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吗啡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8-04-24骆嘉华刘振海李增辉

陕西中医 2018年2期
关键词:吗啡癌痛癌症

骆嘉华,刘振海,李增辉

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肿瘤内科(中山528415)

癌症疼痛是目前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最难忍受的病痛之一。癌症发病早期,约四分之一患者表现为疼痛,进入中晚期后,超过一半以上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癌痛。癌痛一直都是癌症临床的治疗难点,针对其疼痛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进行止痛,但其效果欠佳,且副作用也较大,再加上常规化疗的副作用,患者耐受性极差[1]。据WHO统计,进展期癌症患者有75%伴有癌痛,新发癌症患者也有20%伴有癌痛,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饱受煎熬[2]。WHO对于这一现状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疗法”,已被临床证实安全有效,但对于重度癌痛的控制不是很理想[3]。本文吗啡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研究,希望为重度癌痛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癌症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0例,女34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1.8±11.3)岁;腹痛患者23例,骨痛患者28例,其他13例;肺癌19例,肝癌8例,肠癌16例,胃癌21例;Karnofsky评分(57.6±9.7)分。治疗组患者男29例,女35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3.4±9.8)岁;腹痛患者22例,骨痛患者27例,其他15例;肺癌17例,肝癌9例,肠癌15例,胃癌23例;Karnofsky评分(58.3±10.2)分。以上患者均符合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诊断标准[4],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疼痛部位、癌症类型以及Karnofsky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年龄为20~75岁之间的患者;预估生存期大于3个月的患者;数字评估法评分7~10的患者;疼痛分级法(VAS)判定为重度疼痛的患者;皮肤对外用止痛药过敏的患者;有口服药物障碍的患者;无精神以及智力障碍,对本研究能做出基本反映判断者;观察前6 h未服用过止痛药的患者;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年龄大于75岁,小于20岁的患者;生存期小于3个月的患者;吗啡过敏者;妊娠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功能性障碍的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不经过医生许可自己服用中西止痛药者;身体状况不允许行此类治疗者;中途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吗啡(国药准字H21022436)肌肉注射,用注射器吸取10 mg吗啡臀部肌肉注射。治疗组患者行吗啡足三里穴注射,使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露出膝盖以下位置,用手指适度切压患者两侧足三里穴留痕,选用1 ml注射器和针头,吸取5 mg的吗啡,75%酒精擦拭穴位及周围皮肤消毒,对准穴位垂直刺入穴位,缓慢推进肌肉组织,使患者产生回气感应,回抽无回血有酸麻感,缓慢推注50%的药液,酒精棉球按压注射部位,另一侧足三里穴同法操作即可。

3 观察指标

3.1 免疫功能检测:治疗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血清分离后提取血清,采用Ficoll分层液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再加入抗CD3、CD4、CD8及CD16、CD56的抗体(上海研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 ℃下避光孵育30 min,使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生产)检测,并计算CD4+/CD8+的值。

3.2 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进行血清分离提取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生产)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水平及NK细胞进行测定。

3.3 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 h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控制程度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10(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判断标准:①0分:无痛;②3分以下:有较轻的疼痛,能忍受;③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④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和睡眠[5]。

4 疗效标准 根据上述VAS评分,患者疼痛完全消失为痊愈(VAS=0),患者症状显著减轻为显效(VAS <3),症状无明显减轻(VAS >3)为无效。患者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总数×100%;观察指标记录观察药物疗效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头晕等)。

结 果

1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和维持时间比较 由表1中结果可知,治疗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

组,药物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和维持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2中结果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分)

注:治疗后1 h,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整体疼痛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例(%)]

4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比较 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CD3+、CD4+和CD4+/ 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NK细胞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比较

注:治疗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P<0.05

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2例,头晕1例,以及便秘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恶性呕吐11例,头晕8例,便秘9例,不良反应率为45.3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35例,有效21例,无效8例,对照组治愈20例,有效6例,无效38例,治疗组治疗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40.6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疼痛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生理及心理活动的症状,通常可分为神经病理性及伤害感受器性疼痛两类,癌痛两类疼痛均存在且会随着药物剂量增加、肿瘤增长及药物副作用不断体现,疼痛更加明显[6]。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大部分都合并癌痛,中重度的癌痛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体现在患者人际交往、睡眠质量及抑郁焦虑症等方面[7]。癌痛通常由多部位导致。癌痛的产生机制多样化,恶性肿瘤会导致体内微环境的改变,其中感受器受体不仅会被改变的化学成分激活,也会被肿瘤挤压及牵拉而激活[8]。

