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 有效实施 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案例与评析
2018-04-24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研室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研室
汪洪潮 (邮编: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
时 悦 (邮编:230000)
1 教学内容和内容分析
1.1 教学内容
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的第3节内容“线段的长短比较”.
1.2 内容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几何图形,了解了简单的几何语言,知道线段的有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内容是通过生活中比较身高的实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叠合法,给出了两条线段三种长度不同关系的几何符号表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抽象得到的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和差关系,并引出线段中点的概念及符号表示.
本课学习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2 教学目标和目标分析
2.1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条件,灵活选用叠合与度量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能说出线段比较的结果,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线段存在的长短关系及线段的和差关系.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表示.
(3)经历从比较身高到抽象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培养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2.2 目标分析
(1)总结比较两位同学身高的方法后,将身高抽象成线段,两人身高的三种不同关系,对应两条线段长短的三种关系,由身高的比较方法概括出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培养了抽象思维和概括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2)通过观察图形,由线段的长短关系过渡到线段的和差关系,将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3)利用动画演示,将线段上任意一点平移,由一般位置过渡到特殊位置,得到线段中点的概念.蕴含“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渗透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线段中点的两种表示法渗透倍分关系,为后续学习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以及线段的几倍与几分之一打好基础.通过问题的变式、引申,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3 数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线段的和差关系、线段的中点概念及其蕴含的等量关系.这些内容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学时要抓住知识发展和学生思维的主线,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本节课的重点是线段的和差关系,难点是几何语言的表述.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比较、表达、完善等过程,最后给出规范的几何语言表述和板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4 教学流程分析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环节六
师 创设情境→引导归纳→预设问题→承上启下→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直线和射线是不可度量的,而线段是可以度量的,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短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段的长短比较(揭示课题).其实,我们生活中就有类似的比较,如怎样比较甲乙两个同学的身高?
生:让两个同学站在一块,背靠背站立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要背靠背?
生:保证两个人是竖直站立的,这样才公平.
师:如果两个同学一人站在讲台上,一人站在地面上,这样背靠背比较行吗?
生:不行,必须两个人站在同一个地面上,然后背靠背比较.
师:甲乙两个同学按要求站好了,怎么得出谁高谁低的?
生:如果甲的头比乙的头低,就说明甲比乙矮.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身高这类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出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5.2 引导归纳,自主发现
师:如果把甲乙的身高分别看成两条线段(动画演示将甲乙的身高抽象成线段AB和线段CD),你能结合两人身高的比较方法,说说如何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短吗?
生:……
师:两人背靠背比较,反映到线段上应该怎样?两人站在同一地面上,说明线段长短比较首先要怎样摆放?
生:背靠背就是说两条线段要叠合在一起(即在同一条直线上);人的头和脚分别看成是线段的两个端点,站在同一地面上,说明线段的一个端点要重合.谁长谁短就看第二个端点的位置了.
师:那有几种可能呢?
生:当点B落在CD之间(即端点C、D之间时),有AB
师:非常好,我们从一个熟悉的比较身高的问题中,发现了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师:像这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称作叠合法.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去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生:比较两条线段AB、CD的长短, 首先要将它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使端点A和端点C重合,点B和点D落在直线上点A(点C)的同侧. 当点B落在线段CD之间(即端点C、D之间时),有AB
(教师动画演示叠合的过程,呈现三种情况)
设计意图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两人身高的比较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再将方法迁移到“线段的长短比较”的数学问题中来,促进学生理解,锻炼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5.3 预设问题,再探新知
问题如图1(几何画板显示),当点C是线段AB上一点时,图中有几条线段,它们的大小关系呢?
图1
生:有3条,分别是线段AC、CB、AB,由图可知:AC
师:这三条线段之间有没有等量关系呢?
生1:AC+CB=AB;
生2:AB-AC=CB;AB-CB=AC;
师: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就是它们长度的和与差.如果AC=a,CB=b,AB=c,你能表示它们的和差关系吗?
生:a+b=c;c-a=b;c-b=a.
师:如果点C在线段AB上移动(不与A、B两点重合),以上不等量关系和等量关系还成立吗?
