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
2018-04-23石玉香
石玉香
(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1)
精神疾病患者大脑功能受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是导致其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引发不同程度障碍的的主要发病机制,当前脱离家庭或与社会脱节,常年在外流浪不仅会导致其精神病症的加剧,还将提高患者破坏社会公物或袭击行人的行为发生概率,对社会均会造成较大负担及不利影响,是目前临床上所需重视的医学问题之一[1-2]。现今临床上针对此类病症患者除去针对其临床特征给予对应治疗以外,还需结合患者临表现实施合理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对加快患者精神损坏的恢复程度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3]。本文现将于本院收治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11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非流浪群体精神障碍患者11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72例,女43例;年龄15~58岁,平均年龄(38.12±10.61)岁;住院时间5~4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13.25±2.69)个月。观察组男65例,女50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7.69±9.12)岁;住院时间5~42个月,平均住院时间(14.15±3.0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患者入院后的第1周~第2周时间段均给予氯丙嗪进行注射,观察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性缓解时,取喹硫平、利培酮及氯氮平等药物给予患者服下,并在其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对应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1)基础干预:①患者入院后,专业护理人员需详细检查其躯体健康状况与皮肤情况,确认患者的具体精神状况及躯体病症,以保护理方案证制定的合理性。②护理人员需落实对患有肝炎、疥疮及梅毒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消毒及隔离工作,采用避免造成院内其他患者感染,若患者存在疥疮症状,需对其日常被褥及换洗衣物运用煮沸及日光暴晒来落实消毒措施工作。③确保患者治疗病房的光照、通风性,尽可能降低病房周边噪音,防止对患者精神造成刺激。
(2)饮食护理:患者日常饮食应当多以面条、面包等咀嚼和吞咽难度系数较低的食物为主,并以食物统一管理和发放的形式来防止患者出现私自进食或食物私藏现象出现。规划患者进食专区,同时耐心引导其进食期间学会细嚼慢咽,避免影响患者吞咽功能。
(3)心理护理:此类病症患者受其常年在外流浪影响,通常是封闭其大脑思维及情感状态来提高自身安全感,故导致其心理易引发孤独、恐惧及焦虑等不良情绪。故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站在其角度做好一个开导者的身份,同时对患者心理认知干预实施进一步的强化干预,并在合理情况和条件下满足其需求,对患者显示人格给予充分尊重。除此之外,还需及时预见患者心理出现极端反应的对应后果来给予对应措施,但患者精神状态处于稳定情况下来获取其家庭情况及住址,便于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来提高其精神疾病的恢复进度。
(4)康复训练: 生活技能训练:护理人员耐心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技能进行训练,如二便、衣着、饮食与个人卫生等,病发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来进行作息表制定,并严格根据其表格中的一天行为作息进行执行,以锻炼其生活技能。 交往技能训练:护理人员通过主动关心患者来提高其心理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以提升其人际交往动力,并积极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需求个感受进行主动表述,并指导其进行社交礼仪学习来锻炼患者社会交往能力。
1.3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迟缓、精神症状、激惹、社会兴趣及社会能力等精神状态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来进行评分,分值范围在0~10分内,患者分数越低表明其精神状态越良好。观察记录患者临床上出现躯体疾病、行为症状、情感症状、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等表现,临床表现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NOSIE评分
观察组精神症状、迟缓、激惹、社会兴趣及社会能力等各项评分据较对照组对应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NOSIE评分(,n=115,分)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观察组躯体疾病、行为症状、情感症状、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等临床表现发生概率均较对照组对应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n(%)]
2.3 观察组患者出路情况
62例患者(53.91%)能记忆起自己名字和家庭情况并联系上其家属接回;26例患者(22.61%)继续住院接受治疗;27例患者(23.48%)由救助站收容。
3 讨 论
本次研究抽取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均是在治疗基础上,针对其病症表现及精神状态来给予对应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对提高患者精神健康恢复进度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其中,基础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其机体舒适度,健康的体魄对提高其临床疗效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饮食护理有利于规范患者饮食行为,以降低其机体肠胃的刺激性;心理干预通过护理人员的积极沟通有利于稳定其精神状态,以获取家属信息来提高患者精神健康恢复进度;康复训练通过训练患者生活技能及人际交往能力,来提高其对融入社会的信心[4-5]。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OSIE评分及临床表现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对应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治疗护理后,大部分患者均能回归家庭。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需针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多样性的临床表现来给予予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措施进行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缺损情况的同时加快其社会和生活功能恢复进度,值得临床推广。
[1] 汪 萍,许翠萍,韩永升.Wilson病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观察及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01):105-106.
[2] 李桂云,张伟聪.流浪精神障碍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J].全科护理,2016,14(10):1008-1010.
[3] 刘亚玲.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5):292-293.
[4] 毕崇波,夏文娟,纪军军,等.某市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163-164.
[5] 洪巧丽,陈白丽,李香临.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不依从行为调查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06):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