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18-04-20于雷
于 雷
(长春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围绕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方向,以装备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着力打造……‘专精特新’装备等研发制造产业基地为重点,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吉林省产业升级、经济振兴指明了道路。显然,集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将起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驱动下发展形势向好。我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面向基础工业、基层一线培养学生,应当具有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OBE(成果导向)为出发点,从企业的需求角度去考虑学生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产教融合的方式
长春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好地掌握常用机电产品的结构原理及其自动控制、检测、电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典型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维护、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处理现代机械制造系统运行基本问题的能力;具有机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基础能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机电产品制造、汽车、轨道运输、电子信息等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摸索和实践。
(一)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继续学习能力为重点进行的合作教育方式与实践体系。将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有序交替、学用相长,通过深化机电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工程内涵,结合企业和学校育人资源的优势,创造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理解岗位能力要求和培养职业素质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工业升级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1.产教融合以“产”为中心,以“教”为根本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产”,是根据企业岗位要求提高专业能力。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变革长期以来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做法,真刀真枪学以致用,通过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来深刻领悟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
“教”是教育的核心。产教融合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模式,强调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方式,其实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真知识、真本领提供条件。因此,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产”是“教”的一种拓展。
2.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关键在于企业资源的介入深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针对专业服务面向的企业和机械行业,广泛开展合作探讨,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意见,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有效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科学性。
围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的行业主要岗位,如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检测、设备维护等,机电专业教师与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充分的讨论,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岗位职责、人文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梳理整合,以校企合作为中心,探索“产教融合”的新途径和长效机制。使人才培养方案真正能够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保障
大学生“就业难”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产生的问题。调研发现,企业实际上非常缺乏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人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教育”模式,通过明确企业需求,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这一基本特征,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围绕着学生拥有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应用能力设置,保障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时处于有利地位。
(二)改革课程体系
按照当前社会需求确定机电专业学生从业面向岗位,以从业岗位确定能力需求,以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认证听取了企业和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的意见,制定以应用能力培养和工程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标准,遵循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反复完善、修改教学实施方案。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综合训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进行,借鉴CDIO理念,采用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设计制造为分析对象(如图2所示),依据工程规律组建课程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按项目要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共同完成项目教学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小组的优秀组员提出更高层次的任务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乐于协作,提高综合素质。
图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引进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吉林东元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引导中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和各类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能力;近几年,机电专业有2名教师在职博士毕业,引进1名博士教师,1名教师出国学习培训,2名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目前,机电专业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0%,高级职称比例超过80%。形成了一支数量、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合理,校内外专兼结合、教学水平优良、科研能力强、协作精神好、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产教融合”加强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一汽轿车公司等合作单位建立了深度融合的实践基地,学生能够在生产条件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中,参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建设了具有教学、创新实践、培训、生产制造、技术开发等功能的综合型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软件和硬件建设都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进行建设,从基地规划到设备的采购安装,从实践项目开发到实践管理制度制定、实践效果评价等,构建了“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了合作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校企紧密融合,加强了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
机电专业教师始终认为“教学是立足之本,科研是奋飞之翼”,“科研是教学的延伸,教学是科研积累”,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采用项目制组合的方式,组建了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团队,将企业人员的工程经验与高校教师的新技术有机结合。近年,完成《列车转向架轴距尺寸与形位偏差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列车轮对制造质量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多目视觉的大型客车车身关键尺寸检测系统及产业化研究》等多项科学研究项目,到款额度已达290余万元。科研取得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
五、总结
经过不断探索,机电专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日益发挥效果,学生经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实践项目的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幅提高,在2017年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获得2项金奖,在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等创新比赛中也屡获佳绩。2016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100%,报到率98.82%,综合评分91.81,在全校名列前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获得了社会认可,总体就业面广,专业发展前景良好。
[1]傅水根.创建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金工研究,2000(1):3-5.
[2]闫占辉,王利涛,王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26.
[3]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90-92.
[4]王粉萍.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1(4):288-289.
[5]王亚静,周佑喜,何兆太.机电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系统化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