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EM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①

2018-04-20张双月

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学习成绩意愿

张 艳,张双月,张 莉

(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66;2.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研究意义与理论假设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农村基层吸引优秀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1]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基层对于人才的需求还远远不够,而且相比于城市基层,农村基层的人才吸引力更低。大学生就业难,除了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问题,主要因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选择渠道过于狭窄,工作单位类型集中在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地域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毕业生和社会双方的意向的不匹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使得人才出现浪费。[2]农村基层就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国家主导下的村官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另一种是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村创业和农业技术员。而农业大学的学生,尤其是农科大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与农村基层实践最为接近,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与素养,对农村基层农民的生产方式更为了解,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最合适人选。

尽管国家屡屡下发文件,高校也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但是大学生对农村基层就业认识程度并不高,多数毕业生缺乏到农村就业任职的强烈意愿。另外,农村生源意愿高于城市生源,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3]对于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以往的研究多从社会和政策等外部的角度入手,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信息给予不足、基层条件艰苦、岗位供给数量有限、配套政策力度不够二次就业难、农村创业步履艰难等,很少从大学生家庭条件和自身原因入手研究。家庭文化资本指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能够对子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兴趣、修养等方面的积累和资源,对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4]家庭文化资本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也会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张晗(2014)的研究认为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大学生择业观具有重要影响。[5]韦颖(2015)的研究指出,父母受教育程度、教育的投入等因子对大学生就业意愿有影响。[6]范明(2012)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毕业生越倾向于选择就职政府机关单位。[7]优势阶层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并竭力将各种资本优势转化为子女获得优质教育机会优势。[8]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的父母,能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文化资源,而且会促进大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从而促进子女学业发展。[9]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而影响子女的个人资本,形成代际资源传递与阶层再生产,从而影响子女的就业意愿。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文化资本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李志峰(2013)的研究证实了家庭文化资本对英语成绩的积极作用,[10]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具有了较高的个人资本,对于就业意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高耀(2011)的研究发现,学校层次水平越高,期望的薪资待遇就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越倾向于到国家党政机关和国有单位等就业,同时愿意到条件较好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就业。[11]本文基于对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农科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影响方式,为完善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根据对以往研究的回顾,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科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越高,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越低。

假设2:学习成绩是农科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中介变量,具体而言,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家庭经济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有消极影响,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学习成绩间接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

假设3:学习成绩是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的中介变量,城乡之间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方式存在路径差异。

二、研究数据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样本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应届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生面临毕业,相比于其他年级在校生,对就业意愿的相关问题考虑更为深刻,更适合用于检验本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调研的方式,整群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对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工学院和辽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农科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48份,回收率为94.8%。

(二)数据与变量设计

本文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在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家庭资本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相关量表和问卷的基础上,自编的《农科大学生家庭资本与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共38道问题。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及个人资本;第二部分为家庭资本部分,具体分为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就业意向,具体分为就业认知和就业方向两部分。问卷正式发放之前进行过预调一次,样本为300份,根据统计情况对问卷进行调整,删除和修改了部分问题。对正式调研的回收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各部分信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克朗巴哈系数)均大于0.7。本研究只选取了个人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就业认知部分的数据进行分析,文中使用数据来源的分量表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家庭文化资本部分,α=0.791,就业认知部分,α=0.912。以下文中对于变量的说明,仅提及文中用于分析的数据。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农村基层就业意愿,通过问卷中“您是否愿意毕业后服务农村基层(如村官、三支一扶或农业推广技术员等等)”题目进行测量,选项为二分变量:“愿意=1”“不愿意=0”。

自变量为农科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本文用4个变量的指标来测量,分别为“父亲受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年限”“父母对时事的关注程度”“父母对书籍的喜爱程度”。本文将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分为“小学及以下”=6、“初中”=9、“高中”=12、“大专”=15、“本科”=16、“研究生及以上”=19(样本中博士较少,因此未单独考量)进行编码,编码方式参照刘保中(2015)等人的研究。[12]彭榕(2017)的研究认为,现实条件下家庭主要成员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个人的文化资本拥有量,因此重点考虑父母受教育年限是合理的。[13]此外以往研究在测量家庭文化资本时有单独采用父亲受教育年限作为测量指标的,但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以至于对子女认知影响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兼顾父母两人的总体情况以期更准确衡量家庭文化资本。“父母对时事的关注程度”问题的回答为“不关注”“很少关注”“有时关注”“较多关注”“非常关注”,分别赋值为1~5分;“父母对书籍的喜爱程度”的回答为“不喜爱”“一点喜爱”“一般喜爱”“较多喜爱”“非常喜爱”,分别赋值为1~5分。

