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分析
2018-04-20张慧敏
张慧敏
(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600)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高危妊娠进行剖宫产比例的不断提升,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风险也在逐渐提升,其中术后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如果是诱发急性肺栓塞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所以,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我院接收的剖宫产产妇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平行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37岁,平均(25.68±2.36)岁;研究组年龄24~39岁,平均(26.36±1.42)岁,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其中包括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研究组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内容如下:①入院护理:在产妇入院之后,为产妇讲解关于剖宫产的相关知识,并为其讲解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以及预后效果,尤其是为合并其它疾病的产妇,需要对其重点讲述,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并提升对其重视程度,产前评估产妇的检查结果。除此之外,与产妇多交流,了解产妇的内心活动,如果产妇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医护人员需要根据这一变化为其实施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②术前护理干预:在生产之前,帮助产妇翻身,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屈伸活动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活动,帮助产妇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和加快血液循环;根据产妇的自身状况,对孕妇的大腿和小腿进行测量,并购买舒适的弹力袜,以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③术后下肢护理干预:生产结束之后,指导产妇在床上活动,并且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其中包括踝关节和膝关节,定时更换体位,在此期间,产妇家属可以对产妇的下肢肌肉进行按摩,帮助产妇加快血液循环。在卧床休息期间,给予产妇双下肢气压治疗。在输液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而应选择上肢静脉留针,在这一过程中,减少高渗糖类和高浓度抗生素药物,降低血管壁的损伤状况。建议高风险患者穿戴弹力袜,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④鼓励并支持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对于具有高危疾病的产妇而言,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产妇的下肢颜色以及肿胀状况,并倾听产妇的诉述,尽量在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及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详细数据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要比对照组低出许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n,%)
3 讨 论
对于围产期产妇而言,其很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情况下表现为行走困难、下肢肿胀等。对于静脉曲张、糖尿病、肥胖、妊娠高血压患者而言,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会显著提升。同一般护理相比,围产期护理干预主要从入院健康教育宣传、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护理[3],帮助患者减缓心理压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是16%,研究组是4%,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围产期护理效果要比一般护理效果好。
总而言之,将围产期护理干预应用到剖宫产的护理之中,不仅能够提升护理效果,同时也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1] 张 斌.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23(s2):136-137.
[2] 齐 培.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09-909.
[3] 李洁萍,苏庆红,易翠兰,等.剖宫产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及围产期护理干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3):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