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联合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
2018-04-24梁亮标袁红玲李剑虹张志鸿吴剑林
沈 力,梁亮标,袁红玲,李剑虹, 张志鸿, 吴剑林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康复科(中山528415)
人体脊柱承担应力最多的部位为腰椎,因此最易发生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成年人是高发群体[1]。LDH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疼痛是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LDH引起的疼痛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有着严重影响[2]。LDH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3]。本研究通过对LDH患者采取杠杆定位手法联合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治疗,分析其疗效情况,以期为LDH的有效治疗提高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LDH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LDH[4];②患者依从性好;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骨质疏松症、脊椎肿瘤、骨髓炎及骨软化症、髓核脱出等;②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脱落或剔除标准:①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本研究者;②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③中途退出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30~65岁,平均(47.78±6.73)岁;病程6~30个月,平均病程(15.78±6.73)个月;中央型17例,旁中央型13例,极外侧型10例;腰痛伴腿痛21例,单纯腰痛或腿痛19例。治疗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30~70岁,平均(48.37±7.57)岁;病程6~28个月,平均病程(15.32±7.02)个月;中央型19例,旁中央型12例,极外侧型9例;腰痛伴腿痛23例,单纯腰痛或腿痛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通过。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常规电针、牵引及超短波,①常规电针位置:采取SH08SDZ-IIA型电针仪(江苏东方针灸器械厂)取患者双侧同节段夹脊穴、患侧的委中、阳陵泉、环跳及昆仑等进行治疗,1次/d,连续治疗10 d;②牵引: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利用微电脑牵引治疗仪,进行骨盆及胸背的对抗牵拉,1次/d, 30 min/次,治疗10 d;③超短波:采用DL-C-M(脉冲)超短波电疗仪器对病灶节段治疗,治疗10 d。
治疗组给予杠杆定位手法加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治疗,①杠杆定位:患者俯卧,全身肌肉尽量放松,先对病变及邻近节段进行放松(点、按、揉等手法);暴露其腰部,医师将其下肢进行交叉,右手肘部在患处进行鹰嘴定位,然后两手抓住患者的踝关节,腰椎进行伸屈运动,向后上进行用力扳提,遇阻时采用“巧力寸劲”快速扳动, 2 d/次;②电针治疗:患者俯卧,选择病变节段的脊神经的外出口对应的外体表,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将毫针(0.32 mm×75 mm)进行直刺(进针深度:45~65 mm左右),并适当微调,当经横突间针尖到达脊神经外出口,进行雀啄法,当患者有针感,且向下肢远端放射,则以傍针刺法(向外旁开10 mm处)刺入第2针,方向、深度及针感同第1针,并确保两针连线基本与脊柱呈垂直状态后,得气后接电针仪,调整相关刺激参数以患者可接受并无不适感的最大强度,1次/d, 30 min/次,治疗10 d。
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进行功能评定,分为优、良、可及差4级:优:患者直腿抬高70°以上,下肢肌力及运动正常,腰腿痛症状消失;良:直腿抬高低于70°,但比治疗前增加30°以上,可正常工作生活,偶尔腰腿轻微痛;可:直腿抬高低于30°,但比治疗前增加15°以上,腰腿痛减轻,但偶尔仍使用药物;差: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甚至加重,需使用药物止痛。治疗有效率=(优+良+可)/总例数×100[5]。随访3个月,对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统计。②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对患者疼痛情况按照0~10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判定,评分与疼痛呈正相关[6];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评分,按照0~5分法评分(0表示无功能障碍,5分表示最明显),分别从单项能力、疼痛和个人综合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评定,ODI指数与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7];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下腰痛评价表(JOA)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下腰痛进行评分,得分与下腰痛程度呈负相关[8]。③椎间高度和弓顶距,椎间高度包括病变节段、上位及下位椎间高度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椎间高度和弓顶距,椎间高度包括病变节段、上位及下位椎间高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取平均值);椎间隙高度比值=椎间隙高度÷上一椎体后缘高度。测量弓顶距方法:在侧位X线片上,S1椎体后上角至T12椎体后下角的连线,与腰椎椎体后缘弧线所形成的弓,弓顶与上述连线间的距离。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当P<0.05时,则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50%和7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注:经秩和检验,z=0.420,P=0.675
