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以“正本”,需要“清源”

2018-04-21邵校

景德镇陶瓷 2018年1期

邵校

摘要:本文针对《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一书的学术价值作了评析,认为该书既是一个号角,吹响了陶瓷文献学研究的集结号;又是一本范例,给相关研究者一个如何“正本清源”的借鉴。

关键词:《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 陈宁 陶瓷文献学 正本清源

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博士《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于2017年4月出版了,距1992年傅振伦先生在《景德镇陶瓷》发表的《中国古陶瓷文献学》一文,已有25年之久。

这25年间,学界对陶瓷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古陶瓷的收藏鉴赏尤甚。而在陶瓷文献学这一领域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成果罕见,所取得的成果也基本是陶瓷文献的整理辑录工作。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一,在陶瓷文献学研究方面,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十分扎实的文献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大量的陶瓷文献资料,同时对陶瓷工艺也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但真正具备这样知识结构的学者并不多。其二,陶瓷文献学研究是一项坐冷板凳的工作,研究者需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工作,需要有把冷板凳坐穿的意志力,需要有不被纷纷扰扰的俗世干预的一份心境,需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二者兼备,做陶瓷文献学研究才能成器。

《论纲》一书,毫无疑问,填补了陶瓷文献学的空白,并且使陶瓷文献学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论纲》一书,选取了我国古代陶瓷文献编纂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清代乾嘉时期”,作为探讨古代陶瓷文献分布状况的实例,总体概括了这一时期陶瓷文献编撰的情况,包括大致编撰数量、分布特点、史料价值以及所处的地位等。同时,作者针对这一时期的几本重要陶瓷专论之作《陶冶图说》《陶说》《南窑笔记》《阳羡名陶录》《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匐雅》等一一进行剖析。此外,该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对陶瓷文献学的内容体系作了一次系统的建构。具体而言,该书关于陶瓷文献学内容体系的建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了陶瓷文献学的概念,即“陶瓷文献学是陶瓷理论和文献学理论研究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属于专题文献学的范畴”。

(2)指明了陶瓷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包括“陶瓷文献学的基本理论;陶瓷文献的编撰研究;陶瓷文献的版本研究;陶瓷文献的校勘研究;陶瓷文献的目录编制;陶瓷文献的分类研究;陶瓷文献的利用研究、陶瓷文献的辩伪研究;陶瓷文献的辑佚研究;陶瓷文献的整理结集;陶瓷文献的点释研究;陶瓷文献的专题研究、陶瓷文献的数理化研究”。

(3)强调了陶瓷文献学研究和利用的重要性,即“有利于清理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的陶瓷技艺,有利于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的陶瓷文化”。

傅振伦先生在《中国古陶瓷文献学》一文指出:“历史学家、工艺美术家、轻工业部门也多以古代陶瓷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而所有古陶瓷研究者都须通古陶瓷文献学。”叶文程先生在其书《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中“关于开展古外销陶瓷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提出的就是“文献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其次是“国外资料的翻译和介绍”,还有一条是“文献目录的搜集和汇编”。足见其在研究过程中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的看重。“文献资料的發掘和整理”“国外资料的翻译和介绍”“文献目录的搜集和汇编”这些内容都属于陶瓷文献学范畴。

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学者们在研究陶瓷著书立说的过程中,大量参考古代陶瓷文献,却没有将陶瓷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致使他们对古代陶瓷文献的引用“以讹传讹”。笔者以“可以‘正本,需要‘清源”为题,意指陶瓷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题文献学学科的设立,能够达到“正本”的目的;对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和利用的重视,是我们陶瓷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学术素养,即所谓的“需要清源”。像《论纲》中对清代陶瓷专论之作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如对《南窑笔记》作者和成书时间的考证,对《陶人心语》五种版本的对比考证,对《匋雅》的几种点校整理本做的比较等,都是可以“正本”的。陶瓷研究者在参引陶瓷文献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拿来主义,不加考证和自己的判断就擅自引用,势必会对其学术成果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正如傅振伦先生所言,“所有古陶瓷研究者都须通古陶瓷文献学”,过去陶瓷文献学无人进行系统研究,即使对个别专著的整理点校,也是良莠不齐,或不够系统,或失之深入。一般的研究者不可能把精力拿出来凭一己之力“通”,导致想“正本”的时候不知从何入手。《论纲》一书既是一个号角,吹响了陶瓷文献学研究的集结号;又是一本范例,给相关学者一个如何“正本清源”的借鉴。

《论纲》一书的价值从大的方面不多赘述,下面说一说它在具体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1、作者将陶瓷文献的类型划分为13类,其划分的依据是参考传统四部分类法,结合陶瓷文献的实际存在情况。表面上看没有依据“新的学科体系”来划分,似乎欠缺创新的精神,但是作者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划分方法,既专业又科学。与傅振伦先生13类的划分,在数字上保持了一致。笔者不禁揣测,这是不是作者对前辈的一种“敬礼”!

2、文中不仅指出陶瓷文献的发展特点,或某一种文献的特点,同时就为什么是这样的特点而加以剖析、找出原因。哪怕是短短的一段文字、几句话,作者也要有所交代。如:“由于‘六经问世较早,孔子整理于春秋末年,当时成熟瓷器尚未产生,陶器也不是王侯贵族礼仪和生活用器的主流,故而相关记述甚少。”

3、作者对文献的研究查证了大量资料。如在对某一文献进行考证的时候,不仅仅查阅其著者相关的所有陶瓷资料,还查阅该著者的其他著作资料;对某一著者的考证,不仅查阅该著者的陶瓷文献资料,并将之与他的非陶瓷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还查阅该作者同一时期有过交集的友人的资料作为参考。如将《南窑笔记》与张九钺《晋南随笔》的编排体例、流藏经过、装帧形式、书法风格进行比较,认为二书出自一人之手;又将邓显鹤所作《陶园年谱·传》中记载的“张九钺著有《南窑笔记》”为佐证,最后推断出张九钺很可能就是《南窑笔记》的著作者。

4、作者对之前陶瓷文献的整理点校本进行了客观评析,辨别其优劣,给读者以借鉴和启示,并起到了良好的“正本清源”作用。

《论纲》一书,用了不是太多的篇幅,对陶瓷文献学进行了一次系统建构,并对陶瓷文献学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划分和介绍。书的后半部,对清代比较重要的几种陶瓷专论之作《陶冶图说》《陶说》《南窑笔记》《阳羡名陶录》《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匐雅》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总体而言,如果将《论纲》一书比作一幅画作,其构图饱满,细部刻画精致,层次丰富,并且饱含着感情。

笔者认为此书既是初学者学习的必备之书,又是值得相关学者借鉴的参考书。当然,该书没有将陶瓷文献学的所有研究内容都详细地挖掘和研究,但这不是凭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门学科的建设,需要不断地有学者为此笔耕不辍。以“可以‘正本,需要‘清源”为题,既欢欣于已有的成果可以为后学者“正本”,又呼吁后学者要本着“清源”的思想,更多地关注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利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