根据科尔曼的经典理论,家庭资本间几种资本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还考量了家庭经济资本,用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对数来衡量这一变量;在个人基本信息及个人资本部分调查了被测者的英语能力等级、班级成绩排名、学生干部经历和获奖经历等。其中,“英语能力等级”分为“未通过”“通过 CET-4”“通过 CET-6”“TOELF/GRE/IELTS”,若同时通过几个等级则按照最高等级记录,分别赋值为1~4分。英语能力等级水平是中国高校对于学生评价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而且英语是中国人从小就学习的一门科目,家庭资本对学生影响的持续性可以通过这一指标更好地体现,同时英语能力等级的数据获取,相比于大学生的其他成绩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因此,本文用英语等级作为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替代变量。另外本文选取了2个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家庭所在地。均为二分变量,男生为1,女生为0;同样的,城市为1,农村为0。各变量基本特征详见表1。

表1:各变量基本特征详情

(三)分析方法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本文采用SPSS17.0对相关变量进行简单描述性分析及相关分析,研究核心部分主要采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SEM适用于进行复杂的多变量数据的探究与分析,通过amos软件的可视化输出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程度,并适合于探究中介因素和调节因素。巴伦(R.Baron)和肯尼(D.A.Kenny)认为,中介效应存在的前提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了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通过相关性检验后,用三组结构方程模型分别验证理论假设。第一,采用基础模型,在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村基层就业意愿之间建立直接的路径影响关系,以验证假设1。第二,采用中介模型,即在基础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学习成绩变量以验证假设2。第三,同时对基础模型和中介模型做城乡多群组分析,考察两组在路径上有无差异,以验证假设3。

根据以往研究,判定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通常使用模型的卡方与自由度之比,当X2/df小于2时,认为模型拟合度良好。

表2:分析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三、研究结果

(一)初步结果分析

表1的简单数据统计显示,在农村基层就业意愿上,学生在家庭所在地和性别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方面,城市生源显著低于农村生源;性别方面,男生稍高于女生。另外在学习成绩上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男生稍低于女生,其他家庭文化资本与个人资本变量,城乡间有显著差异,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2呈现的是部分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矩阵,正如假设的那样,各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虽然父母关心时事程度和父母对书籍的喜爱程度与结果变量农村基层就业意愿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是作为家庭文化资本的重要测量指标,这2个变量与父母受教育年限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作为总体测量家庭文化资本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后文也将继续关注这两个变量。另外,学习成绩与家庭文化资本的各变量、家庭经济资本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因此,可以验证并分析英语成绩和自我就业能力认知在家庭文化资本和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中介作用。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amo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首先分析了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并考察了家庭经济资本在其中的作用关系,建立模型1以验证假设1。考察了无变量残差相关模型,根据模型修正指数进行修饰,增加了6组残差相关,修正后模型拟合度良好(X2/df=1.05)。图1为家庭文化资本对基层就业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由路径图可知,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的年限、父母对书籍的喜爱和父母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这几个观察变量与其潜变量家庭文化资本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10.81、11.15、2.01和0.93,前3个观察变量均在0.001统计水平上显著。家庭文化资本与基层就业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0,并在0.01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具有负的直接效应,家庭文化资本越高的家庭,子女对于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越弱,与假设1相符。

图1 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接下来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学习成绩变量构建中介模型2,以验证假设2。模型修饰后,模型均拟合度良好(X2/df=0.975)。如图2可见,家庭文化资本对学习成绩会产生正向效应(0.39),而学习成绩会对农村基层就业产生消极影响(-0.07),即家庭文化资本越高,大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越低。与此同时家庭文化资本也有益于家庭经济资本的提升,家庭经济资本的提升同样对学习成绩具有正向影响(0.21),间接减弱了农村基层就业意愿,从而验证了假设2。另外家庭经济资本与农村基层就业意愿之间也具有消极影响,但是结果不显著。

图2 学习成绩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模型

最后对基础模型和中介模型分别进行多群组分析,以检验农科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城乡间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对模型1和模型2的多群组分析发现,在基础模型中,两组路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中介模型中组间存在差异。图3和图4为城市和农村两组样本的中介模型路径图,两模型的拟合度检验指标均良好(X2/df=1.356),且潜变量家庭文化资本与其4个观察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参数也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路径上,城市和农村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7和-0.12,统计结果不显著。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上,城市和农村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6和0.16,城市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较高,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在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资本分别对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路径上,两者差异不显著。另外,由观察变量与潜变量的路径系数观察可知,城市学生家庭文化资本中,母亲受教育年限(12.27)的影响稍高于父亲(11.67),而农村学生家庭文化资本中,父亲受教育年限(11.12)的影响稍高于母亲(10.23)。

