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骨显像骶骨非病灶性放射性浓集影与第1骶椎下缘倾斜角度值间的相关性分析

2018-04-20张林启张汝森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倾斜度状位骶骨

李 伟,李 雯,张林启,张汝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095)

平面骨显像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核医学影像技术,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判断有着重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常可见骶骨区出现放射性浓集影,而最终诊断却排除了骨转移病灶。对于这种骶骨区出现放射性浓集影的现象,尚未见文献对其发生率进行统计;而关于它的形成原因,普遍认为是增生退变所致或者考虑为生理性摄取,亦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在通过对比平面骨显像与腰骶部SPECT/CT图像后,发现平面骨显像出现的骶骨区放射性浓集影可能与骶骨的生理性体位有关,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16年7月—2017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全身骨显像且在同一天行腰骶SPECT/CT的病例中,选择那些已经采集SPECT/CT矢状位图像的病例共93例。所有入选病例均为恶性肿瘤患者,其行骨显像检查的目的都是为了评价全身骨转移的情况,且所有病例均排除骶骨转移瘤、陈旧性病变或骶部外伤史。其中男50例,女43例,年龄 25~73 岁,平均(48.2±11.0)岁。

1.2 影像检查

所有骨显像及SPECT/CT检查均是在飞利浦Precedence 6 SPECT/CT扫描仪上完成。该扫描仪同机CT为6排螺旋CT,扫描时使用双探头、低能高分辨率的平行孔准直器进行采集。注射的骨显像药物为99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由广州原子高科公司提供,其标记率>95%,注射剂量为20 mCi/人。

先进行全身平面骨显像,从头到足一次性采集,获得前位、后位2幅图像。

然后行SPECT/CT断层扫描融合显像,扫描范围骶骨及邻近的下腰椎。CT扫描的层厚为3 mm,层距为5 mm,120 kV,200 mA。CT扫描后再行SPECT扫描,360°采集,每帧 30s,图像矩阵 128×128。 最后通过自带的Syntegra软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并进行矢状位重建。

1.3 影像分析与骶骨角度测量

由2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观察者 (1位为具有20年以上核医学诊断经验的主任医师,一位为具有8年放射科及4年核医学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共同对图像进行分析。除了需要分析的图像资料外,其它症状、体征、相关辅助检查等资料均不提供给分析医师。

先分析平面骨显像,判断骶骨区是否存在放射性浓集影。如果骶骨区放射性浓集程度超过相邻的椎体,即判断为存在放射性浓集。并根据判断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浓集组和非浓集组。

然后再观察SPECT/CT图像,分析骶骨的CT密度和SPECT放射性分布是否存在异常。并通过SPECT/CT的CT矢状位图像,测量骶骨相对于检查床的倾斜度。沿第1骶椎的下缘勾画一条直线(A),再沿检查床面勾画一条直线(B),通过分析软件自动测量A和B间夹角的角度值。

1.4 数据分析

对2组间的角度值进行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连续性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查,多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查,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具体计算,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93例按照全身骨显像结果分为浓集组26例,男 14 例、女 12 例,年龄 26~62 岁,平均(45.7±10.2)岁;非浓集组67例,男36例,女31例,年龄25~73岁,平均(49.1±11.2)岁。 2 组间在性别、年龄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0.000,P=0.992;t=1.309,P=0.194)。

测量所得的角度值范围 52°~86°, 平均 69.0°±8.6°。 角度值范围浓集组 74°~86°、 非浓集组 52°~75°。角度值与性别、年龄、分组的关系见表1。角度值在性别、年龄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345,P=0.731;F=1.110,P=0.357),而在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t=14.917,P=0.000)。 见图1,2。

表1 角度值与性别、年龄、分组的关系

3 讨论

在平面骨显像的影像中,常可见一些非病灶性的放射性浓集现象,既可出现在骨骼部位,如肩胛下角、下颈椎、胸骨柄、肩锁关节、髂前上棘、坐骨、鼻咽部等处,也可出现在乳腺、回盲部等骨外组织[1-3]。关于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通常考虑为骨质退变增生、生理性摄取或其它。如下颈椎、胸骨柄、肩锁关节、髂前上棘等的放射性浓集,一般考虑为骨质退行性变所致;而鼻咽部、乳腺、回盲部等处则一般认为是生理性摄取所致;另外肩胛下角、坐骨处的放射性浓集则解释为与重力作用有关。对于上述的现象及原因,大部分专业书籍中都可见笼统地提及,但均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目前国内外大量的核医学研究报道中,也鲜有相关文献对于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而关于骶骨区放射性浓集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均尚未见明确的分析报道。

