的病因,治疗后X线改变与疗效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估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故可将X线作为交感型颈椎病的常规检查,利于诊断和治疗,且费用低,可重复操作。但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不能完全以X线检查作为诊断标准,需结合其他检查方可确定不同的病因,减少误诊;并根据不同病因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钟伟洋,权正学.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J].重庆医学,2012,41(12):1181-1182.
2 杜建明,丁晓方,杜梁栋,等.交感型颈椎病的综合保守治疗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5):350-352.
3 Saylam CY,Ozgiray E,Orhan M,et al. Neuroanatomy of cervical sympathetic trunk: a cadaveric study[J].Clinical anatomy,2009,3(3):451-459.
4谢青,陆廷仁,邓福鹏,等.巩固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方法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72(6):90-92.
5 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5, 35(2):156-157..
6 张兴胜,李放,任大,等. 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5,891(2):423-424.
7 顾韬,王新伟,袁文,等.颈椎间盘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的解剖学观察及在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中作用的探讨[J].脊柱外科杂志 2013,61(2):43-44.
8杨智杰,陈剑峰,杜建明.联合应用小针刀和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6,42(21):103-104.
9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14,36(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