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200年的相遇
——吴为山塑马克思雕像落户德国特里尔

2018-04-23

中国美术馆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里尔吴为山雕像

杨 子

1818年5月5日,德国古老的城市特里尔迎来了卡尔·马克思的降生,这位“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在此度过了他人生的头17年。200年后,2018年5月5日,在中德两国代表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由中国政府赠送、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应邀创作的马克思青铜塑像在德国特里尔的西蒙广场揭幕。跨越200年的相遇与契合,使此时、此地、此景彰显出非凡的意义。“5月5日诞生了一个5.5米高的马克思像,从生命的诞生到艺术诞生,从自然的孕育到伟大的社会实践,前后跨越200年。”这件马克思像的创作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说。

这尊来自中国的马克思雕像从确定由吴为山创作到塑像落成,共历时三年。三年来,从塑像的选址、尺度到立意表达,民众的态度从不解到认同,直到欢迎,期间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坎坷。最终,这尊雕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矗立在马克思的故乡,成为“中德友谊之间架起的一座金桥”。正是这份光荣的使命和艺术的担当促使吴为山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吴为山 《马克思》 高5.5米(4.6米雕塑 0.9米底座)青铜 2018

雕像揭幕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结合会产生新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马克思雕像获得德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这本身就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种价值自信,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化的重要精神与价值。“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能有幸在这个时代塑造马克思,这是我巨大的荣幸。” 吴为山说。

200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间回溯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一经发表,立即就以其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牵动了世界革命人士的心魄,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走向,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7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高擎《共产党宣言》的真理火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40年前,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时代步伐密切衔接,只有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永葆其生机与活力。

嘉宾合影

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与实践,使得马克思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更被赋予了来自中国社会特有的尊重与亲切感——他的形象家喻户晓,被安置在学校、礼堂、政府机构等公共空间的重要位置,也深深刻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勤奋刻苦的传记故事广为流传,激励着、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可以说,对中国人而言,马克思是既伟大又熟悉的领导者。吴为山也不例外,在他的记忆中,自刚记事时起,家中就挂有马克思的画像。他说:“那一段时间家家都挂马克思像,所以,马克思长头发、长胡须的形象,以及那深邃的目光,永远定格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要塑造马克思,就要从我的感情、从我的人生,特别是从我对马克思价值的一种理解出发,我觉得应该要塑我们心中的马克思。”因此,在接受任务之初,吴为山就笃定要汲取中国人最熟悉的马克思形象来完成这件作品。

2016年初,吴为山赴德国特里尔,考察马克思故乡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城市风貌和马克思故居,寻找搜集马克思的有关照片和资料,并根据实际环境和视觉空间,思考、研究和构思雕像造型、尺寸和雕塑安放地点及周边环境设计等。通过交谈,吴为山得知德国方面起初希望他能塑造一个孩童时代的马克思,矗立在马克思故居前的一块三角地。他们认为马克思在故乡时期的形象可以增进亲切感,试想在树丛底下,马路旁边,林荫小道上出现这么一个孩童时代的马克思,想必会有更多旅游者因此喜欢这个地方。但吴为山却觉得不太合适,他认为应该塑造大家熟悉的马克思形象。在他看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在人类历史上贡献非凡,他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所了解、所认识,很重要一点的就是他的形象和他的思想是融汇在一起的。

雕塑现场掠影

同时,面对过去众多马克思雕像和德国的某些创作建议,吴为山进行了深刻的独立思考。他说,不能把马克思神化、丑化或游戏化,要还马克思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本来面目,塑造他自信、从容地行走的姿态,表现他的思想与哲学精神。经过深思熟虑,吴为山决定选取马克思四十八九岁的形象来创作。马克思目光深邃,手拿著作,象征着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阶段,自信、从容,迈步前行。

谈起雕塑的创作过程,吴为山谈到,整件作品从整体的构思到小稿、中稿、大稿的塑造,从零下8℃的室外创作到青铜在1280℃高温中熔铸,从2018年2月28日凌晨在北京机场为马克思铜像送行到5月5日正式落成,得到了中德各有关方面人士的关心、关注,特别是特里尔人的真诚帮助。

吴为山馆长创作《马克思》终稿

12月的北京寒冷异常,工作室冷得像冰窖一样。身为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吴为山常常在繁重的日常工作结束后,才到工作室做雕塑,多半已是深夜。4.6米的大雕塑,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局部修改都是个“大工程”。工作室没有开空调,倒不是图省钱,一是因为10米多高的工作室开足马力也很难烘热,二是为了保证雕塑的温度短时间内不要变化太大,以免影响收缩,吴为山选择在数九寒冬冒着严寒一点一点地做,往往一做就到了凌晨,手指都冻僵了,他就到旁边的电暖气那里烤一烤接着做,脸上出汗了,就拿泥手擦一擦。在做马克思的鞋子的时候,修改了几个版本都不太理想,为了更贴近生活,吴为山找来一双复古手工皮鞋,趴在地上对照着创作。有人问吴为山,以你的身份怎么趴在地上?吴为山反问道,你能找到一个方法不趴在地上就把马克思的脚做好?如此精益求精,为的只有一点——不留遗憾!

