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18-04-23邓小芳银锋
邓小芳 银锋
摘要: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调整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定位,以健全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优先发展保障体系,实现人才输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探索出一条创新型“产教融合”教育发展道路会是解决人才与市场脱节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一、工商企业管理试行“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瞄准前期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市场平台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并且活跃于生产第一线,能够敏锐地察觉社会、企业发展需要何种技术型人才。对高校就读工商企业管理学生来说,有针对性的技术培养能够实现“术业有专攻”的目标,这也就将传统的课本授课逐步延伸到职业教育领域,“产学合作”巧妙地实现了人才需求的标准化、专业化培养,以基础学科产业创新需求为基础,充分调动了企业在高校中的主动性,促使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长期合作,对于“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一方面为企业将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拓宽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这种“一箭双雕”、“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将成为高校职业教育的首要特色。
(二)巩固企业理论基础,提升师资综合素能
产教融合不单局限于学生现实需求层面,而应提升到校企技术与师资资源整合的高度,着力打造以“院校”与“企业”双主体教育教学模式,在校理論教育与校外企业实训将实现首次平衡。一方面,学校积极聘请企业专家、研发团队深入高校进行专业工作指导,用“操作经验”充实“理论理解”,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工商企业管理科研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能够巩固企业部分领域理论基础空缺,学校将工商企业管理专职老师挂职相应的责任单位,亲自参与企业日常管理运作,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两大能力。
(三)增强工商科研水平,实现综合效益增收
当前的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要突出实践应用型以及技术性特征,较多教师则通过科研活动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当中。工商企业管理的专职教师通过体验企业技术生产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该领域的学科理论与技术知识,改进和革新技术研发原有状态,充实理论科研成果,完善自身学科建设,实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全面增效。
二、当前工商企业管理发展“产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一)校企对接困难
发展产教融合目的在于引入市场上优秀企业进入高校,将该领域内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等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但对于普通的应用型本科学院来说,像百强企业、百年老店、龙头企业等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不缺乏高级技术型人才,所以不愿投入过高成本参与高校当中。同时,即使将先进技术配备于课堂内,而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基地硬软件设施设备等,均难以适应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培养模式单一
受市场发展机制、产业分工等多方影响,聘用企业导师在校也只能通过借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缺乏真实性与操作性,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对接需要满足三大条件:优质理论课程资源、专业教学服务体系、完备先进科研设备。与此同时,企业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参与专业教学,则会要求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期进入该企业参与实际性工作,这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择业机会。高校对于校企合作单方企业来说,也会通过市场同行竞争对比,择优进行产业合作,那么也就会出现“一家独揽”的局面。
(三)校热企冷局面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单从目前校企合作状态来看,普遍出现“高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企业与院校交流过疏,又受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局限性,企业往往难以较快地深入教学其中,基本处于被动和忽视状态,也就出现“高校需要什么,企业只帮助什么”。在此,企业还顾忌学生缺乏大量从业经验,回报企业能力有限,较多存于“表面友好”的互助形式。
三、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一)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内涵,调整综合实训改革目标
一是目前国家扶持区域产业特色发展,重组产业、企业、高校等以专业学生为重点的交互式培养模式。以企业特色产业发展来驱动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定位的培养需求,高校将协调企业共同承担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依托地方行业特色,可先从单项专业知识技能到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之后重点突出人才培养方向,这样一来,学生能从单一型转化为多样型。同时,培养应注重因人而异,基于共同能力培训外,要避免学生能力同质化的现象出现,要以静态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而动态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模拟公司运营管理,体验工作情境,参与事前决策、事中处理、事后反馈,以场景模拟、在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形式,强调处理事务的工作经验,重塑能力框架,形成以知识体系为框架,实践经验为内核的教学体系,促使达到课程优化。
三是关注“校企合作”动态发展,加强实训基地技术建设或工作场景模拟建造,课程应把握教学质量,以技术应用能力、社会岗位需要和学生就业作为教学计划制定培养主线,着力构建探索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建设,实现双向设备配套教学。
(二)依据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第一,课前备课突破课程内容限制,通过对工商企业管理所涵盖的学科岗位、职业类别、就业内容、职业发展等特征进行实际调查,条件允许还可参加企业高层决策大会,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吸纳需求。将社会人才发展需求作为授课评判标准,突出重点专项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任职授课,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承担教学培养任务。
第二,人才培养理论体系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教学管理,据调查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片面,仅以单纯的知识点讲解和早年典型案例分析,学生自然感受到课堂的枯燥乏味,而课程理论建设应逐步围绕“兴趣点”进行转型,例如:情景模擬讨论、实景还原操作等授课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凭借校企合作实操平台,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一线工作人员,与企业岗位的接触能够满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专业技能经验学习,使毕业生在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够较快地满足任职要求,也为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深度挖掘新媒体技术,改变现有盲目使用多媒体的方法与状态,丰富单一的面授形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职责应为答疑解惑,而真正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深化知识点内涵和实操技能的培训,以场景化、动画化、现场化等形式加强企业运作的真实度模拟。课后,形成线上网学教学模式,以慕课、视频讲座、在线问答等媒体技术,实现学生课外课程选项专学,根据学生特点量身打造不同培养计划方案,按照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以媒体课堂主导学生知识学习的选择模式。
(三)围绕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提出实践教学创新思路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落实者,要将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定位为职业要求,一方面需要工商企业管理专职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可采用外界力量辅助教师实现质量提升。将企业导师与专职教师相衔接,以“互学互促”构建长效交流合作关系;组织校内外行业人士进行专业交流会、研讨会、学习会,分享从业经验与心得,共同致力于工商企业管理在国内的有效发展;聘用其他高校教授、讲师等进行教学培训,加强对于专业教育课堂认知,共同安排教学大纲研讨教学思路。课程内容将突破传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外,还应将课程要求具体到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实际中对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利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进行有效处理。
其次,尝试引入“创新实践+校企共育”的人才战略培养模式,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创新实践活动,加重创新板块的学分比重,注重考察学生在创新力方面的能力。另外,深化以“高校+企业”双主体镶嵌型人才管理形式,允许企业方参与到人才培养制定、实践教学操作、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课程考核全过程,让专业学生与企业共同担负起行业、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最后,采用建设起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校外企业实训与产业研发实验室双重作用,将政府、院校与企业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共同纳入到学科基地建设当中,共同打造教师教学实践基地、企业科技成果落地基地和学生毕业就业前沿阵地,三方共赢打造产教融合最大效益,塑造高校学科专业品牌特色,这也是符合推进人力资源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将是校企双方共育技能人才的动力之源,以高校人才资源凸显地方企业优势,以企业发展需求夯实专业办学定位。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聚焦产业革新与升级,努力实现服务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目标。这更要求高校在立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基础之上,迎合新时代经济发展浪潮,积极配合企业人才创新培养任务,用高素质培养标准输出专业化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大刚.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1):25-26.
[2]张峰.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77-78.
作者介绍:
邓小芳,女,福建人,江西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高职教育。
银锋(1983-),男,硕士,江西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