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4-20毕庆生
毕庆生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长春工程学院与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依托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热力发电厂专业的师资、实验设施等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专业于2015年开始招生,将为地方经济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不仅可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和教师,创新教学资源、理念和方法,并且可以将相关成果从合作办学项目拓展到普通本科专业,使更多学生受益[1-2]。
一、俄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特点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根据2015年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热力发电厂专业(以下简称南俄发电厂专业)培养方案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培养目标分解为培养学生10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并细化其具体内容、实现途径、评估手段以及考核方法。理论必修学时3 638学时,学生自主学习学时3 396学时,测验学时1 070学时。分“课程模块”和“实践模块”两大部分,其中“课程模块”分为“基础部分”和“可变部分”;“实践模块”由“教学实践”3周、“科研实践”2周、“生产实践”10周(工艺实践3周、生产实践3周、论文答辩前的实践4周)组成。
南俄发电厂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两大突出特点,第一,课程设置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先后顺序设置;第二,实践教学学时占比较大,占总学时的48.2%。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
2016年,我校4名教师赴南俄国立技术大学交流考察学习,发现南俄发电厂专业的教学非常重视理论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看,南俄发电厂专业的课程普遍比国内讲得深。一方面,他们注重理论;另一方面,教师有比较深的理论知识功底。南俄发电厂专业课程很少有固定教材,教师通常会列举非常多的参考书,一门课程的参考书多达十几本。
从教学方法上看,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实践为主,课后留有大量的作业,学生课下需要花费几倍于课上的时间查阅参考资料、自学,完成实验报告等作业。
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初探
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国际化这一主线,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消化和吸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这既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出发点,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照搬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脱离我国国情,不符合本国实际,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中外合作办学在本质上具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是以本土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为特色。它不是完全复制、完全照搬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吸收,结合本校实际融合的过程,即“没有本土化就没有国际化”。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种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本土化,是一种适宜国际交流、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并可以被他人学习借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过程。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有效利用和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成功经验,通过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嫁接而整合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构建出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国际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3-5]。
三、构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引进的课程情况简介
长春工程学院与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基于中国国情,利用外方熟悉行业前沿信息、准确把握国际人才需求的优势,构建了中俄融合、适合项目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项目培养方案既保留了中方的国情课程,又引进了外方优质核心课程内容的特色课程,构建了由中方课程、共同开发课程和引进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突出对新知识、新技术和前沿信息的学习和掌握。经双方协商,共引进俄方优质课程17门,如Техническая термодинамика(工程热力学)、Котельные установки и парогенераторы(电站锅炉)等等[6]。
(二)构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结合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多所院校类似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优点,构建了本专业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两次修订,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项目计划共开设75门课(其中50门理论课,25门实践课),项目核心课程共15门;由南俄国立技术大学引进的课程有17门,俄方教师承担的课程6门,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由长春工程学院承担;双方共同开发课程4门。课程类别统计见表1。
表1 课程类别表
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中、俄实际应用技术为两翼,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工程一线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
(1)公共基础课包括公共课程[如外语(英语、俄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公共基础课共1 476学时,占总学时2 572的57.4%,共95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163.5的58.1%。
(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机械基础、控制基础、电学基础等四大系列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共464学时,占总学时2 572的18.0%,共计29.0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163.5的17.1%。
(3)专业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专业课共632学时、占总学时2 572学时的24.6%,共计39.5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163.5的24.2%。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能力培养环节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计算机仿真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实践能力培养全学程不断线。
图1 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图
图2 实践能力培养框图
四年的教学活动总周数为156周,其中实践教学周数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比例为42.6%。
四、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平台,为课程体系实施提供保障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有效、有序的实施,加大了相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资金,更新了热动实验室部分设备、热工实验室部分设备,新建了600 MW电厂模拟仿真中心,新建了能源动力类实训中心,与浑江发电厂联合申报完成了吉林省100所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等等,为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五、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思辩力、创新力和外语、计算机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7-8]。因此,在未来几年里,我们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遵循“有效教学”的理念,立足我校中俄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一是务实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推进与企事业单位达成校企合作,建设并发挥好校内实训、仿真实训中心及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
二是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以赛代练”的教学实践,通过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由教师领衔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9]。
三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试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认真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四是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本专业教师已经申请获批了2016年吉林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互动式教学大纲在中俄合作办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设计与实践”,校级的在线开放课程“电厂锅炉”等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的更新,以适应中俄合作办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赵雪峰,毕庆生.基于创新型“热力发电厂”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121-122.
[2]高佳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双语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与探索[OL].现代交际,[2017-12-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010.C.20170804.1539.150.html.
[3]莫庆娟.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109-112.
[4]刘方,卜文俊,严冰,等.建立强化科研实践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2):7-9.
[5]吕水华,郑妮.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1):4.
[6]王晓辉.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3):98-99.
[7]陈宏明,章慧.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8):35-36.
[8]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9]路英杰,康维新.中外合作办学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