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活动成为孩子真情实感的载体
2018-04-24四川省绵阳市少年宫幼儿园肖塑力
四川省绵阳市少年宫幼儿园 肖塑力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尊重,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这样就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这也是对人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一种伤害。美术活动应该是一种以个体感受和富有个性的表达为主要方式的活动,老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应该实施有效性教育,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从而摆脱传统的概念化绘画模式,快乐绘画,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一、合理利用实物或图片启发幼儿自主构图和造型
幼儿期绘画要经历三个时期,即涂鸦期、象征期、概念画期。在小班,老师通常会引导孩子们画上云朵,于是孩子们多数都会拿出蓝色或白色的油画棒画出弧线条的一朵云出来,缺少自己的想象力,这与平时家长的传统式引导教育是有必然关系的——课堂上老师模仿教学法引导下,孩子们的想象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为了帮助幼儿摆脱造型上使用固定图式的倾向,我尝试用毛绒玩具或图片代替标准化范例,引导幼儿在观察实物、图片的基础上自主构图和涂色,没有了老师抽象的标准化图式参考幼儿就只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对物体形象进行创作,这样开放性的表征让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独特性得以充分体现。平时在美术活动中我着重引导幼儿把握物体的结构,并把握物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画熊猫(见图1),首先让幼儿知道它是由头、颈部、躯干、四肢、尾巴组成;让幼儿了解竹子是由竹节和竹叶组成(见图2),没有长大的竹子叫竹笋;对熊猫的动作形态、竹子的摆放、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做固态的要求,这样幼儿才能既发挥想象进行开放式造型,又可以创造出与实物情景相似的画面效果。
图1.熊猫构图示例
图2.熊猫与竹子
二、运用媒体欣赏素材引导幼儿有变化地运用色彩
人的思维是从亲自感知开始的。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可直观观察”的情景,让幼儿多感知、多观察,随之才会展开。在幼儿阶段可以清晰的看到很多孩子在色彩运用方面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每当画某一实物是总会和它固有的颜色联系在一起,比如:苹果——红色,草地——绿色,天空——蓝灰色等等,孩子在色彩运用上很概念化,这样也使得幼儿绘画作品色彩显得僵硬呆板,缺少变化和层次,不利于美的表现和创造。为了引导幼儿有变化地运用色彩,我的策略是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向幼儿提供优质适宜的欣赏素材,包括视频、图片、范例等,并鼓励幼儿体会其中色彩的美丽,因为只有幼儿感受到了色彩变化的美,有了美的初体验,才会有表达色彩美的欲望。在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教学前亲子活动收集了很多蝴蝶的图片,同时还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让孩子们视觉直观观察了蝴蝶不同的花纹和色彩;在画海底世界前,我让幼儿观看有关海洋的视频,孩子们注意力都很集中,并且是用心灵在感受着,知道了色彩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色彩的变化使世界丰富而美丽,对幼儿自己进入想象创作很有促进作用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身边有百花争艳的鲜花、有层层叠叠的山峰、有绚烂变幻的霓虹灯,为了让孩子理解颜色的层次性,我会带领孩子走进社区去实景观察,知道近深远浅的基本要点,除此之外只是有对色彩的观察、感受和表现的愿望还不够,还需要丰富幼儿的色彩表达语汇,启发幼儿运用多种色彩表达方式,有变化地表现色彩美。在绘画教学中,我借助多样化的范例启发和丰富幼儿的色彩表达语汇。例如:在水粉画《星空》(见图3)和《美丽的花朵》(见图4)这两幅范例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色彩渐变等色彩变化技巧,使画面色彩丰富而有层次,协调而有变化,为幼儿在创作时有变化地运用色彩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有助于幼儿在色彩运用上进行创新。
图3.水粉画《星空》
图4.美丽的花朵
三、用故事想象画促进幼儿构图的多样化
当幼儿到了大班年龄阶段,他们会根据某一主题进行构图画,可以看出一定的故事情节了。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儿童对一个经验愈是有感情的兴趣,那么这经验对于他的作品和进一步的发展就愈有助益”。故事想象画有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充满想象的空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欲望。幼儿在对故事情节的想象和设计中能够促使他们大胆构思,根据情节需要整体布置画面形象,并根据不同的情节设计来安排画面。所以,大班幼儿多样化构图可以从故事想象画入手。例如:在故事想象画《老鼠偷东西》(见图5、图6)中,孩子们根据老师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对该主题绘画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幼儿画了偷来的水果,有的画了偷来的玩具,有的画了老鼠和同伴正在商量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从中能够看出每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不相同的、各具特色。
