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当下·共享未来
——2018美术馆发展论坛港城烟台开幕
2018-04-23
美术馆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将美术馆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而美术馆的展览、馆藏、公共教育活动也影响着社会公共生活,美术馆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会客厅和名片。随着新时代的来临,美术馆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美术馆也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要求。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一场永不停歇的征程,改革同样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8年5月8日,“携手·共享——2018美术馆发展论坛”在港城烟台拉开帷幕。来自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全国重点美术馆及国内沿海城市美术馆联盟、山东省美术馆联盟等在内的五十余位馆长、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论坛,分别围绕“美术馆职能定位”“美术馆运营与管理”“美术馆与城市发展”“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与专业创新”“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收藏体系”“美术馆教育推广与公共责任”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多角度阐述了当下美术馆发展现状以及焦点问题,同时对美术馆未来发展机制做出了前瞻性的探讨。
“携手·共享——2018美术馆发展论坛”现场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做主题发言
新时代美术馆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近些年来,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美术馆在城市和艺术创作生态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时代美术馆的使命与担当显得尤为重要。
美术馆是艺术家的殿堂、大众的厅堂、学子的课堂。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认为,明确美术馆人的使命与担当,通过专业的服务提升城市的品质与民众的素质,对于美术馆当下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她在发言中表示:“美术馆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学术标准是美术馆发展的根本,通过专业的学术标准选择艺术家、策划展览,通过展览影响公众,是美术馆人服务社会的立身之本。而积攒文化财富、保护文明遗存,通过艺术的方式引导大众享受生活则是美术馆人的历史担当。
美术馆不仅是文化生产、知识生产的场所,更是思想碰撞、个性表达、精神交流、生活乐趣的开放平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从美术馆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新美术馆学的提出可以使美术管理者和研究者有意识地向与国际同步的方向努力。新美术馆学使美术馆的焦点产生了从物到人的转变,而人不仅仅代表公众,也包含艺术家。美术馆对于作品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人的研究基础上。”他认为,美术馆应该明确公众概念,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营造公共空间实现与公众的有效交流、如何培养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如何通过精神产品提供健全人格培养的机会。美术馆还要树立新型“空间”概念,通过区域与社区研究、拓展美术馆外的空间以及科技发展手段催生更多“空间”。
宝龙美术馆原总馆长、策展人王纯杰认为,发展艺术观众、推广优秀艺术家是美术馆的两大要务。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家的表现空间,也是大众的学习空间。大众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才会催生艺术的土壤,而肥沃的艺术土壤能够成就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成果,因此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他表示:“美术馆要成为创意的湿地和思想开放的大教室。展览是美术馆的核心工作,也是传播文化理念、推广公共教育的媒介。”他还结合多年民营美术馆的从业经历,提出策展的专业性、有效公共监督机制的重要性等问题。
策展机制——美术馆与城市之间的互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美术馆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美术馆也由艺术家的殿堂转变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城市公众“朝圣”艺术的殿堂。美术馆展览的策划方式与地域互动关系,也潜在地塑造着城市的文明。
浙江美术馆副馆长应金飞以“基于对外交流的美术馆典藏结构”为主题做了阐释。他从浙江美术馆立足于“浙派”以及原杭州国立艺专的典藏特点入手,结合“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的案例,阐述了浙江美术馆立足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并结合浙江地域性特点推进博物馆策展方式的探索。
