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之道

2018-04-21向正鹏

新闻前哨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报新媒体高校

向正鹏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传统受到巨大冲击,高校校报在大学师生中的关注度大幅下降,以微博、微信、APP为首的新型媒体却备受青睐。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和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高校校报新的发展道路,成了当下校报人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以《湖北大学报》为例,分析当前校报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结合实践经验,探索高校校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校报

作为一种纸质媒体,高校校报与社会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同的困境。纸质媒体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具备着自己的优势特性。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扬长避短?这就要求先对高校校报的优劣势有准确的认识。

一、高校校报发展的优势

1.权威性。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的机关报,其属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校园媒体中最严肃最官方的,稿件也是经过层层把关,质量最高的,在师生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高,因此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正因如此,他在校园媒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2.信息集散功能。校报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媒体,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组建出了一套成熟稳定的采编队伍,拥有完备的采编体系、制度和广泛的通讯员队伍,信息和线索集散功能一时无法撼动。

3.文化性。首先,校报里的新闻、图片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其次,校报的文图记录的也是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成果,包括学术文化、校史文化、文艺活动等多种文化都被记录其中。

4.保存价值。校报的信息记录和文化价值,再加上报纸的纸质载体特性,让校报具备了档案的保存价值。这些校报档案,对将来的校报工作和校史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纸质文档的作用,也是新媒体无法替代的。

二、校报自身局限和当前困境

1.出版周期长、时效性低。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全国1000多家校报中,90%以上的校报为半月报、双旬报、月报,只有少数报纸为旬报,周报更少。在新媒体还没到来的时候,校报的长周期性已经显示出其时效性短板。新媒体到来以后,校报时效性低的弊端被无限放大。

2.互动性不足。报纸上发布的信息通常呈现的是传播者向受传者的过程,是单向度的传播。读者对于接受信息后的讨论或者对传播者的意见建议,都缺乏一个反向传播的渠道。即使有些报纸开辟了读者互动的专栏,但是因为出刊周期的局限,很多时候的互动成为了一种无效互动。

3.读者减少。校报自身局限和大量新媒体渠道的涌入,读者群体被严重分流,校报的读者大量流失,校报传而不达的情况越发严重。

三、校报报网融合的途径

1.加强深度报道。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方便,但也因为追求快速和娱乐性,丧失了新闻的深度和严肃性,很多新媒体信息被称为了“新闻便当”。高校师生文化水平和思想活跃度高,时刻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因此他们的信息需求绝不局限在简单信息上,他们对学校很多重大事件都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需求,而校报正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首先,针对同一线索,校报和新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让新媒体的快捷发挥让读者“知其然”的功能,让校报的深度发挥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的功能。以《湖北大学报》为例,学校一些重大发展成果或者科研进展、学生获奖,新媒体会第一时间向全校师生发布,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然后校报会稍微延迟一些,预留足够时间去进行深度采访,让读者在为学校发展感到骄傲以后,能够了解背后的故事,激发师生们努力向上的热情。

其次,可以把新媒体当作线索源。因为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强,很多本来粉丝会在互动中显示出一些非常集中的倾向,对一些比较关注的话题进行发问。校报就可以以这些焦点话题展开调查采访,回应关切。去年12月,学校因为基建需要,学校出现了多处工地,导致校园频繁停电,师生在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里反响较大。为此,一方面官方微博开辟了专门栏目,对停电和停水情况进行预告。另一方面,校报记者走访工地和学校多个部门,了解了工程具体情况和施工进展,让师生了解内情,怨气就少了许多。

2.重视新闻评论。如前文所述,校报无法与新媒体比时效性,应避其锋芒,发挥自身深度和舆论引导的作用。新闻评论的观点性强,引导力大,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是高校校报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武器。近几年,湖北大學提出“提质进位百强”的发展目标,师生都很振奋和期待,但关于如何提质、怎样进位的问题,师生们并不十分了解,《湖北大学报》专门开辟《湖大要论》专栏,连续刊登多篇关于改革发展的评论文章,得到了许多师生的称赞。

3.分众传播。报纸利用纸质载体传播,新媒体用电子设备传播,这使得两者的读者群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报纸读者以中老年人居多,新媒体读者以青年群体居多。这样的分化就决定了传播内容和形式也需要进行加以区别。在内容上,青年群体喜欢相对轻松简洁的信息,图片、视频、动画等可视化的内容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国;相比之下,中老年群体则更喜欢纸质阅读、深度阅读,以最简便操作方式获取信息。因此,新媒体时代,校报更应该多注重中老年读者的需求,内容上适当多一些与这个群体相关的信息,形式上多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近几年来,新媒体崛起,《湖北大学报》在学生中的阅读量减少,但在离退休或校友中阅读量不降反升,编辑部适当调整了发行方式和规模,把新媒体当做学生群体的主要阵地,减少了学生群体中校报的投递量,增加了退休教职工和校友的投递量,将校报发行精准送达退休职工家中,并以邮寄形式寄送到部分校友手中,这一举措收效不错。

4.融合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校报,不能将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探寻融合发展的道路。组织形式上,以校报、官网、新媒体、广播、电视等媒体为基础,成立新闻中心,所有线索、文字、图片、音视频共享使用。内容上,前文已经叙述,可将微博、微信上的互动内容当做线索源,校报进行深度报道进行回应。同时校报上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新媒体化的编辑,进行二次传播,使校报信息传播效率最大化。反过来,相关报道中的视频、音频或者图集,校报无法呈现,也可将其放在新媒体上,并在校报上附上二维码,使深度的文字报道和音、视频的立体报道得以实现。此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推介校报,在学校官方微信和官网上开辟专门的校报入口,官方微博也可以转发校报文章,既可以减少校报的发行成本,也可以让校报的覆盖面更大。

除此之外,校报还要在版式创新、采编体制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校报的优势和挑战并存,唯有主动求变,才能发挥校报的重要功能,为校园舆论引导和文化建设做贡献。

猜你喜欢

校报新媒体高校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