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8-04-24高海松李艳伟
高海松,李艳伟
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 (阜新 123000)
肢体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其严重影响的康复训练效果,可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可造成严重的影响[1-2]。虽然目前临床已经出现了多种康复治疗方案,可用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但治疗效果却存在一定的差异[3]。而近年来,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中医平衡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本研究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解痉平衡针刺法作为基础治疗方法,同时将养阴通痹汤应用于其中。结果显示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6年作为观察时间,以随机数字表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解痉平衡刺法治疗,治疗组接受联合解痉平衡针及养阴通痹汤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0~70岁,平均(60.12±6.55)岁;病程3~8周,平均(6.05±1.82)周;出血性卒中22例,缺血性卒中21例。治疗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1~69岁,平均(60.08±6.28)岁;病程3~9周,平均(6.27±1.33)周;出血性卒中26例,缺血性卒中1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级卒中类型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符合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6]。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风痰火亢证)的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③存在肢体痉挛性偏瘫。④年龄18~75岁。⑤病程2~24周。⑥本人或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单纯解痉平衡刺法治疗。治疗主穴:患侧上肢为极泉、合谷、尺泽、大陵;患侧下肢为血海、照海、梁丘、三阴交。同时对于上肢不遂明显者,配曲池及手五里;对于下肢不遂明显者,配阳陵泉、足三里及昆仑;对于吞咽困难明显者,配天突、廉泉、金津、玉液;对于二便不调者,配天枢、气海及关元。治疗方法:以毫针直刺,采用泻阳补阴法行针,得气后留针,留针时间为30 min。治疗疗程:每周治疗6 d,休息1 d,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接受联合解痉平衡针及养阴通痹汤治疗。解痉平衡针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养阴通痹汤治疗,汤剂主方:黄芪、葛根各30 g,天花粉、党参及当归20 g,赤芍、木瓜、生地、桃仁、红花、川芎各15 g,虫、地龙、鸡血藤及威灵仙各10 g。对于上肢不遂明显者,加羌活10 g;对于下肢不遂明显者,加独活10 g;对于二便不调者,加车前子、柏子仁各10 g。 1剂/d,水煎300 ml,分三次温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4周。
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12周及24周时,应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ugl-Meyer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Ash-worth评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风病评分量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分析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Ash-worth评分及中医积分变化情况。Fugl-Meyer评分范围0~100分,且以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7];Ash-worth评分评分范围0~4分,以分数越高表示痉挛越强[8];中医积分以越高表示症状越差。采用ADL-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9],分别从进餐、床-轮椅转移、修饰、进出厕所、洗澡(浴池、盆池或淋浴)、上下楼梯、平地行走、小便控制、大便控制、穿脱衣服方面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Barthel指数≥60分时,则判定为患者生活基本自理。采用表面肌电仪(南京伟思瑞翼公司)测量患者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的变化情况,常规皮肤消毒后,将电极置放在肌肉(腕屈肌、肱二头肌)的肌腹最隆处,在电脑上记录肌肉的肌电信号,取单次完整的原始肌电信号,借助软件分析转换为均方根值。此外,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 果
1 两组治疗期间Fugl-Meyer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期间Fugl-Meyer评分呈升高趋势,虽然入组时两组间Fugl-Meye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8周、12周及24周时,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
注: 两组间比较,*P<0.05
2 两组治疗期间Ash-worth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期间Ash-worth评分呈下降趋势,虽然入组时两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8周、12周及24周时,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治疗期间Ash-worth评分比较(分)
注: 两组间比较,*P<0.05
3 两组治疗期间中医积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期间中医积分呈下降趋势,虽然入组时两组间中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8周、12周及24周时,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两组治疗期间中医积分比较(分)
注: 两组间比较,*P<0.05
4 两组治疗期间Barthel指数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期间Barthel指数呈上升趋势,治疗前两组间Barthel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治疗8周、12周及24周时,治疗组Barthel均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治疗期间Barthel指数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RMS评分比较 见表5。治疗前两组患者RM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RMS评分明显下降,且治疗组RM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RMS评分情况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6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6。在24周治疗过程时间内,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6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例(%)]
注: 两组间比较,*P>0.05
讨 论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病的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脑卒中后所出现的痉挛性偏瘫,其发生则因“阴阳失调”后“筋脉失养”所致,因此临床治疗常以“平衡阴阳”及“养阴解痉”为治疗原则[10-11]。本研究所应用的解痉平衡针刺法,其是以“针刺”为治疗手段,通过针刺相关穴位,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平衡”的作用[12]。本研究结合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特点,选用适当的主配穴,并应用泻阳补阴的行针手法,以达到“平衡阴阳”及“养阴解痉”的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在解痉平衡针治疗的同时,联合养阴通痹汤治疗,以期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所应用的养阴通痹汤,其中方剂以“养阴解痉”为组方原则,方剂中以黄芪及葛根为君,两药合用以达“益气养阴”之效;同时以天花粉、党参及当归三药为臣,不仅可助君药“益气养阴”,同时也可达“养血养阴”之功;此外,方中以赤芍、木瓜、生地、桃仁、红花、川芎、鸡血藤及威灵仙八药为佐,并以虫、地龙二药为使,佐使之剂合用,不仅可“活血通络”,同时也可助药力通达四末,达到“养阴解痉”之效。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接受解痉平衡针治疗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给予解痉平衡针结合养阴通痹汤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但因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时间较长,而本研究的观察时间仅为24周,故无法对此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尚需进一步观察。
[1] 王 娟,蔡文智,王静新,等.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9):927-931.
[2] 冯晓东,孙伟娟,张裴景,等.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67-969.
[3] 李小生.Ambulator智能康复跑台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膝关节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效果[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6):717-718.
[4] 司世雷.平衡针灸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37-38,41.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7] 吕金龙.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急性期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浙江医学, 2016, 38(23):1913-1914.
[8] 张永梅, 刘万宏. 肌痉挛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康复护理[J]. 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6):820-823.
[9] 邹朝君,叶志弘,胡 皓,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10):752-753.
[10] 陆彦青,杨海涛,庄礼兴,等.“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3,54(12):1034-1037.
[11] 付渊博, 孙敬青, 宣雅波,等. 基于GEE模型评价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3):952-955.
[12] 楚佳梅, 包烨华, 朱 敏. 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15, 40(6):47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