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陶瓷绘画程式
2018-04-21秦立民
秦立民
形象与造型,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人们习惯用“造型”表示无生命物体的形象。而“形象”多注重指人物精神内涵层面。广义上讲,无论是人还是物在绘画中均可视为一种“形象”,称为“造型”。传统陶瓷绘画基于文化基础和使用工具因素,其形象与造型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家哲学
陶瓷绘画艺术一直受中国画的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在传统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子》中对美的本质规律的深刻见解,为历代艺术家所身体力行。道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无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反映在传统绘画上,就具体体现为空白的运用。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如常画不衰的《四君子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上常见到,把冬春绽蕾的梅,金秋开花的菊,夏季最为茂盛的竹这些不同时间的花木集于一体,其背景运用了超时空的虚白处理,表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这种以虚代实的虚拟手法使画面更简练,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不仅给陶瓷绘画艺术创作者以更大的自由,同时还给观赏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二、书画同体
书法、书画既谐音又同体,有书就有画,使汉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绘画的痕迹。像这样将文字与绘画有机结合起来的形象,在其他国家的艺术中非常少见。唐代张彦远的《历史名画记》记载曰:“颜光禄曰:‘图载之义有三,一曰图理,封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月图形,绘图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图画之意也,是故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书画同体”的艺术理论,对此后的中国画影响深远。这一理论体现在传统的陶瓷艺术绘画中,就是用笔的书法性和绘画造型的有机结合。
例如,陶瓷花鸟画,古代与近代,陶瓷花鸟画比较接近,因为他们的用笔工具没改变,作品都體现出典型的书法性。形成这一特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毛笔是书写和绘画共同使用的工具。毛笔有极强的吸水性能,这使它在点、画、勾、勒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抑扬顿挫、刚柔曲直的节奏变化。也正是毛笔这种极强的表现性,使之既适应了汉字笔画的复杂多样性,也适应了绘画造型的复杂多样性。
其次,共同的审美对象。线在传统的陶瓷绘画中是种最原始的表现方法,这种表现方法在书法和绘画中得以保存且进一步发扬光大。直到现在,人们仍将线视为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当人们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书法线条时,它便成了特有的审美对象。人们往往将对书法的审美理想移位于绘画线条之中,这就使绘画中的线条具有了书法性。
实际上陶瓷绘画艺术是瓷上国画艺术,那么他肯定与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共同的创作主体。在先秦两汉时期,绘画多是画工所为,经六朝以至唐宋,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学习绘画。由于书与画都以毛笔为工具,所以,士大夫们很容易将自己的艺术才能从诗文扩展到绘画,于是在文人的带领下形成了一股潮流与风气,即中国画史上讲的“文人传统画”和“文人画派”。直至近代,陶瓷“八大名人”他们的画作文人画的意味极其浓厚。
三、物象程式
陶瓷绘画艺术的程式是一套由历代画家从大自然中提炼出,经过艺术总结、提炼的相对稳定的规范性与艺术语言,它能表达思想感情,并形成特有的一种风格。陶瓷绘画物象的程式性,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如古代画家在表现自然风景过程中总结出了山石、树木的表现形式,使它们成为流派的特色语言。这种程式性和一定的装饰意味,如同诗有格律一样,对陶瓷山水画与诗结合的意境起着重要作用。陶瓷绘画物象的程式性从产生、成熟,随历代陶瓷画家的努力而不断发展。这是因为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在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会创造出新的表现程式。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旧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程式又为以后的人们接受并创新。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在不断地交替着向前发展。例如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性形成,历经晋魏初创期,至五代迅速成熟,各种技法相继产生,荆浩开创的小点为皴画法,经过关仝、范宽的继承和发展形成气势雄强的北方画派,与此同时,南方的董源、巨然的水墨、山水画风也已经形成中国传统绘画的程式性,并具有自己的审美价值,我们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必须掌握其基本规律,去粗取精,才能对陶瓷艺术有所创新。也只有深入研究传统程式,才能发现中国传统画的特点和精髓,把这些精髓应用到陶瓷装饰艺术上来。
四、随象写意
“意象”一词表达的是艺术创造中的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主体精神时产生出的表现之“意”,被实现于创造出的“象”,即艺术作品。这本是艺术创作包括写实具象艺术的共性,但传统的陶瓷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陶瓷绘画对外部事物的把握重体悟、崇尚情韵与意境,主张“立意为象”,“随象写意”,故在审美取向上认为“论画求形似,见于儿童领”,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因而必然导致意向变形,形随神变。这在传统陶瓷绘画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中都有所体现。
在人物画方面,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和南朝梁楷的《泼墨仙人》可谓典型。从画面看,这些佛道人物都沉湎于如真似幻的境界。作者也仿佛在转瞬即逝的灵感驱动下,极速捕捉这一意象,故而笔墨疾迅、简洁、活泼。造型也在“似与不似之间”,意到为足。这一风格,当时称“减笔画”,即当今的水墨写意画。
五、造型节律
当你听到悦耳的音乐时,不由自主地随乐而产生动感,这种动感就是韵律节奏。节奏原指音乐舞蹈的音响和动作,在运动过程中有规律地出现强弱、长短的连续交替现象,从而产生旋律。韵律则指有情调的节奏变化。在造型艺术中,我们常常借用音乐的这些概念探究其形式美感,一般来说,节奏是韵律的基础,事实上,在画面中很难把它们分开,所以,我们又称之为节律。为什么许多大师在创作时有听音乐的习惯,甚至听古典音乐,因为音乐形象常常会给创作者带来快感而增添造型灵感。
以线造型是传统陶瓷绘画的主要形式特点之一,在传统陶瓷绘画中,画家对线的理解不只是作为一种造型手法,同时线的运用又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除体现物象的轮廓形质外,还具有一种线本身的形式美感。这种美感的获得是作者根据不同的物象,根据不同作者的自身修养及情感体验概括出来的一种洗炼而能动的艺术语言,陶瓷画家历来把线是为一种有生命的元素,传统陶瓷画运用各种线条的组构表现个体的情思,并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圆、干湿、浓淡、刚柔、强弱、毛光、顿挫、徐疾、迂缓、疏密、虚实、隐显等对比手法,表现物象的气韵、形体、空间、质感等,使线在运动和变化中彰显出自然和谐之美。线的应用一直为中国艺术家所关注,这也是构成陶瓷绘画迥异于其他民族绘画形式的重要特征。
形象与造型,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人们习惯用“造型”表示无生命物体的形象,而“形象”多注重指人物精神内涵层面。广义上讲,无论是人还是物在绘画中均可视为一种“形象”。也可称为“造型”,中国传统画基于文化基础和使用工具等因素,其形象与造型具有独特性。综上所述,传统陶瓷绘画形象与造型,反映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质。当然还必须由我们后人不断去研究、吸收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