文化和艺术对于城市集合体而言是重要的形而上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构建的公共空间吸引了不同的人分享经验。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看来,美术馆的外部关系就是与城市和社区的关系,这种关系整合了不同的知识领域、媒介形式、兴趣社群。他说:“美术馆通过一些艺术项目带动了最新式的社会关系的排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美术馆,体现了美术馆的审美教育功能,而一些重要的美术馆更承载着文化外交的功能。”在艺术项目与社区互动中,尤洋强调了地缘有效性、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征性、观众层次与展览效果等关键问题。他认为,城市文化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在当下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公共责任——美术馆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与展览策划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何通过展览策划建立学术战略,从而更好地带动观展公众去欣赏艺术,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山东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姚允东结合山东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实践进行了相关阐述。山东美术馆通过“拆掉围墙”走出美术馆,对社区的属性进行系统研究,进而走进校园、军营等社区环境,打造了包括“校馆联盟”“艺术星期五”“创意体验坊”“电影放映季”等一些列公共教育项目。他说“我们应该细分服务对象,打造差异化服务。美术馆应该注重服务的效能,实现惠民服务均等化、个性化,充分利用馆藏与场馆设施的功能,同时要注重志愿者队伍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太原美术馆以馆藏为依托,将提升中小学美育素质作为公共教育的关键点。太原美术馆副馆长冯洁认为,美术馆公共教育需要迎接转变,打造“大教育”的概念。太原美术馆通过馆内部门联合的机制、“馆校共建”机制,打造了一系列艺术课堂项目,增强互动,打破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区域性。通过公共教育活动将实物融入教学,并结合文创产品等方式,“盘活”了美术馆馆藏。
2018美术馆发展论坛嘉宾合影留念
烟台美术博物馆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地市级美术馆,其馆长张硕结合两年来开展公共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两点关键问题 ——“公共教育活动深入度不足”“活动的同质性较强”。面对这些问题,烟台美术博物馆将流动美术馆项目形成长效机制,并建立基层共享分管制,打造了“校园美术馆”“乡村美术馆”示范点以及“空港艺术空间”等。张硕表示:“作为国内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既有包容开放的特征,也有滨海小城舒缓的生活节奏,在美术馆公共教育领域需要更多结合本地的特色与气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也提出了她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思考。她认为某种意义上,中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已经做得很完善和成熟,但在新美术馆理念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的美术馆长期以来重活动、轻思考。“我们对于基础服务的研究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深入诠释展览和导览,是公共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我们对于展览的诠释不是策展人的诠释或艺术家自己的诠释,应是专业职能人员连接观众并拓展研究,重新整合相关知识并推送给观众高效的、深层次的艺术文献。”任蕊表示。
典藏研究——美术馆与城市美术史
博物馆与美术馆在近代发挥了推动社会进步、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是社会现代化进程和转型的重要推手。美术馆本身也是社会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术馆的每一个展览都是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以展览呈现研究成果”是美术馆典藏工作的重要意义。
美术馆的典藏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美术馆的展览则是美术史的书写。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表示,美术馆人,可以直接面对作品和一手资料,作为美术馆管理者和展览策划者肩负着书写美术史的重要使命。她认为:“对于大师作品的解读可以很好地诠释历史时期的艺术高度。而很多美术史研究与分析只注重创作背景而缺乏对于作品的解读。同时,作为收藏展示传统艺术的美术馆必须建立价值判断体系,注重作品的品质与高度。”
广东美术馆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沿海性——广东省近现代美术史、东西文化碰撞与融合”“当代性——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的广东精神”,以及“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及全球当代艺术发展状态”为标准的收藏定位。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主任吕子华从广东美术馆的馆藏状况出发,结合具体展览案例,分享了广东美术馆二十余年来对广东美术史发展、广东艺术生态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论坛当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国内沿海开放城市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在烟台美术博物馆率先拉开帷幕。展览由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烟台美术博物馆承办,同时得到了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支持和国内沿海城市美术馆联盟、山东省美术馆联盟的支持。包括中华艺术宫、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厦门市美术馆等二十余家沿海开放城市美术馆均选送了优秀馆藏作品参加展览。一百余件作品集中呈现出各沿海城市美术馆馆藏成果以及馆藏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作品中蕴含的点滴改革故事更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集中献礼。
据悉,“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国内沿海开放城市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在烟台美术博物馆展出至5月21日,期间还举办“美术馆之夜”“艺术工作坊”“驻馆艺术家公共教育项目”“美术微电影放映”等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