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课改 上好每堂课
2018-04-23王七斤
王七斤
摘 要:长期以来,乡村语文教学受各种条件限制,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阻碍了乡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乡村的语文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充分开发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将大量闲置和浪费的乡土课程资源,及时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乡村;语文教学;素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如果缺乏起码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学生很难学好其他课程,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提倡以来,语文教学日渐得到重视。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广大乡村学生的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教学问题仍然备受社会关注。那么怎样提高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呢?本人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备好功课是前提
“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要备好课,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把準教学内容的实质、重点、难点,才讲得准、讲得透。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以满足学习上的需要。
除了教科书的备课工作,更多的还要放眼学生日常,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乡村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乡村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他们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练字。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指导他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读书、练字的好习惯。
二、激发兴趣是基础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但受条件限制,乡村语文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经常渗透些自学成才的名人事例。还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对平日的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促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和到校外实践、现场在班里进行探讨,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写作兴趣就会不断增强。他们在这种兴趣极高的写作过程中,便会深深体会到语文功底的重要。这样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起来。
三、因地制宜是关键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乡村小学一般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每一次的语气语调不一样,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学生都来了兴趣,到最后,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
三是紧密围绕学生主体。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到学习中来。
四、遵循规律是根本
汉语比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师生平等互动。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二是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加。
三是积极拓展学生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用课文的空白,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