2 两组患者JOA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两组患者VA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两组患者ODI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ODI评分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弓顶距及椎间高度比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弓顶距及椎间高度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弓顶距明显增高,椎间高度比值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弓顶距及椎间高度比值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6 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3个月,治疗组出现1例复发,对照组发生9例复发,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传统的中医学中并无LDH的病名,其属于“痹症”、 “腰痛”及“腰腿痛”等的范畴,肾虚、七情忧郁、风寒、寒湿、年衰体虚、过劳及外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腰部气血受阻,气滞血瘀,凝涩血脉,不通则痛[9]。
目前对LDH的治疗可分为保守和手术治疗,前者包括有氧运动、体重控制、推拿、牵引、制动休息、针灸、中药及理疗等,后者主要包括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大部分LDH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将受压神经根与椎间盘组织的相对位置进行改变,减轻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松解其粘连的状态,并消除炎症,最终达到缓解或治愈的,其适用对象包括:①初发或病程较短的年轻患者;②经影像学检查患者无明显的椎管狭窄;③症状较轻并经休息后自行缓解患者[10]。杠杆定位手法是一种治疗LDH的推拿手法,可使髓核应力发生变化,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治疗属于针灸,可疏导经气,提高痛阈,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治疗组ODI、VAS评分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杠杆定位手法相对一指禅、滚及揉法等平面复合类手法而言,能使髓核的应力发生变化,有可能使髓核向前中部靠拢,密度增加,椎间盘内的负压增高,椎间盘的内压降低,这一变化为手法复位创造有利的条件,更可对髓核突出组织和神经根的移位产生有效刺激,通过后纵韧带的紧张力使突出的髓核移位或回纳,使髓核向前中部靠拢复位,同时还可松解粘连的神经根组织,缓解腰腿疼痛。通过脊神经根外出口处进行电针干预,利用针刺本身的消炎作用和神经闪避反应,消除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的炎性反应,调整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快速解除神经根机械压迫,不仅可起到扶正祛邪、行气止痛的作用,还可有效刺激脊椎神经,引起传导反应,使化学介质有效释放,达到消除神经根的炎性反应效果,并有效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状态,从而缓解疼痛感[12]。该方法作用力集中,涉及的运动节段少,不发生超限运动,针刺部位安全可靠,避免了副损伤的风险,快速解除神经,两者联合治疗,有效修复纤维环,并促进患者肌肉松驰,缓解痉挛状态,利于脊柱力学结构的重新平衡稳定。
[1] 高东锋, 孙晓莲, 张文凯,等. 针刺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 陕西中医, 2016, 37(9):1234-1235.
[2] Manchikanti L, Benyamin R M, Falco F J E,etal. Do epidural injections provide short- and long-term relief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2015, 473(6):1940.
[3] 张卫东, 李俊莲, 高丽娜,等. 调神、温经、通督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5, 56(8):672-675.
[4] 党 礌, 陈仲强, 刘晓光,等. 青少年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分析—腰椎过度承载及腰骶部骨与关节形态变异在发病中的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11):991-996.
[5] 陈晓君, 汤 培, 吴小宝,等. 改良MIS-TLIF单侧椎弓根固定联合钽金属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11):1194-1195.
[6] 段征征, 刘义兰, 陈 婷. 认知行为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8):40-42.
[7] 朱丹杰, 邹 成, 杨 迪,等.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J]. 浙江医学, 2016, 38(23):1882-1886.
[8] 岳 兵, 蒋国强, 卢 斌,等. 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骨伤, 2015, 28(11):988-993.
[9] 白德臣, 蔡莉莉, 杨 杰. 牵引、推拿、电针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5, 28(46):440-441.
[10] 李中锋, 邓 强, 张彦军,等. 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36):7067-7069.
[11] 吕立江, 包家立, 朱朝阳,等. 采用杠杆定位手法结合电磁经络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高电压技术, 2014, 40(12):3755-3761.
[12] 王 红, 郭金婉, 李云泽,等.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肢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 21(6):47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