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18-04-20侯丽华李丽娜张文华
侯丽华,李丽娜,张文华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理艺文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大学。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2011年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为“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开展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的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为了保障“卓越计划”实施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构建了具有体系性、全员参与性、过程动态性、全程服务性、形式多样性和监控全程性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卓越计划”的特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学校从自身办学历史和实际条件出发,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办学思路,明确了“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主要培养安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自主提高的创新意识,适应工业工程生产一线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了“3+1”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学校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不断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学习研究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应用型大学教育和教学的成功经验,应用型教育坚持一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品格大概者融合发展,产学研多个主体协同育人;应用型教学坚持一条能力主线、搭建三个课程平台、多专业方向分流和多阶段能力递进培养,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我校与中建八局等大中型企业合作成立了“中建卓越班”、“合心机械卓越班”等探索企业深度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制约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计划性因子,主要包括教育思想、预置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二是过程性因子,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三是受教育者因子,包括受教育者入口质量、学习目标和动因、态度等;四是条件保障性因子,包括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教育环境、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水平、政策机制导向等。上述四类因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全面教学活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着教学质量。
计划性因子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形成教育质量的源头和前提,其结果虽然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但是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过程性因子是由教学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要素组成,是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受教育者因子是内在要素,无论从发展人提高人,还是从满足社会需要,受教育者是唯一的教育质量载体,其他一切影响因子都将通过受教育者这个主体的内在转化形成教育质量,因此,这是一个主观要素;条件保障性因子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思想决定于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起到保障性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构建起了突出“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工程能力培养和工程素质教育在质量标准中显性化,将严格管理、严密组织、严肃考核的思想反映在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中。具体的质量标准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图1“卓越计划”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一)以“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教学顶层质量标准设计
教学计划因子相关要素质量标准强调了“卓越计划”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顶层设计中的落实,反映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思想,突出了工程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强化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特色。
(二)以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教学过程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过程性因子相关要素质量标准涵盖了所有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管理质量标准,突出强调了以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强调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规范性和对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强调教学过程管理为培养目标服务,为提高培养质量服务,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和规定程式进行。
(三)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将培养目标反映在学习质量要求中
受教育者因子相关要素质量标准通过对学生入学、考核、学习状态、毕业规格的质量要求描述,使受教育者本人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有明确的主观意识,主动接受学校的应用型教育,并最终达到培养规格。
(四)以建设为保障,全面落实培养目标要求
在条件管理因子相关要素质量标准中,通过对诸如教师队伍、实验条件、实习环境、教材等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标准规定,强化了师资的双师型、实验的综合性、环境的工程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环节的衔接性,使保障性条件建设更加适应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五、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
为了顺利推进“卓越计划”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达到预期目标,学校成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层面设立“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对我校“卓越计划”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研究审定相关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办公室负责起草“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和相关政策性文件;具体组织实施“卓越计划”。试点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同时,聘请了企业高级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与项目组成员共同组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标准制定、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成立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作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组,并成立理论与政策研究、国内外工程教育比较研究等研究小组,加强工程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
(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出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五大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五大系统”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管理和调控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跟踪改进系统、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教学条件保障系统(见图2)。这五大系统形成了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八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
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调控”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图2 五大系统构成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实施教学质量全程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学校通过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公众监督等方式,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监控,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监控体系见图3所示。
图3 教学过程监控体系
六、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学校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点,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1]侯丽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41-43.
[2]侯丽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36-37.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