生:不等量关系中AC
师: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可以把线段的长度都度量出来,请观察动画,当点C在线段AB上移动时,这3条线段的长度如何变化?(动画演示)
生:当点C刚开始移动时,有AC>CB,随着点C向点A方向移动,线段AC的长度越来越小,线段CB的长度越来越大,而线段AB的长度保持不变.
师:在点C移动的过程中,线段AC和线段CB的长度有没有可能相等?能找出相等时刻点C的位置吗?
生1:有可能相等(上台演示,如图2).
图2
生2:如果能够折叠,将线段折叠,使点A与点B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点C.
师:我们把这时的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你能说说什么是线段的中点吗?
生:线段AB上有一点C,将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和CB,就说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师:如果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根据定义,你能说出图中几条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吗?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图形,由线段的大小关系过渡到线段的和差关系,自然合理.利用多媒体动画及度量工具,揭示线段中点的含义.线段中点的表示采用两种表示法,渗透线段的倍分关系,为以后学习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以及线段的几倍与几分之一打下基础.在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通过不断逼近中点的演示,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能力.
5.4 承上启下,深入思考
师:如图3,如果在线段AB上再增加一个点D,此时图中共有几条线段?如何数的?请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图3
生:共有6条线段,分别是:
AC
、
AD
、
AB
、
CD
、
CB
、
DB
.线段有两个端点,先考虑以
A
为端点的线段,共有3条;再考虑以点
C
为端点的线段(之前数过的舍去)有2条;以点
D
为端点的线段有1条,共6条.
师:这种方法很好,体现了有序思考的策略.如果再数以点C为端点的线段时,之前数过的不舍去,结果又会怎么样?还正确吗?
生:(尝试后)每一个点(如点A)与其它三个点分别构成3条线段,所以共12条,恰好都重复了一次,再除以2就可以了.
师:这6条线段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呢?请写一写,看看谁写得多.
生:……
设计意图布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既是对线段和差关系的巩固,也是探索数线段的方法,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图形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而这种规律及发现规律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在今后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5.5 总结提升,感悟新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掌握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
生1:我学会了如何去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师: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的方法是什么呢?这种方法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2:有叠合法和度量法.叠合法是从比较身高的方法中总结出来的,度量法是使用量尺直接度量,其实也是一种叠合法.
生3:使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时需要注意:两条线段AB和CD要移到同一条直线上,其中一个端点要对齐,观察另一个端点的位置. 当点B落在线段CD之间(即端点C、D之间时),有AB
生4:我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的中点:线段AB上有一点C,将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和CB,就说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线段的中点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生5:我还学会了数线段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其中一个端点,再找另一个端点.另一种方法是,先数单独一条线段的条数,再数由两条线段的和构成的线段的条数,以此类推.
生6:我感觉几何画板非常好,能够用动画把图形运动起来,非常直观.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历程,构建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知识获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语言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5.6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141页练习第2、3题.习题4.3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作业来反馈教学效果,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一个依据.练习第2题,利用几何语言表述线段的和差问题,要求学生对照图形进行判断,感受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呼应配合.习题4.3第4题渗透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体会方程在解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6 教学特色分析
6.1 充分利用生活实例组织教学
通过生活中比较身高的实例引入课题,将实际问题与几何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数学学习中来.通过两人是否背靠背、是否在同一地面上等多种不同场景的呈现,让学生反复感知实物与图形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正确视图和画图的能力.
6.2 重视几何语言的训练和培养
本课巧妙地将两位同学的身高抽象成线段,身高的比较方法抽象成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并利用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在利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线段时,都紧密联系图形,使得抽象和直观得到有机结合.线段的长短比较、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等内容的学习,都是先观察直观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再给出文字描述,最后用数学符号表示,使三种语言优势互补.教师的口语和板书都用规范的几何语言给学生以示范,并充分让学生去说,提高学生几何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6.3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线段的图形和概念在前两个学段都学过,只是前两个学段只要求结合实例了解线段等相关概念,侧重直观认识,现在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更加深入地认识.本课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的有关概念时,仍然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在实际背景中理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经历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的概括过程,并不使用严格的几何推理方法展开学习.这样的要求,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初学几何的积极性.
6.4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本课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从比较身高的活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线段大小关系的变化、线段和差关系的不变,感受图形变化中蕴含的不变性.随着动点不断逼近中点位置,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新时代数学编写组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6.8:1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