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提升校长工作绩效的路径选择①

2018-04-20赵磊磊

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领导力校长战略

赵磊磊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一、信息化领导力:校长工作绩效提升研究的新议题

工作绩效是指个体在解决工作问题、实现工作目标等工作环节所体现出的绩效水平,不仅包括产出结果,而且涉及工作能力。管理者有共同的、本质的核心工作任务,因管理者层次与定位的差异,管理者工作绩效也会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内涵[1]。对于初级管理者而言,在判断其工作绩效时可能会侧重他的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而对于高级管理者而言,对其工作绩效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更应该关注战略绩效[2]。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校长应当作为高级管理者来看待,为此,从战略绩效、关系绩效、任务绩效三个方面解读校长工作绩效便具有合理性。从政策与规划执行、人际关系协调,到工作任务达成,校长工作本身产生了战略绩效、关系绩效以及任务绩效。

校长工作绩效是学校改进领域的关键议题。为探寻校长工作绩效提升的有效方式,众多国内外学校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对校长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有部分学者指出,个体因素尤为重要,个体能力不仅仅是校长工作绩效的结构成分,而且也是其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一工作,因此其往往与工作成效的水平高低密切相关。校长的个人能力,将对其工作绩效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时代下,校长工作绩效不可避免地涉及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诸多工作环节。与传统的学校发展相比,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也呼唤校长工作的变革与转型[3]。信息化对学校战略、发展任务以及组织关系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战略、任务与关系层面,校长工作亟需新的能力框架作为指导与支撑。在此背景下,从“校长领导力”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校长领导力面临时代变革与结构转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已成为校长工作绩效提升研究的新议题。

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信息化+教育”,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顺应信息化潮流是教育领域的必然选择,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校长工作绩效的主要衡量标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并不是技术工具与技术手段,而是选择应用技术的人,人的信息化成为决定教育信息化发展上限的关键因素[4]。作为教育参与过程的重要引领者,校长如何利用技术,对于其工作绩效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校长的领导实践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将技术能力与领导能力融合,不断生成新的信息化领导力,俨然已成为校长工作绩效提升的现实需求[5]。

视角不同,学者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解读一般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6],且主要分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能力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能力)与“过程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可尝试结合此两种学术取向,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视为技术融入校长领导过程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复合型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属于校长根据具体的领导情境,在综合考虑技术方式与领导实践的基础上,在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推动等领导过程中所形成的复合型领导能力。基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缘起与生成,可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成分主要划分为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与信息化评估能力四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能力属于技术理解、操作、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估能力分别属于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以及评价推动三个方面的能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成分与校长工作绩效的结构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从战略绩效、关系绩效、任务绩效三个维度解读校长工作绩效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关系,可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明确思路与方向。战略绩效主要是指校长在政策与规划执行方面的效果与能力。关系绩效主要是指校长在人际关系协调方面的成效与能力。任务绩效主要是指校长在任务达成方面的结果与能力。战略绩效、任务绩效以及关系绩效,分别与校长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评估以及信息化管理三个方面的能力相对应,而且技术能力对校长工作绩效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尽管从理论层面,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校长工作绩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但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如何影响校长工作绩效尚未得到较为详尽的解答与分析。此问题正是本研究的立题之本,本研究尝试通过调查与分析,探究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作用于校长工作绩效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促进校长工作绩效的提升。

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如何影响校长工作绩效

以路径关系分析为出发点,本研究尝试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探究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如何影响校长工作绩效。问卷共计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例如性别、工作地)等;第二部分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测量量表,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与信息化评估能力衡量信息化领导力;第三部分是校长工作绩效的测量量表,参照赖俊明设计的中小学校长绩效评价问卷,从战略绩效、关系绩效以及任务绩效三个方面衡量校长的工作绩效。初步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包括18个题目,测量问卷每一个项目的认可度均采用从“非常不赞同(1分)”到“非常赞同(5分)”的五等级积分法,分数越高,表明认可度越高,经小样本分析以及问卷修正,保留了14个题目,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并以校长作为问卷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回收问卷246份,总计得到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样本涉及北京、河南、安徽、甘肃等多个地区。经信效度检验,问卷通过了信效度检验。基于调查数据,本研究尝试分析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不少学者针对个体能力与工作绩效间的作用展开了探讨与分析。例如,RP Vecchio认为,个体的能力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内在因素[7]。从校长的角度出发,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与校长工作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具体关系呢?此问题的研究极为匮乏,信息化领导力与工作绩效子维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晰。笔者根据实践可能性,尝试从“假设提出-路径分析-假设验证”的分析框架,探寻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根据实践可能性,本研究列出研究假设:H1:信息化领导力(Informationization Leadership,可缩写为IL)对关系绩效(Relationship Performance,可缩写为RP)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H2:信息化领导力对战略绩效(Strategy Performance,可缩写为SP)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H3:信息化领导力对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可缩写为TP)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H4:关系绩效对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H5:战略绩效对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

基于上述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尝试利用Amos软件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假设路径进行检验,H1、H2、H3、H4、H5路径均通过路径检验,但模型的拟合度较差。经过模型修正,增添H6路径(关系绩效对战略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实践合理性,人际关系的协调有利于更为有效地实现战略目标),本研究的模型整体拟合度较高,NFI、RFI、IFI、TLI、CFI、RMSEA等指标符合结构方程模型对于整体拟合程度的要求,本研究得出标有路径系数的修正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工作绩效间的直接路径关系(如表1所示)解读,可以发现:其一,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其关系绩效、战略绩效以及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其中,信息化领导力对关系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大;其二,校长的关系绩效对战略绩效、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其三,校长的战略绩效对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

