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断人不老
——我所认识的黄永玉
2018-04-23廖开明
廖开明
展览名称:黄永玉的紫砂壶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8年5月19日— 5月29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3号至17号展厅
展品数量:181件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湖南省凤凰县。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自学美术、文学。曾任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等。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
黄永玉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用现在的话说,我是他的“铁粉”。我们相识近六十年了,记得1962年,好友温泉源带我到他家(中央美术学院宿舍),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情景犹如昨日。居室很小,由于我们的到来,原先在那里的客人马上起身告辞。他走后,黄对我们说,这是我的老朋友,出了点事。后来才知他就是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永玉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极富个性。当收音机里正播放着一位操着官腔像是在训话,他厉声道,谁听你的!立马关掉。
黄永玉 《藤花》 紫砂
黄永玉 《野茶客》 紫砂
那时的黄永玉在我国艺坛,早已是鼎鼎大名的木刻版画名家了,是我最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前辈版画家之一。他的木刻版画几乎每幅都很精彩,不仅题材新颖,构图丰满,造型生动,装饰韵味足,特别是画中的刀法技巧,堪称绝技。那幅著名的《春潮》,在汹涌波涛中,那骁勇的渔民,掷出锋利的渔梭,刺向那翻滚的大鲨鱼,看那联结渔梭在空中飞旋的绳索,简直刻绝了!至今也恐无人能及。据说这是黄永玉特意到荣宝斋,跟木版水印精湛技艺的刻版技师学的,用单刃刀在梨木版上刻出那变化多样的单线,此技法难度很大,他运用在了著名的《阿诗玛》版画插图上了。这套作品,被公认为是最具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版画艺术经典。
几年前,我孙子七岁,我送他上学路上看他欢快的样子,马上联想到黄永玉的版画《全家送我上学堂》,这幅画是他1960年创作的,同样运用了木版水印套色技法,画的是土家族祖父和母亲送孩子上学的情景,祖父戴着斗笠,叼着烟袋,手提饭盒,母亲夹着雨伞,右手提孩子雨鞋,左手提个墨水瓶,腰间还别着水壶,孩子背着书包夹着小黑板,他们走在上学的路上。这三代人形象的刻画都各有特点,特别是那些生活物品,斗笠、雨伞、雨胶鞋,说明当地常下雨,而饭盒、水壶、墨水瓶、小黑板,说明学习环境的艰难,离家较远,中午饭在校吃,这是当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艰难的情况,也比过去好多了,孩子有学上了,民族的未来有希望了,黄永玉就是土家族人,对这些更有很深感触。他还为这幅画配了首儿歌,我一时记不全了,便打电话问他,他却一字不落地背下来:“爷爷七岁去逃荒,爸爸七岁去放羊,今年我也七岁了,全家送我上学堂。”这短短的四行儿歌却道出了社会时代的变迁。诠释了画的主题。
黄永玉 《将军》(局部)紫砂
黄永玉 《江南》 紫砂
黄永玉 《蜗牛》 紫砂
黄永玉 《柘枝舞》 (局部)紫砂
我虽与永玉老师相识多年,但我们见面的时候却不多,就像老师自己谈,他结识李可染先生多年,却只去过他家一次。“为什么只一次?只是不忍心。一个老人有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创作氛围,一种艺术思路的逻辑线索。不光是时间问题。客人来了,真诚地高兴;客人走了,再回到原来的兴致已不可能。不是被恶意地破坏,不是干扰,只是自我迷失。我也老了,有这种感受,不能不为他设想。”他说的也是我心所想,我们的心灵竟这样地相通。除此之外,我还有另一思虑,他学识渊博,我学识粗浅,他的很多知识我是够不着的,谈不到一起恐面临尴尬。我虽去他那里几次,但都不是我单独一人。每次都受益匪浅。听他饶有风趣的谈吐,知道许多奇闻轶事,更感受到他为人治学态度的厚道严谨。特别是他那做事不断,充盈着创造活力的精神状态。世上艺术家少有。他不仅创作不断,而且总有新的绝活突现。怎会想到他从意大利带回他创作的琉璃艺术品在荣宝斋展示?他常说“我没有一天闲着”“我每年都想做有意思的事。”这也许是因循着他表叔沈从文的说法:“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这点,作家李辉先生说得精辟:“‘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的确,我接触的许多先生,无论在任何环境里,哪怕身处逆境,做事一直是他们心中所系。做事,让他们内心沉稳而从容,文化的一点一滴,其实就是在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的积累,延续。正是如此,他们的生命才没有荒废,才在文化创造中安身立命。”黄永玉不正像一个盛满了文化琼浆的神奇宝瓶吗!瓶里源源不断地倒出芳香四溢的玉液,润泽人们的心田。
黄永玉 《忧乐共赏》 紫砂
黄永玉 《忧乐共赏》(局部)紫砂
这不,我刚接到他儿子黑蛮兄给我寄来的请柬,他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黄永玉的紫砂壶”展览,请柬是他的一幅画,十分别致,中间画着他双手张开提着紫砂壶,前面摆着一排紫砂壶,题字更有趣:“年纪大了,活得好好的,空耗着双手总是愁人的,所以找了这些事来做,您有空请来看看。黄永玉敬约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九日时年九十五岁真诚地辞谢花篮和花圈永玉再叩”。这是奇迹!国内艺坛少有,国际艺坛更不多见。95岁的老人啊,这种创造力,这种精、气、神实为罕见。不久前中央美术学院100周年院庆,庆祝会场他站头排,腰板挺直,精神矍铄。
黄永玉如此超强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凭我浅薄学识,恐难说清。仅知他少年离乡,四处漂泊,饱尝艰辛,这磨砺了他坚韧意志。特别是在那国难当头,流离动荡岁月中他身边的爱国志士、文化前辈影响着他,加深了他的家国情怀。同时也饱览祖国山河,吸允祖国母亲丰富的文化乳汁,充实着他的知识储备。在福建泉州他有幸遇见弘一法师,受他指教,法师临终还给他留下墨迹:“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些文化养料,滋养铸就了他仁爱的艺魂。他风趣地说:“我死后的墓志铭都已想好:‘爱,怜悯,感恩。’”他的一切创造都是对祖国文化养育之恩的反哺。记得几十年前他就发出“民间美术是母亲”的感慨。湘西,黄永玉出生的地方,也是“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的地方,这里的人民为家乡走出这位不断做事,95岁还做出奇迹的游子而感到骄傲自豪,听,他们在唱新民歌:“湘西在哪里?在阿公的故事里,在阿婆的织锦里,在沈从文的小说里,在黄永玉的绘画里。”这是故乡亲人对赤子黄永玉的最高褒奖!我衷心地祝福恩师健康长寿,赞他,做事不断人不老!
黄永玉 《酒中八仙》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