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 “双创” 实践能力的协同育人机制
2018-04-22尚端武
尚端武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社会各界都愈来愈关注人才的创新创业素质,就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虽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成果,但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较低。鉴于此, 高职院校很有必要从制度、资金、评价激励、 实践基地四个方面构建学生 “双创” 实践能力提升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并协同政社行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校所校际资源构建合作育人共享平台、协同校企资源构建合作育人新模式、协同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多级创新创业育人平台,探索建立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以提升学生的“双创” 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具有“双创”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现代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界定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完成创新进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内容涉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众不同地处理问题,迸发出新颖的构想、方法、方案和成果的能力。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涵盖: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处理问题能力、讯息分析能力、洞察力、项目研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
综上,创新创业能力指通过挖掘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质,使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才能及心理素质。高等教育应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现状管窥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日益高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也取得了可喜的创新创业成果,有不少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然而,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较低,总体而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是较低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知识(尤其是缺乏管理、市场、经济等知识)、观念、毅力、兴趣、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情况堪忧。
作為我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各高职院校应正视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 实践能力的现状,努力发挥优势,克服影响“双创”实践能力发挥的不利因素,不失时机地协同好校内、校外与研发(设计)中心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促成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树立。相信良好、宽松的社会就业环境,周到贴心的政府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的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大学生价值培养,对于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 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三、高职院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优质资源。可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各方责任,构建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激发各方合作的动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障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的顺利运行。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一)制度保障
学校与校外不同主体进行合作期间,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制度和组织机构。譬如校企合作,可综合学校与企业的管理形式,创建能力发展、项目教学相关管理制度,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中心、项目教学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等,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弹性学分暂行规定》、《“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建设措施,使得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培养方式的规范化、多样化、法制化。
(二)资金保障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资金、省级示范院校及省级重点专业建设资金、校级重点专业建设资金及相关企业资助基金等作为资金保障,改善校内外相关实习实训平台、基地的设施条件。要按照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要求,“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格监督”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保障资金使用效益。
(三)评价激励机制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院系应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机制,能按照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细化、量化和具体化各子项目工作内容,并对各子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和定期考核。值得重点注意的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对于提升学生“双创”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尤其要加强对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订激励办法,鼓舞教师到创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加入创新创业实践,只有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才能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每个专任导师直接对所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负责,包括学生科研团队的建立、创业项目的立项和指导等,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有引导、有计划开展。
(四)实践基地保障
实践教学基地是校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顺利开展的最主要环节。艺术设计院系可以与相关企业创办双创工坊、民族工艺坊、设计、摄影及三维动画、学生自主创业基地等实训基地,尽可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实践教学需要,为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的顺利运行能提供保障。
四、高职院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协同育人路径及策略
(一)协同政社行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可与政府、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及设计类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制定和优化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联动开发机制。在讲座课程方面邀请政社行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使理论课程更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育的各阶段都邀请政社行企参与,达到政社行企协同育人的目的。在建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规划时,也邀请国内政社行企代表参加论证。
(二)协同校所校际资源构建合作育人共享平台
高职院校可与国内的设计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校所的协同育人。在共同申报较大型设计项目的同时,可依托这些设计院所的设施条件共同培养学生的“双创” 实践能力。此外,还可积极开展校际间的协同育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交换生和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水平,这对于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人才不失为一個良好的策略。
(三)协同校企资源构建合作育人新模式
(1)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专业试点
根据协同创新模式的基本特点,高职院校可选择某一具体设计类专业开设协同育人的试点,试点成功后全面推进。在校企协同育人创建体系过程中,可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培养方式,企业向学校投入资金,提供设备、人员等资源,学校、企业互利共赢。在积极合作期间,要坚持企业中有校园的基础模式,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训练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从而创新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
(2)成立股份制二级学院
高职院校可成立董事会领导下的股份制二级学院。可在艺术设计学院进行“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例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可以与服装设计及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将服装产业在发展期间遇到的问题、素材设计及创新理念等纳入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要成立由校企双方派出代表组成的董事会,通过科学的决策机制优化教学资源,体现综合性的办学理念。这样不仅能为学校扩大招生队伍,还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成立艺术研发(设计)中心
高职院校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不同学科设立相关的发展中心,例如,根据广告策划项目特点,在学校设立策划创意发展中心;根据平面广告艺术设计需要,设立视觉传播发展中心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营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设计中心,既能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为合作办学提供有力保障。
(四)协同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积极构建多级创新创业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欲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具备“双创” 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要营建一种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
(1)充分挖掘国家、省及学校各级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各类设计类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双创” 实践能力培养应建立起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基础性平台。其中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支持平台主要由国家和省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大广赛、学院奖等构成,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双创” 实践能力。学校、学院和系部平台主要由学科专业竞赛基金、假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基金、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金、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基金、发明创造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项目构成,力求实现“全员普及与精英培育”、“意识塑造与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三结合的多维育人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诉求,探索大学生“双创” 实践能力培育的全过程参与、多维平台支持的协同育人模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2)构建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社团模拟实训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艺可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性质的社团,举行各种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思路,明白创业的基本流程,并积极组织学生社团模拟企业实体,建立创业雏形,进行创业体验,利用实验室、工作室设立的小型生产线,从市场调查、原材料选购到设计构思、制作、销售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双创” 实践能力。
(3)构建全程创新创业导师制和特色俱乐部式个性化培养模式,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全程创新创业导师制主要指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从进校到结业离校, 每学年均有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参加教科研实践和其它创新创业活动的锻炼机会, 并为其学习和健康成长、尤其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方面提供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学生全面的创新创业素质。所谓特色俱乐部即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主创建的近似社团性质的不同类型的组织。不同于社团之处在于, 特色俱乐部是基于学生共同的专业兴趣爱好、共同的创新创业愿望而设立,均以自主设计、亲手实践为特色, 利用专业实验室、工作室设立小型生产线,将个人的创意构思注入产品实体中,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双创” 实践能力。
五、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各异,在协同育人平台创建中,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客观实际作出合理选择,以适应当地发展的经济条件及社会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 实践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力量难以实现,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才能为大学生“双创” 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2]高广宇.实现高职院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J].美术界,2014,6:92-93.
[3]唐红波,张永年.“四位一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文教材料,2015,19:94-97.
[4]樊平军.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25-128.
[5]陈光,于彦华,林琳.构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2:3-6.
[6]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研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