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辅助治疗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2018-04-22陈奕奕刘颖璇杨伟超
陈奕奕 刘颖璇 杨伟超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湛江 524045
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血管源性疾病,是老年痴呆的前期表现[1]。相关研究表示[2],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脑白质病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对延迟或者阻止痴呆的发生与发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减轻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等意义重大。奥拉西坦是临床上安全有效的促智药,能够对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但其在脑白质病中的治疗效果尚不十分明确[3-4]。因此,本研究将讨论奥拉西坦辅助治疗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LP-PLA2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LP-PLA2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tMMSE=5.745,对照组tMMSE=2.406,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tLP-PLA2=0.761,对照组tLP-PLA2=0.397,P>0.05
组别 MMSE评分(分) LP-PLA2水平(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7) 19.26±3.21 22.69±2.54 174.21±26.58 170.44±21.17对照组(n=47) 19.31±3.18 20.63±2.01 174.52±26.63 172.29±27.78 t 0.076 4.360 0.056 0.363 P 0.940 0.000 0.955 0.71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7例患者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52~79岁,平均(62.6±7.7)岁;病程1.5~6.5年,平均病程(3.5±1.2)年;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为0.5分。观察组47例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0~80岁,平均(62.7±7.5)岁;病程2.0~5.5年,平均病程(3.3±1.3)年;CDR评分为0.5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两组治疗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5];(2)经头颅MRI能见脑室周围或者质下异常信号,信号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加权像上和磁共振液体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表现为高信号;(3)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4)年龄在50~80岁。
排除标准[5]:(1)非脑白质病引起的认知功能低下者;(2)合并其他对神经心理学疾病者;(3)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者;(4)合并心、肝、肺、肾以及造血系统功能异常者;(5)存在感染、中毒或者肿瘤等疾病可能引起脑病者;(6)精神活性药物滥用史者;(7)近一个月内服用可能对本研究产生影响的药物者;(8)存在严重听力或视力障碍等不能较好配合本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阿司匹林缓释片(山东新华制药, H20030396),接受血压、血糖、血脂调节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奥拉西坦(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H20031032)辅助治疗,具体用法如下:800mg/次,3次/d,温水冲服。患者在本研究治疗期间,不得使用其他影响患者智能的药物,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且两组患者其他基础治疗与康复治疗均一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情况,血浆脂蛋白磷酸酯酶A2水平(LP-PLA2)、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
(1)通过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量表主要包括注意力、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项,总分30分,得分越高,患者认知功能越好。(2)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经离心(3000r/min,10min)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LP-PLA2水平。(3)利用多媒体肌电/诱发电位系统,由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或成语视觉靶/非靶刺激序列来诱发事件相关电位,两种信号按2:8的比例随机出现,记录P300、N400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组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MMSE评分、LP-PLA2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血清LP-PLA2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升高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组内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N400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N400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300与N400的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比较(±s)
注:P300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t潜伏期=15.284,对照组t潜伏期=2.235,观察组t波幅=10.736,对照组t波幅=2.683,P <0.05;N400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 t潜伏期=22.356,对照组 t潜伏期=5.679,观察组 t波幅=8.845,对照组 t波幅=6.069,P < 0.05
组别 时间 P300 N400潜伏期(ms) 波幅(μV) 潜伏期(ms) 波幅(μV)观察组(n=47) 治疗前 373.13±14.52 4.81±1.40 523.16±25.68 3.61±1.08治疗后 313.71±22.35 12.73±4.86 412.53±22.17 10.69±5.38对照组(n=47) 治疗前 374.45±12.91 4.80±1.39 525.13±26.05 3.63±1.06治疗后 362.65±33.82 6.31±3.60 492.16±30.09 6.69±3.29 t组间治疗后 8.277 7.277 13.717 4.348 P组间治疗后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白质病是由脑白质区域慢性缺血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皮质下或这侧脑室旁脑白质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为特征的非特异性脑白质异常改变疾病[7]。患者发生脑白质病时,其脑室周围环路的纤维联系被中断,因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脑白质病在临床上的发展主要经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老年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生命健康与安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8-9]。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增强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元及联络纤维的修复能力等方式治疗脑白质病,常用乙酰胆碱酯抑制剂药物,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10];但一旦停药,疗效便会很快消失,治标不治本,无法对脑白质病患者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11]。因此,为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选择一种能够从本质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药物十分重要。
奥拉西坦是新的环状羟基氨基丁酸的衍生物,还是吡拉西坦的类似物;作为一种促智药物,其可以持续有效地改善患者记忆并提高患者学习能力,改善患者脑组织代谢,并对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起到保护、激活甚至促进的作用[5,12]。相关研究表明[13],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潜伏期与波幅与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等关系密切,其中P300可作为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水平评定的客观指标,可以在早期客观、快捷、切确地评价患者的认知水平。另外,血清LP-PLA2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以预测患者认知功能降低、痴呆的发生风险[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N400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血清LPPLA2水平也较治疗前下降;说明奥拉西坦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且效果显著。上述结果可能与奥拉西坦具有影响中枢胆碱递质释放并促进患者脑能量代谢、调节谷氨酸受体的作用有关,可以通过上述作用功能,增加患者脑能量的储存,促进患者大脑半球胼胝体生理信息传递和神经细胞的修复,从而调动患者未受损伤大脑组织的重组与功能重建工作,进而使患神经功能得以恢复,认知功能得以提高[5,15]。
综上所述,奥拉西坦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白质病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