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文本的课堂返场

2018-04-22王思元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王思元

摘    要: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而且以其深刻复杂的主题意引起众多解读者的浓厚的探索兴趣。对其文本解读一直呈现多样性特征,如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说、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说以及鲁迅先生思想梳理说。而在文本的学习中,引导同学们深刻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却是研究者与教学者的共识。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应当:坚持适度的情景创设、立足文本以深化思维、联系生活以升华解读。随着文本互动关系和课堂模态的不断革新和重构,语文课文的解读、师生关系的协调、教学设计的优化等将会迈上新的高度。

关键词: 《藤野先生》    文本解读    教学设想

《藤野先生》作为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一篇独具特色的散文,长期以来被我国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学教科书收录,在日本教科书中也被收录。该散文以其精巧的思路讲述了青年鲁迅日本求学时代的种种经历和复杂情感,成为语文教学的经典。文章最大的特色在于既有深刻的文本意义,又有发人深省的读者意义,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意义。在我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藤野先生》更是备受关注,许多的研究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研究鲁迅。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而且以其深刻复杂的主题意引起众多解读者的浓厚的探索兴趣。时至今日,对《藤野先生》的解读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统一。根据笔者收集到的相关材料,进行分类总结时发现:有关《藤野先生》的解读呈现出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特点,现归纳如下。

一、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藤野先生》文本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有理有据。笔者就各种观点进行概括、考证,认为有三种解读更有说服力,更贴近文章写作初衷。它们分别是: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说、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说以及鲁迅先生思想梳理说。现简要进行说明。

(一)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说。

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和藤野先生是鲁迅一生中记忆深刻的三位恩师。但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袒露心声:藤野先生是最使自己感激和给自己鼓舞的一个。陈华老师分析:“22年后的鲁迅终于懂得一个道理——大爱无疆,藤野先生是一个让鲁迅抛弃狭隘的爱国主义,教鲁迅懂得大愛无疆的人生观者。”清国留学生的虚伪反衬出藤野先生超越国界的爱人观的伟大;以鄙视中国人为代表的“学生会干事”的日本青年,认为分数在60分以上的鲁迅一定受了先生的“偏爱”便使用各种手段侮辱鲁迅的人格,又一方面衬托藤野先生伟大人格,表明日本青年激进派的愚昧的爱国主义。作为解剖学的老师,为自己的学生添改讲义,关心学生的生活等,这些都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工作,但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藤野先生没有歧视来自异国的鲁迅并给他真诚的眷注,基于理性关心鲁迅而不是诉诸狭隘民族主义排挤鲁迅。所以,持有该观点的学者一致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以自己早年弃医从文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满怀深情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理性无私,平等对待学生的赞美以及深深的怀念。

(二)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说。

“爱国主义”已经成为鲁迅先生作品的某种标志。《藤野先生》的主旨是表达了作者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为大多数的研究者所认可。他们认为,文章全篇无处不或明或暗表现鲁迅先生在困难中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失望于作为国家的精英、祖国的未来的“清国留学生”打着救国旗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辗转来到仙台求医。鲁迅原本打算学医归来,医治国人的疾病,成为一名军医,可是在仙台求学的亲身经历让他渐渐地知晓国民的“劣根性”要比身体上的痛疾更需得到医治,经过再三思索,他坚定地选择了文学的道路,正如鲁迅所言:“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运用文艺对于国民思想的疗救逐渐成为鲁迅文学作品的指向性特征。

(三)鲁迅先生的思想梳理说。

近来,一些致力于研究鲁迅作品的学者认为《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所传递的情感被过度拔高。例如王义林老师在《〈藤野先生〉的重点是写藤野先生吗?》中提到,《藤野先生》要放在《朝花夕拾》的大整体进行解读。《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反思自己经历的革命征程,在总结自我奋斗的艰辛历程,从而迎接更大的挑战。又如张占杰和高剑芳发表的《〈藤野先生〉的解读问题》论文中同样认为,鲁迅的日本留学生活以及这些年对此的所思所想目的在于理清自己。而且有资料表明,藤野先生在回忆与鲁迅的交往时,并没有太多关于鲁迅先生的记忆,学者推断二人可能没有非常浓厚的师生感情,也许只是鲁迅先生写作的需要。至于较为常见的“爱国主义精神”主题,张占杰和高剑芳在论文表示,这多是受到60年代以来形成的“艺术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的影响。思想梳理说者们坚持认为文章的主旨是写鲁迅自己思想变化的过程,通过对日本留学时期的回忆和追溯,对于自己在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启蒙问题上的看法、观点和思路进行有序的线性建构,找到个人思想史中认知转变的节点和意义。