图3 城市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图4 农村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在城市家庭中(见图3),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影响学习成绩(0.46)间接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0.05)。另一方面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对家庭经济资本的积极影响,间接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具有消极影响(-0.04),同时家庭经济资本也通过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0.26)而间接影响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值得关注的是,在引入学习成绩这一中介变量后,家庭文化资本在0.1水平上都不具有统计显著特征,说明中介因素有效解释了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具有的消极影响。在农村家庭中(见图4),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影响学习成绩(0.16)间接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具有消极影响(-0.10)。同样的,家庭经济资本也通过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0.09)而间接影响农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0.04)。

通过图3和图4的路径对比可以发现:第一,两组数据都验证了学习成绩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通过父母受教育年限、父母对书籍的喜爱和父母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几个显变量反映出家庭文化资本越高的家庭,子女所表现出的学习成绩越好,但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反而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第二,家庭文化资本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家庭经济资本,而且影响很大,因此家庭文化资本越高的家庭,家庭经济资本也就越高,而家庭经济资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对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产生消极影响。学习成绩作为中介作用在城乡间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子女英语等级的影响程度,城市家庭在这一因素上对于子女的影响更大,因而在结果上也更大了影响了子女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是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具有消极影响,二是学习成绩对上述联系起到中介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在城乡间表现出一定差异。运用SEM结构方程构建的路径模型结构显示了中介效应的存在,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假设,即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对书籍的喜爱、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所显示出的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家庭经济资本的作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间接影响了子女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

(二)讨论及建议

总体上来看,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大学生本人具有正面效应,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通过家庭经济资本的间接影响,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大学生学业成绩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家庭文化资本高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具有高的学历,阅读书籍更多,对于时事政治更为关注,视野较为开阔,同时因为自我期望较高,对子女也具有更高期望。而且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家庭文化资本较高的父母能更好地与子女沟通和进行有效认知刺激,从而间接提升子女学业水平。另一方面,家庭文化资本越高,家庭经济资本越高,更好的经济条件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刘保中等人(2015)的研究认为,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父母越能更有效参与子女教育实践,也对子女具有更高教育期望。[14]

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个人资本,通常来讲成绩好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多荣誉,也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高耀(2011)的研究发现,学习成绩越好,越倾向于“体制内”就业,同时愿意到条件较好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就业,而且家庭资本越充裕,家庭社会阶层越高,越期望得到高的薪资。[15]在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中,城乡收入差距大、基层就业待遇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16]家庭文化资本高的家庭会更多考虑农村基层就业的机会成本问题,而政府配套政策力度不够,选择农村基层工作会存在二次就业的问题,因此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17]而家庭文化资本较低的家庭,通常家庭经济资本较低,家庭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成绩,为了在艰难的就业形势下不待业,更愿意到农村基层先就业。

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提高农村基层就业发展保障及就业待遇。对于家庭文化资本较低的家庭来说,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需要更好的物质保障才更有利于社会基层的向上流动,而且更好的待遇和发展保障可以使他们更长久地留在基层,而不是权宜之计。对于家庭文化资本较高的家庭来说,学生需要一个更好的薪水和发展前景,只有这些条件才能吸引更优秀的学生愿意留在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第二,改进农科学生实习课程,让其更了解农村基层工作。专业不对口也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原因之一,而农科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大学生更具优势。但是,目前高校农科专业的实习实践更多是在学校的试验田展开,很少到真正的农村进行生产实践。有研究表明,涉农实习可以提高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第三,关注成绩优异的农科大学生,吸引优秀人力资源到农村基层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国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到农村基层去,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的农科大学生是合适的人选,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给予优惠支持政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比如韩国为吸引优秀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在学期间免除学杂费,如果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给予免除兵役、农村安家补偿等优惠政策,使家庭文化资本较高的优秀农科大学生提高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18]

参考文献:

[1]方蕾.农业院校大学生农村就业的SWOT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447-451.

[2]刘合强.性别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3]赵翠萍.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2):67-71.

[4]公丽云,王晶莹,彭聪.家庭资本对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影响[J].教育导刊,2017,(2):29-33.

[5]张晗.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5.

[6]韦颖.云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7]范明,张静雯.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67-73.

[8]孙天华,张济洲.社会阶层结构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71-177.

[9]王伟宜,刘秀娟.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4):71-79.

[10]李志峰.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1][15]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2][14]刘保中,张月云,李建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父母参与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3):158-176+192.

[13]彭榕.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11-113.

[16]周玲.大学生基层就业导向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17]张平,石亚娟,王胜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18]王荔.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状况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学习成绩意愿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名落孙山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