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明清御窑黄釉瓷器
2018-04-21罗馨
罗馨
摘要:黄釉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专用釉色。清代时期的黄釉瓷器成为了等级最高的皇家御用瓷器,根据清宫规定,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才可使用纯黄釉瓷。
关键词:陶瓷 黄釉 起源 造型
黄色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其理论依据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各有对应的方位与色彩。前四位“金、木、水、火”对应的方位为“西、东、北、南”,其对应色彩为“白、青、黑、赤”。而最后一位“土”位于中央,对应色彩为黄色,寓意统率四方。中国历代帝王崇尚土德,因此黄色象征着帝王之色。皇帝的衣食住行中皆融入黄色,代表了皇帝拥有天下,权力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有许多朝代都奉黄色为贵。最早《周易》中就提到了“黄裳,元吉”,说明黄色是吉利之色。《明史》曰:“闪黄,乃上用服色也。”《汉书》上也有:“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对黄色的尊崇。
自隋唐始,黄色即皇帝的御用颜色,而后至明清时期,黄釉瓷器便从众多单色釉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帝王的御用瓷。《明英宗实录》中记载,皇上下旨“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于违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据此可知,一些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品种是禁止民间烧造的,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黄釉瓷。关于景德镇黄釉瓷的起源,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景德镇传统黄釉瓷是以铁着色、铅为熔剂的低温颜色釉,属于铅釉。烧成温度约850~900℃。中国低温黄釉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色泽橙红。之后在唐三彩、宋三彩以及元、明琉璃上均有表现。最终,中国低温黄釉陶器渐渐发展成为低温黄釉瓷器。
从现有资料来看,景德镇黄釉瓷的产生时间应当是明代洪武年间。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中提到:“近年,北京地区出土有与南京地区红彩器风格一致的明初黄釉印花龙纹盘,较之永乐、宣德时的同类器施釉略厚,色泽较深,黄釉色调近似开封铁塔上的琉璃砖瓦。”为彰显皇家权威,明代初期宫廷在建造时使用了大量黄瓦。《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明洪武时朝廷就下令让“江南造黄瓦”。因景德镇地处江南,所以应该接到了指令并且生产过部分黄瓦,此“黄瓦”可能是陶质琉璃黄瓦或瓷质低温黄釉瓦。《明世宗实录》云:“洪武中建泗州祖陵,令江南造黄瓦,以道远未至,先以黑瓦覆之,已而殿庑告成,遂不复更,瓦至,皆积不用。至是(嘉靖十三年),奉祀朱光道,具疏请用故所积黄瓦,更正殿庑,……上从之”。由以上书籍史料可以推断出,上述北京地区出土的明初黄釉印花龙纹盘与黄釉瓷瓦的产生时间约为洪武四年(1371年)。
从明到清,黄釉瓷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产生了许多变化。
明初烧造的黄釉器物较少,多以盘、碗为主。明洪武时的黄釉瓷不见完整器传世,唯有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和北京地区出土过此期的黄釉盘残片。内白釉外黄釉,色泽较深,有细微开片,近足处一圈积釉呈深黄色,外底无釉,火石红较重。
直到明代弘治时期,低温黄釉瓷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此时黄釉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同鸡油一般,被称为“娇黄”或“鸡油黄”。又因其使用浇釉法施于瓷胎之上,故又称“浇黄”。弘治黄釉瓷器壁较薄,通体施黄釉,光素无纹。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多见直口盘。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底微塌,造型呈窝状,俗称“窝盘”。此时期的款识主要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和“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两种。弘治黄釉瓷除了釉色超凡绝伦外,还突破了品种上的局限,烧制出诸如牺耳尊(图1)、绳耳尊、飘带耳尊等体量较大的琢器。
正德时期黄釉瓷继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浅淡而嫩,显得深沉,胎体加厚,有“老成持重”之说。款识与弘治期保持一致。此时黄釉瓷工艺复杂且多有新花样,品种出现了黄地紫彩、黄地绿彩(图2)等。
嘉靖时期黄釉变深,釉质肥厚,釉面有不平感,色调大多鲜亮,偶而有极淡且釉面匀润者。器型多为盘、碗、杯、碟、罐。器物以素面为主,另有单线或双线暗刻花纹装饰。款识主要是青花单圈或双圈六字楷书款。若黄釉器器底施黄釉,则为刻款。
明代晚期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景德镇御器厂辍烧停工,黄釉官窑器几不可见。
清代顺治时期,黄釉瓷恢复烧制。到了康熙时期,以仿制明代“娇黄”为主,釉質细腻晶莹,质量提升。此时还出现了蛋黄釉,因色如鸡蛋黄,故称“蛋黄釉”或“西洋釉”。康熙黄釉瓷不仅在釉色上有所发展,瓷胎上还出现了加刻各种图案花纹的工艺以及堆塑纹饰(图3)。另外,器型也有创新,多以素面为主。底部款识为青花篆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与弘治时的区别较大。器物的圈足也较弘治偏矮。
雍正时期是清代黄釉瓷烧制最好、艺术水平最高的一朝。此时黄釉瓷以柠橡黄釉(图4)最为出名。此时期的黄釉瓷不仅造型完美,做工精细、胎薄、质细,更重要的是除了承袭前朝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同时,官窑典型器造型也更加丰富。
乾隆时期黄釉器物明显少于康、雍两朝,色泽淡雅且釉层较薄,施釉均匀没有色差。因此时期黄釉中掺有玻璃白,所以釉面混而不透。传世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具。此时黄釉瓷在单色黄釉创新上并无发展,多作为黄釉彩瓷的底色。
光绪时期黄釉瓷在烧造质量和品种上达到了又一高峰。到了清晚期,黄釉瓷数量与器型仍旧不少。因朝廷规定并不太严,民间也开始生产少量黄釉瓷,但多为米黄釉。底部款识除六字楷款外,还出现了民窑人名款等。
在明清历史上,御窑黄釉瓷一直是皇权传统中最尊贵的代表,同样的,它独特的艺术与历史价值也得到许多人青睐。直至现在,黄色与红色一样都代表着中国的主色调。清王朝灭亡后,黄釉瓷也从宫廷中彻底解放出来,不再为皇家独享。但作为宫廷御用瓷器中的一种,其功能已不仅仅是供皇家日用或观赏,它还可以反映帝王的审美喜好,甚至是当时宗教、礼仪、制度等文化内涵的另一种映射。研究景德镇的御窑黄釉,不仅是为了了解它的制作工艺,欣赏它的外在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与发现其在历史上的不断演变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探析每个时期不同的时代特征,这对深入了解中国陶瓷史的发展概况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