二、文本解读的一致性

从整个文章来看,大大小小的叙事占据了《藤野先生》的大部分内容,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在分析研究时都会选择构成文本精髓的各种事件,如:“清国留学生事件”是鲁迅毅然离开东京的原因;“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这些事件是对藤野先生人物性格的集中塑造;“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在促使鲁迅先生渐渐觉醒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老师惜别”的事件都表明二人内心的不舍之情。因此在解读《藤野先生》时,多数研究者入手角度都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中学时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藤野先生》对于建构学生三观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应逐渐引导同学们深刻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与“标致”的清国留学生同流。虽然也曾一度陷入无奈与彷徨之中,但鲁迅先生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地寻求新的正确出路,他离开东京,只身一人前往仙台求医,在仙台因为可笑的“物以稀为贵”而备受优待,有理想的鲁迅先生没有安于现状,一直在积极探索文中的中心人物——藤野先生,他正派、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品格让鲁迅备受感动。鲁迅文中真情流露:“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是伟大的”。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必然可以促进自我思想的提高、精神的成长。

三、“以人为本”的教学设想探究

现如今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所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们可以灵活自如地把所熟知的教学理念等运用于实践。在教师的日常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运用“以人为本”理念,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不断摸索。笔者以《藤野先生》一文为观察研究对象,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如下的教学探讨。

(一)情景创设,坚持适度。

兴趣、好奇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多数的教师着力于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有趣的课堂情景,这无疑是立足学生本位,本着为学生着想理念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笔者调查中所发现的那样,在《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谓煞费苦心。有的老师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回忆自己求学经历中的恩师,联系自我,再观他人。这样既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关系,又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文本与教师的关系,这无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随着课堂情境创设方法的多样化,情景创设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有些老师不迎合学生的趣味,不顾及与文本内容的密切程度,在教授《藤野先生》新课时,让学生观看长达20分钟的相关视频;有些老师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模仿清国留学生学跳舞的丑态。这些对于《藤野先生》一文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这是中小学课堂教授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情境渲染过度会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设置的五彩斑斓情境中无法自拔,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课堂教学效果较低;另外,教学情境设置与文章内容关联不大,会对学生理解文本产生障碍,使得部分老师“好心办坏事”。事实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理解的偏差,不顾一切地强调学生本位,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的情境创设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反而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课堂导入的运用必须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对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要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二)立足文本,深化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教师如何把握这一关键期,让学生的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做到及时、顺利的过渡,是尤为必要的。鲁迅先生作品的严肃性、思想性、深度性是众所周知的,而《藤野先生》作为鲁迅先生极为优秀的作品,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因此,《藤野先生》讲授过程中,应该在思想深度上引导,不能仅仅是初略地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

培养青少年忧患意识刻不容缓,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历史同理心就极为重要。立足《藤野先生》一文,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在异国求学时的无助,遭受歧视后内心的痛楚以及弃医从文时的勇气和决心。通过《藤野先生》这部文学文本,使学生能够产生求知欲,探究鲁迅所在的整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和日本当时的政治史、经济史。这种历史的知识不是叠加的无意义的知识增量,而是“分析当今社会结构的经纬的工具,是使人了解编织图案的各种力量的工具。”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从文本出发讨论历史,反思历史,“利用文本培养社会化的智力,构成了历史的道德意义。”[2]

(三)联系生活,升华解读。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生活。”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非常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藤野先生》一文对于当代的青年是极为重要的,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鲁迅与藤野的浓浓师生情谊,让青年能够以正确态度对待当今中日的关系,不偏听偏信。教师要引导学生既以友好的、理性的态度对待外邦,又要牢记历史的深刻教训。对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师应意识到阅读作为“事件性”的存在意义;“即通过文本的语言,同时对他我及自我进行组织,并展开一次相互之间的作用运动。”对教师与学生,文本和阅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与重构。”[3]

随着文本互动关系和课堂模态的不断革新和重构,语文课文的解读、师生关系的协调、教学设计的优化等将会迈上新的高度。当然,对《藤野先生》的课例和文本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仍需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藤野先生》品读和教学实践绝不会停留于此,必然会有更为新颖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9-10.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4-235.

[3]小森阳一.作为事件的阅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5.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