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媒体2000年》管窥媒体融合的变与守
2018-04-21别鸣
别鸣
[摘要]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资讯入口不断完善,影响力凸显,冲击传统媒体固守的阵地。本文试图以英国著作《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以下简称为《社交媒体2000年》)为镜,管窥传统纸媒在发展过程里的变与守。
[关键词]《社交媒体2000年》 媒体融合
近年来,各地新闻媒体紧跟时代潮流,以互联网思维引领创新发展,围绕媒介形態、内容生产、运行机制、话语方式等开展了全方位创新,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显示,58.9%的用户将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资讯入口不断完善,社交媒体成为重要资讯通道,媒体“边界”越来越模糊。
作者从事报纸新闻采编工作24年,从踏出大学校门的理想荡漾,到采访写稿中的激情满怀,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对新闻这份职业,依然有信念,依然有激情。这些年,眼睁睁看着互联网变着花样翻新,“两微一端”影响力凸显,不断冲击传统报纸媒体固守的阵地。不得不说,发自内心深处的职业危机感渐浓,常常担陇:此生钟爱的报纸行业,未来到底是断崖式的沉沦?还是凤凰涅槃般的新生?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纸媒,未来何去何从?
一、以史为鉴,从社交媒体2000年之路看信息传播发展。
201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传统报业发行量的“断崖式”下跌仍在持续,与2014年相比,全国各类报纸零售总量下滑了41.14%。而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广告收入增幅逐年收窄。不少新闻工作者叹息: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持续在缩小,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被稀释。而笔者在《社交媒体2000年》这本书中,却发现了不一样的观点。
两千多年来,从写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楔形文字的莎草纸,到如今成为不少人主要交流平台的微信、微博、客户端,它们拥有共同的名字——社交媒体。《社交媒体2000年》梳理了从古罗马到宗教改革、18世纪英国、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等一直到当下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交换和分享信息的历史。作者汤姆·斯丹迪奇认为,虽然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但是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并非新鲜事物。社交媒体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从类人猿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
科学家研究表明,类人猿等灵长类动物,用醒着的20%左右时间互相梳毛,通过选择给谁梳毛、梳多久,以及允许谁在一旁观看,发出了社交信号。《社交媒体2000年》提出,当今流行的脸书、微信等,与灵长类的“梳毛”群体,在互动形式上存在着很多相同点——比如,都具有很强的圈子意识,同质化倾向明显,交流内容呈现出随意性。
古罗马时代,政治家西塞罗交代朋友鲁弗斯,一定要把每天罗马公共广场上的公告,用莎草纸誊写抄送给他,以此了解罗马的形势。西塞罗要求,必须只传抄流传最广、议论最多的内容。鲁弗斯为此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还要在朋友圈一堆纷繁复杂的推送中,找出“点赞”率最多的信息。
以18世纪英国咖啡馆为例,这也是社交媒体的一种形式。人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小群体,在喝咖啡的过程里交换各自的信息、展示自己的知识。我们现在抱怨刷朋友圈会降低智商,当时的人们也在抱怨咖啡馆使人分心,让人变得愚蠢,有浪费时间之嫌。
人类的大脑就是为了建立社交关系网而生成的。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人类一直处于信息流的各个节点,从莎草纸到印刷书、电报电话、互联网,信息流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技术。互联网普及以来,媒体被不少读者区分为:基于数码技术的“新”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老”媒体。《社交媒体2000年》大胆地提出,“老媒体”其实是历史上的非正常现象。它起源于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立,该报采用了创新性的专业媒体模式,招揽大批读者,再把他们“转卖”给了广告商。回顾人类社交媒体的历史,中间插进来的老媒体时代,只是暂时现象,并非正常情形。人类的社交媒体,经过报纸、电台、电视等专业媒体这个插曲的短暂间隔之后,正在回归到通过社交关系网达到信息流动的“正常”轨道。
温斯顿·丘吉尔曾说:“了解的历史越久,对未来看得越远。”本文认为,《社交媒体2000年》大胆解析了历史,对当前媒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知识镜鉴,但所提出的观点却失之偏颇,并未看清媒体发展的未来之路。
二、立足当下,坚守新闻应有的品格塑造未来。
今年1月,《2017年中国微信500强年报》发布,微信500强去年共推送图文117.7万篇,收获571.8亿次阅读,8.1亿次点赞。腾讯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印刷出来是一本200多页的书。遗憾的是,其中超过一半的篇幅,被情感和养生的内容占据。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认为,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级庸俗的段子,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前不久公布的《2017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表明,社交媒体往往既是虚假新闻出现的源头,又不时在传播过程中成为助推器。传统媒体的失守和溃败令人扼腕,很多假新闻首先发布在自媒体,传统媒体仅经过简单复制粘贴,便造成假新闻扩散,伤害的则是新闻行业的信誉和权威。
当阅读越来越机械,点赞越来越刻板,网络真实性越来越鱼龙混杂,与《社交媒体2000年》的观点截然相反,现实状况反而更加凸显了大众主流媒体的重要性。适应舆论生态变化,积极抢占新兴舆论阵地,把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成为当务之急。而专业媒体首当其冲需要克服的,是专业意识下降、专业技能萎缩的不良发展趋势。
从古到今,从龟壳、羊皮、到竹简,从丝绸再到纸张、书籍乃至今天的网络,可以说:传播工具的变革本是常态,“客观求实、秉笔直书”的传播从业者传统,却一直传承至今。乐于在网络上追逐所谓的话题,不再寻求事实真相;醉心于从网上找些由头编新闻,无视事实的客观公正:不愿意带着问题意识关切民生、记录历史,更不习惯于在宏大变革中,寻找记录社会变迁的轨迹……这些不同程度存在的媒体弊病,其实都不是新闻人的传统。
习近平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迈向真正的相“融”,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融合。从历史迈向未来,媒体实现全面相“融”,同样需要坚守新闻应有的品格。很多媒体人都在羡慕淘宝、腾讯、百度等网络公司的影响力,但是很少有人认真想过,这些影响力来自于一个团队的艰苦创业,来自于对共识的执着追求,来自于强力的互相补位,来自于团队铁一般的执行力。
三、结语
本文认为,只有坚守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塑造媒体的未来。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能力日益凸显,如何占领新兴媒体舆论阵地制高点,已经成为新闻传媒人的当务之急。其实对个人来说,根本还是在于坚守新闻人应有的品格,提高新闻从业能力,具备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中发现深刻内涵的洞察力,能用深厚的专业新闻技能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记者,以笔为剑,铁肩担道义,两手著文章。编辑,就要“成人之美”,甘为他人作嫁衣、默默奉献。媒体人,就该对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担负起一份责任,奉献出最真诚的努力,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以上都是专业媒体人的新闻品格,这决定了媒体人的价值和作用。面对舆论生态的激烈变化,面对网上网下的话语交锋、交流、交融,专业媒体的最大价值在于坚守新闻品格,引领舆论、凝聚共识,构建“主流叙述”,这也决定了媒体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