图5.故事想象画《老鼠偷东西》A
图6.故事想象画《老鼠偷东西》B
四、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做为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孩子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转变,积极发展创造性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他们的美术作品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做为老师万万不能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孩子的创造性。
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画画时首先给孩子出示一张范画,然后向幼儿交代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东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一切都是按老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例如:以前绘画小动物,就先给幼儿示范小鸡、小鸭、小狗、小猪四种,让幼儿自己随意选取其中的一种,但是必须按老师教的方式画,不予许幼儿超出这个范围,改革后,同样是绘画活动,老师现在就只是给幼儿提供零件,如圆形、三角形、半圆形、矩形等(图7、图8),老师会启发幼儿用这些“零件”组装成各种画,老师会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与以前大不相同。每个孩子都画出与别人很不一样的画面,如汽车、金鱼、太阳、房子、机器人等等。在传统教育背景下会发现有部分孩子一笔画错了就不想画了,或者重新换纸再画,或者会对老师说:“我画错了!”“我不会画”等,如果老师在此时进行批评或责备,那么幼儿手脚就会越来越被束缚,越来越不敢画了。现在放手让幼儿自己绘画,错与对的界限变模糊了,幼儿再也没有拘束和压力,不仅敢画而且爱画了。
一天,孩子们都在自由绘画螃蟹,其中西西先画了一个圆,又在圆的周围画了八个扁扁的椭圆,这八个椭圆的位置显然与实际的不一样,这时,我没有立即去纠正这个错误,在西西画完时我只是对她说:“你画的是海葵,是吗?”西西听了以后点点头,又在那个“海葵”的边上兴致勃勃地画螃蟹了。这次,西西吸取经验了,比上次画得更像了。我相信,这样的美术活动才是儿童需要的,才是符合学前孩子身心发展的,这样的教学,儿童才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才会感受到绘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图7.自主创作
图8.创新与突破
五、美术评价要鼓励探索创新与重视个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结束后采用多种形式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幼儿能够认识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因为孩子是有感情需要的,需要从老师这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和教诲。在评价活动中要激励不同层次幼儿学习美术,并及时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避免只求共性、忽略个性的评价方法。比如,在绘画《蜗牛》(图9、图10)中,孩子们绘画效果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老师不能以大人的视角横向地去比较每位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而是要纵向给与及时、合理的评价——这两幅幼儿作品直观来看多数人都会喜欢第二幅绘画作品,因为它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画面清晰,那么第一幅绘画作品它没有流畅的线条,也没有清晰的花纹装饰,是不是它就没有优点、没有值得可以肯定的地方了呢?其实不然,绘画第一幅作品的小朋友在这次绘画过程中敢于大胆下笔绘画,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得十分认真,充满了浓厚绘画兴趣,画面的基本形态也能够看出本次绘画活动的主题内容,这就是在评价活动中需要给以积极鼓励和肯定的地方。
图9.蜗牛A
图10.蜗牛B
总之,开放式美术教学在呼唤着我,快乐的美术教学在召唤着我——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要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画,并给予及时有效的鼓励与肯定,让每一位孩子快乐学画,体验学画的幸福,体验绘画的成功,让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孩子真情实感的载体,这才是做为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也是终生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