祖国传统医学很早就有对癌痛的描述,《黄帝内经》中有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诸病源候论》中认为癌痛的发病机制为“寒气搏于脏腑,与阴阳气相击上下,故心腹痛也”,患者血癖、热毒、气滞等阻滞患者脉络,引起疼痛。故以通络化痰、活血理气、祛癖解毒为治疗原则[9]。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内治、外治以及针灸等,其中经络是机体营养输布、内外沟通、气血运行的通道,针法是针刺这些经络上的穴位,从而刺激患者脏器反应器,达到镇痛的效果,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达到药物治疗镇痛效果的1/2,单独使用对于重度癌痛患者疗效不显著[10-11]。穴位注射疗法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兴疗法,通过多种因素协同综合治疗[12]。穴位和药物注射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作用相加,而是在针刺穴位调理机体摒避药物某些作用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协同作用可使最终疗效几何倍增加[13]。吗啡是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物质,会对患者大脑皮质痛觉区进行抑制,产生较强镇痛作用[14]。足三里穴针刺可以活血理气、疏通经络,有助于血液循环,足三里穴注射吗啡可以使其快速有效的直达病灶部位,避免血液运输中的损失,对致痛因子的通透进行阻断,从而达到快速持久止痛的效果[14]。穴位给药由于针刺的功效可以相对消除吗啡引起的不良反应。癌症的发生与发展跟患者免疫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联系紧密,另外给予患者使用吗啡不仅可止痛还可以改善患者食欲、睡眠、增强机体免疫力[15]。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药物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整体疼痛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CD3+、CD4+和CD4+/ 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NK细胞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以及便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40.63%,治疗组有效率为87.50%,治疗组治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故与常规肌肉注射相比,吗啡足三里穴注射采用药、穴以及针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可以显著加快起效时间,延长药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1] Cleeland C S, Cleeland L M, Dar R,etal. Factors influencing physician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J]. Cancer, 2015, 58(3):796-800.

[2] 郭 金, 张扶莉. 金香散结膏联合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 2016, 37(6):667-668.

[3] Abdel-Hadi S. Impact of pain management using the WHO analgesic ladder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in south egypt cancer institute,assiut university[J]. Hadi, 2014, 2014(1):2-8.

[4] 李海英, 王雪仙, 徐荣贵,等. 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晚期癌痛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J]. 浙江医学, 2015, 37(10):904-905.

[5] 张 兵, 刘 琮. 股内收肌群弹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8):1032-1035.

[6] Janjan N A, Martin C G, Payne R,etal. Teaching cancer pain management: durability of educational effects of a role model program[J]. Cancer, 2015, 77(5):996-1001.

[7] Smitt P S, Tsafka A, Zande F,etal.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of epidural analges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ancer pain[J]. Cancer, 2015, 83(9):2015-2022.

[8] Bruera E, Pereira J, Watanabe S,etal. Opioid ro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dose ratios between methadone, hydromorphone, and morphine[J]. Cancer, 2015, 78(4):852-857.

[9] 陈爱文,李亚娟,马 文,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针刺治疗癌痛选穴规律数据挖掘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6):16-20.

[10] 赵紫瑞. 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例[J]. 中国针灸,2015,35(4):403-404.

[11] 丁庆刚. 针刺配合止痛药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法探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10):65-66.

[12] 孙一鸣, 余长飞, 李 岳,等. 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前列腺增生症50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5, 56(11):945-947.

[13] 高志成, 刘雪芳, 余文惠. 钩活术联合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对患者IL-6、NO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5, 35(12):1231-1234.

[14] 黄春燕, 王晓瑛, 杨昭昕,等. 持续鞘内注射吗啡镇痛对重度癌痛患者的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6, 12(5):345-349.

[15] 陈健琳, 宋红伟, 黑子明,等. 吗啡穴位注射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7):771-773.

[16] 常 敏, 胡 丹, 陈付强,等.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 21(2):152-155.

猜你喜欢

吗啡癌痛癌症
输尿管瘘并发盆腔脓肿误诊癌痛1例
勘误:
骨转移癌痛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癌痛规范化治疗在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中的作用
μ阿片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