表1:Standardized Direct Effects(Group number 1-Default model)

三、指向校长工作绩效提升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路径

基于前文的分析内容,笔者认为,本研究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模型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由IL1(信息技术的反思能力)、IL3(建设信息化发展规章制度)以及IL4(学校信息化环境评估)三个指标表征,战略绩效由SP1(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SP2(学校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短期工作计划符合教育教学思想和学校实际)、SP3(能对学校的课程实施与改革进行有效规划)三个指标表征,关系绩效由RP1(与各级领导部门关系和谐,能为学校争取更多的支持)、RP3(领导班子团结,凝聚力强)、RP4(与其他学校关系良好,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良性竞争)三个指标表征,任务绩效由TP1(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人才结构合理,队伍稳定)、TP2(学校的管理机制科学有效)、TP4(学校文化有特色、有底蕴,引人向上)三个指标表征;其二,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其关系绩效、战略绩效以及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其中,信息化领导力对关系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大;其三,校长的关系绩效对战略绩效、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校长的战略绩效对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由此可知,校长的战略绩效可被视为校长工作绩效结构体系的联结枢纽。因此,立足于校长工作绩效的提升,本研究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路径如下。

(一)以技术反思、规章制度以及环境评估为主要建设内容

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反思能力、建设信息化发展规章制度以及学校信息化环境评估属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其涉及技术、制度与评价三个维度,技术作用于校长领导实践,需要制度予以保障,也需要评价予以审视。在信息技术的反思能力方面,校长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与问题予以省思,可对其后续信息技术的使用态度产生影响作用,进而影响其信息化领导过程。校长反思自身需提升哪些方面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领导实践需要何种信息技术,合理审视何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价值功效,可有效影响技术融入领导力结构的过程与成效,以便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需求分析与技术能力提升,改善技术应用的状态与效果,进而有效改善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状态。在建设信息化发展规章制度方面,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制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制度属于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制度。完善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构建教研、教学、管理、培训等各方面为一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制度,有利于提升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在学校信息化环境评估方面,技术在领导过程中的应用,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技术应用于领导过程的具体情境、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的具体氛围、技术所产生的信息化文化均属于学校信息化环境评估的关注点,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也是从本质上促进技术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具体的领导环境。

(二)以关系绩效的提升为主要建设目标

研究发现,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其关系绩效、战略绩效以及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其中,信息化领导力对关系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大,而且,校长的关系绩效对战略绩效、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以关系绩效提升作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主要目标,可更为有效地提升校长工作绩效的水平。关系绩效由RP1、RP3、RP4三个指标表征,由此可知,校长与其他管理人员、其他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成为衡量校长关系绩效的关键方面。协作关系是基于制度化网络、信任和规范基础上关键要素间的联结。在校长领导实践中,学校组织中各要素间彼此协作的开展不是依靠单向度的行政指令,而是基于不同教育参与者所搭建的关系共同体。因此,关系绩效主要体现在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多元合作伙伴关系的互动建构,具体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建立校际间多模式合作发展机制等,与其他学校(或组织)开展协作联盟,实现学校组织间的相互支持和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展开良性互动,通过创设与完善公众参与学校治理的体制机制,实现社会力量的广泛、有效参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本身也是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参与者搭建关系网络的过程。校长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若有效处理学校、自身、教师、学生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利于从组织协调与沟通的角度调节学校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进而消减复杂多样且动态化的思维认识和利益纠葛。此利益关系的调节过程,也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实践的关键环节。以关系绩效提升作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各种利益主体提供了协商对话的表达空间,符合校长信息化领导实践以及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以战略绩效的提升为基础建设目标

研究发现,校长的关系绩效对战略绩效、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校长的战略绩效对任务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由此可知,校长的战略绩效可被视为校长工作绩效结构体系的联结枢纽。战略绩效由SP1、SP2、SP3三个指标表征,由此可知,教育思想、理念方面的认同和教育规划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属于衡量校长战略绩效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长应该用战略的眼光去对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尝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促进师生对学校教育思想、理念的认同以及提升教育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善于对学校发展做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思考和设计。校长的战略绩效,通常涉及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等方面。教师发展一般体现于教师彼此间愿意协商以便解决问题、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职能优化等方面。学生发展通常体现在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表现、参加校际各项比赛的成绩表现、学生身心获得充分发展与成长、学生遵守生活规范和法律规章等方面。战略绩效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明确了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战略绩效的提升作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基础目标,其实也是从基础层面关注与调节学校不同利益相关者间不同的目标动机与利益方向,以便促进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在组织价值最大化、内部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赢。

四、结语与展望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在于“人的信息化”,建设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于工作绩效的提升而言具有重要导向意义,理应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过程,也是涉及领导过程中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调节过程。利益调节,必然涉及战略规划、关系处理以及任务达成等方面。因此,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与战略绩效、关系绩效以及任务绩效的提升过程密切相关。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融入校长工作绩效的提升过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如何在变化的领导情境中合理生成与建设,亟需予以深入研究与思考,如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健敏,焦长泉.对管理者工作绩效结构的探索性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2,8(3):1-10.

[2]贾黎斋.中学校长的人格与其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3.

[3]Blau,I.,&Presser,O.E-leadership of school principals:increas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by a school data management system.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3,44(6):1000-1011.

[4]赵磊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1):44-50.

[5]赵磊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生成及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19-24.

[6]赵磊磊,代蕊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与领导效能:内涵、特征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6,(5):49-56.

[7]Vecchio R P.Predicting Worker Performance in Inequitable Settings [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82,7(1):103-110.

猜你喜欢

领导力校长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战略
战略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