经过层层审阅,中德双方有关机构的专家团对放大稿都很满意,但吴为山还是不放心,在他看来,“雕塑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因为它成型了以后就没法改了,但是尽量把这种遗憾缩小到最小”。吴为山想到,审议稿是放在室内的,而最终作品是放在室外的,“我应该把模型放在室外再看看!”,吴为山又把送走铸铜的模型专程拖回来,放在外面的广场上。“外面冷了以后,我把全身用围巾裹起来,用石膏一直做,做了好几个小时,从上午做到下午,把雕塑完成了,又加了很多泥,这就说明室外和室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吴为山在讲述这段故事时,从他紧蹙的眉眼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寒冷,以及攻克掉遗憾的兴奋。“待这个雕塑做好以后再看,哇,没有遗憾!”吴为山满意地说。

西蒙广场是距马克思从孩童到高中毕业时生活的地方最近的广场。马克思雕像高4.6米,底座高为90厘米,最终完成后的高度是5.5米,重2.3吨。5.5米的尺度与安放雕像的西蒙广场以及毗邻的黑门、博物馆、道路、建筑等周边环境十分协调融合。

马克思像揭幕仪式当天,中德双方政界、学界、艺术界代表以及当地市民、游客千余人参加了揭幕仪式。近百名各国记者现场报道了活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法州)州长德赖尔,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特里尔市市长莱博、特里尔市副市长路德维希等相关人士共同为雕像揭幕。

郭卫民副主任说:“中国向马克思的故乡赠送雕像,反映了中德人民的友谊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他表示,马克思的思想是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德赖尔州长说,雕像为中德友谊与合作架起了新桥梁,莱法州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也得到深化。雕像的落成给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创造了机会。今天,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也可以借此思考如何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史明德大使说,雕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特里尔,特别是对马克思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纪念。希望中德加强友好往来,共创更加灿烂的文明。

参加现场活动的人士对雕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特里尔的街道、机场,不时有德国观众认出雕像的作者吴为山,与他合影并表示祝贺,来自全球的多家媒体采访了吴为山馆长。

5月3日,吴为山在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做题为“雕塑精神”的讲座,一百五十余名师生、学者等聆听了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不少听众只得席地而坐聆听来自中国的艺术。吴为山馆长从“哲学的灵魂——《马克思》”“普世的情感——《睡童》”“包容的哲学——《老子》”“和谐的文化——《孔子》”“智者的心语——《问道》”“超越的时空——《对话》”“心灵的对话——吴为山、克罗德·阿巴吉雕塑展”“和平的诉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群雕》”八个方面介绍了他的雕塑精神与创作历程。

讲座结束后,莱博市长以特里尔市政府的名义向吴为山馆长颁发荣誉证书,证书内写道:“谨此对吴为山教授(先生)通过卡尔·马克思铜像雕塑创作所做出的杰出艺术贡献表示赞赏与感谢,并以特里尔市政府的名义授予其荣誉证书,特里尔市将吴为山先生创作的艺术品视作对特里尔‘城市骄子’卡尔·马克思的特殊礼赞。”同期,《吴为山的雕塑世界》德文专辑正式对外发行。专集首次公开出版了历年来吴为山馆长与德国交往的影像、文字记录,它们见证了中国与德国深厚的友谊,以及在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在吴为山的创作生涯中,曾创作过近六百件中外历史名人和当代人物塑像,以其深邃厚重、诗意传神的艺术表达而声誉卓著,不少作品被一些国家的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或矗立于一些海外城市的广场和公园。2017年,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问道》在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落成,《心灵之门——塔拉斯·舍甫琴科与杜甫对话》在乌克兰国立基辅大学揭幕。吴为山塑造的孔子像,永久安放在巴西库里蒂巴市的城市广场,库里蒂巴市还将这个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2018年1月,经全体院士大会通过,吴为山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

在吴为山看来,这些荣誉和光环绝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对他个人的承认,也包含着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的承认,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艺术创作价值理论的承认。这份文化自信,使他在接受来自国际社会的荣誉与挑战时,平添了一份从容。

吴为山感恩于这个时代,改革开放使吴为山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取经”,他游学到欧洲,到美国、埃及、印度,甚至到墨西哥。这样的游学经历使他更为深刻地理解和吸收了中国与各国先进文化中相通的元素,在吴为山看来,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化的重要精神与价值。“所以,我创作的马克思雕像是西方古典的写实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中的形式创作与中国写意雕塑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积极作用的成果。对于我个人来讲,通过创作这件作品更加坚信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和世界对话,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华文化的基因,有我们新时代创作的灵感和新时代生活对我们的激荡与滋养。”吴为山说:“我也将我们的文化自信铸入马克思塑像中。”

文化自信不是个体艺术家的自信。吴为山将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比喻成音符与乐章,浪花与大海。“如果离开了民族、离开了国家,离开了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个体艺术家就是离开了乐谱的一个音符,是离开了河床的一朵浪花,很快就会枯竭。只有把大的乐章谱写好,雄壮有力,个体艺术家才能成为最活跃的音符,才能成为河床里面最早奔向大海的浪花,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这就说明艺术家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时代。”

时隔200年的相遇,哲学思想与艺术创造在此刻契合得愈加清晰——200岁的马克思依然“活着”,在中国与德国、东方与西方,架起了21世纪的友谊金桥!

猜你喜欢

特里尔吴为山雕像
有奖问答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吴为山和他的雕塑史诗
埃德加·斯诺和罗斯·特里尔眼中的毛泽东
“特里尔市不应该‘藏着’马克思”
今天的创新,明天的经典—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
塑魂鉴史
——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
心灵对话——吴为山、克罗德·阿巴吉雕塑展在法国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