图1 图1a,1b: 全身平面骨显像。前位图(图1a),后位图(图1b)。图1b示骶骨放射性浓集,而图1a未显示。图1c,1d:SPECT/CT 矢状位重建图,CT 图(图1c),融合图(图1d)。图1c示骶骨未见异常密度,图1d示骶骨未见异常放射性分布。图1d中,红线为沿第1骶椎下缘所画直线,绿线代表扫描床面。这2条线的夹角为 78.7°。Figure 1. Figure 1a,1b:whole body planar bone scan.Anterior image(Figure 1a),posterior image(Figure 1b).Figure 1b revealed sacral high radioactivity,while not shown in Figure1a.Figure 1c, 1d: SPECT/CT sagittal image,CT image(Figure 1c),fusion image(Figure 1d).In the sacrum,Figure 1c did not display abnormal density,Figure 1d did not reveal abnormal radioactivity.In Figure 1d,the red line was drawn along the lower edge of the first sacral vertebra,the green line indicated the scan bed.The angle of the two lines was 78.7°.

图2 图2a,2b: 全身平面骨显像,前位像(图2a),后位像(图2b)。图2a,2b 均未示骶骨放射性浓集。图2c,2d:SPECT/CT矢状位重建图,CT图(图2c),融合图(图2d)。 图2c示骶骨未见异常密度,图2d示骶骨未见异常放射性分布。图2d中,红线为沿第1骶椎下缘所画直线,绿线代表检查床面。这2条线的夹角为65.2°。Figure 2. Figure 2a,2b:whole body planar bone scan,anterior image(Figure 2a),posterior image(Figure 2b).Figure 2a,2balldidnot revealabnormalradioactivity in sacrum.Figure 2c,2d:SPECT/CT sagittal image,CT image(Figure 2c),fusionimage(Figure 2d).In the sacrum,Figure 2c did not show abnormal density,Figure 2d did not reveal abnormal radioactivity.In Figure 2d,the red line was drawn along the lower edge of the first sacral vertebra,the green line indicated the scan bed.The angle of the two lines was 65.2°.

SPECT/CT作为一种先进的图像融合显像技术,能对放射性浓集灶进行精确定位,并结合CT影像变化的特点对病灶做出进一步的定性分析。SPECT/CT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骨病灶(骨转移瘤[4]、颅底骨侵犯[5]、骨纤维异常增殖[6]、骨折[7]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前国内在SPECT/CT应用于骶骨病灶方面的文献报道很少,但是国外已经有一些文献报道。如:Al-faham等[8]通过SPECT/CT分析骶骨不全性骨折;Lehman等[9]研究SPECT/CT对于患者疼痛管理的影响。SPECT/CT在提高对各种骨病灶诊断价值的同时,也为分析上述非病灶性的放射性浓集现象的原因探索提供了一定的途径。李伟等[10]通过对比SPECT/CT和全身平面骨扫描,探讨了导致平面骨显像颈椎下部放射性摄取增高的原因。所以本研究亦采取相似的办法,通过对比SPECT/CT和平面骨显像,分析导致平面骨显像骶骨放射性浓集的原因。

本研究在实践中通过对比平面骨显像和SPECT/CT,发现虽然有些病例在平面骨显像显示出骶骨放射性浓集影,但是在SPECT/CT上却未在骶骨发现相应的放射性浓集。也就是说骶骨并无骨代谢增强,因此骨质退变增生或生理性摄取并不是造成平面骨显像中骶骨非病灶放射性浓集的原因。同时通过对骶骨曲度、角度的对比观察,发现骶骨的倾斜度可能与这种现象间存在相关性。而骶骨的曲度和倾斜度和人体的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11]发现骶骨倾斜与L5/S1椎间盘退变有密切关系,亦有研究[12]认为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和骶骨明显后凸有关。

本研究通过对93例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平面骨显像出现骶骨放射性浓集现象的发生率约为27.96%,浓集组的第1骶椎下缘的倾斜角度相对于非浓集组增加了约 16.1°(24.96%),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当第1骶椎下缘的倾斜度过大时,则会在平面骨显像中出现骶骨放射性浓集现象。这可解释为:由于平面骨显像图像中的放射性浓集的分布是反映机体同一横轴层面上前后所有组织叠加在一起的放射性计数的统计情况,因此当第1骶椎倾斜度越大,则在平面骨显像中叠加的骨成分越多,所采集的放射性计数就越多,最终在图像上就越可能出现放射性浓集影。

综上所述,第1骶椎下缘的倾斜度过大才是造成平面骨显像出现骶骨非病灶性放射性浓集现象的真正原因,而不因考虑为骨质退变或生理性摄取。

猜你喜欢

倾斜度状位骶骨
成人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牙齿颊舌向倾斜度的口腔颌面锥形束CT研究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上颌不同区域牙槽骨颊舌向倾斜度的CBCT测量分析*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的99mTc-MDP SPECT/CT影像特征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骶骨衰竭骨折的18F-FDG PET/CT显像分析
全站仪+反射片在高架桥墩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地表面倾斜度与踝关节护具对垂直着地运动中地面反作用力、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