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评价

2018-04-20赵清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糖耐量参芪降糖

赵清

葡萄糖耐量异常(IGT)指存在糖代谢异常并有可能向糖尿病(DM)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仅予相关知识宣教而不予任何干预措施的IGT每年自然转归至DM的发病率为11.6%[1],因此针对2型DM的前期阶段—IGT的干预治疗是目前减少DM发生的主要措施。临床研究显示,除了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等非药物治疗外,诸多降糖药物被用于糖耐量异常的临床治疗中,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参芪降糖颗粒等[1-3],均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旨在比较参芪降糖颗粒与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疗效优劣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糖耐量异常患者9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0 年的诊断标准:采用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患者空腹血糖(FBG)6.1~7.0mmol/L,服糖 2h 后血糖 7.8~11.1mmol/L。所有患者均为首次确诊为糖耐量异常,此前未进行相关降血糖药物的治疗。有以下情况者不纳入本次研究范围: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因药物、内分泌等引起糖耐量异常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肾、血液等重要脏器疾病以及精神障碍的患者依从性较差者,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处于哺乳期,对本观察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FB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年龄(岁) 性别[n(%)] FBG(mmol/L)FINS(mmol/L)男女2hPG(mmol/L)观察组(n=45) 51.56±4.86 13(53.00) 32(46.67) 6.33±1.41 8.68±1.32 8.42±1.47对照组(n=45) 51.32±4.37 15(55.00) 30(45.00) 6.29±1.32 8.79±1.54 8.59±1.63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嘱饮食控制、并针对合并基础病给予降压、调脂等相关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北京圣永制药有限公司),随餐服,0.5g/次,3次/d。观察组口服参芪降糖颗粒(鲁南制药),3g/次,3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FINS、餐后2h 胰岛素(2hinS)、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恢复正常糖耐量(NGT):治疗后患者FBG、2hPG及FINS均恢复正常;维持糖耐量异常状态:治疗后患者FBG、2hPG及FINS均仍处于糖耐量异常状态;进展为糖尿病:治疗后患者FBG、2hPG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必要时停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的比较(±s)

注:各组与治疗前自身比较,*P<0.05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FBG(mmol/L) 6.33±1.41 5.77±0.98* 6.29±1.32 5.84±1.02*2hPG(mmol/L) 8.68±1.32 7.43±1.36* 8.79±1.54 7.40±1.39*HbA1c(%) 6.03±1.39 5.61±1.16* 6.11±1.46 5.56±1.11*FINS(mmol/L) 8.42±1.47 6.90±1.40* 8.59±1.63 6.79±1.33*2hins(mmol/L) 51.75±8.29 45.92±8.09* 52.31±8.34 46.42±8.13*TG(mmol/L) 1.93±0.13 1.72±0.07* 1.97±0.16 1.77±0.09*TC(mmol/L) 5.71±0.97 5.19±0.59* 5.74±0.98 5.16±0.55*BMI(kg/m2) 26.18±2.88 23.48±2.97* 26.12±2.83 23.39±2.92*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IGT是一种临界于正常葡萄糖代谢与DM之间的病理生理状态。对IGT者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阻止其向DM进展或向NGT逆转。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2型DM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都经历了IGT阶段。相关研究显示,IGT阶段即已有了B细胞功能的退化表现。国内研究发现在IGT知识宣教基础上给予饮食、运动等干预能使DM发生率下降30%~50%,但较单纯给予知识宣教的人群下降并不明显,而给予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进一步干预可使IGT者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至2%和4.1%。因此针对IGT者的干预药物不可缺少。2014年ADA糖尿病指南中的诊疗标准对糖耐量异常的处理有如下推荐:对于IGT、空腹血糖受损(IFG)或HbA1c 在 5.7%~6.4%者,尤其BMI>35kg/m2、年龄<60 岁者和既往妊娠期DM(GDM)的妇女,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以预防2hPG的增高[4]。

IGT从其发生机理而论当属于中医学的“脾瘅”范畴,病机涉及脾虚、阴虚、痰湿雍聚等。糖耐量异常与脾运输功能失常而引起的水谷津液输布失衡状态相关,故在治疗上以“健脾益气养阴”为立法。参芪降糖颗粒由人参(茎叶)皂甙、黄芪、生地黄、麦冬、枸杞子、五味子、山药、茯苓、泽泻、天花粉、覆盆子组成。方中人参昧甘,微苦,微温,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为扶阳益阴之良品;黄芪为补气升阳之要药,有强壮作用,茯苓健脾安神,山药补脾健胃,益肺滋肾,共奏益气健脾之功;生地黄、麦冬、天花粉合用以养肺胃肾之阴,生津止渴,消除燥热,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皂苷有刺激葡萄糖氧化,促进糖原分解或抑制乳酸合成肝糖原的作用[5];麦冬多糖能降低血糖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6]。

本资料结果显示,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与二甲双胍相似,但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二甲双胍,安全性好,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的患者是一个临床可选择的替代用药。

[1] 杨文英,林丽香,齐今吾,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肌对IGT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多中心3年前瞻性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3):131-134.

[2] 徐寒松,雷闽湘,孔德明,等.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异常患者的干预作用.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2640-2641.

[3] 闰冬雪,杨振华,李艳颖,等.参芪降糖颗粒干预糖耐量减低临床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786-787.

[4] 梁峰,胡大一,沈珠军.2014美国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诊疗标准.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6):1182-1190.

[5] 关子安,孙茂欣.现代糖尿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4-238.

[6] 黄琦,许家鸾.麦冬多糖对Ⅱ型糖尿病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2):55.

猜你喜欢

糖耐量参芪降糖
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肺癌合并阻塞性肺部感染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冯琴:降糖减肥新秀一一司美格鲁肽
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产科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参芪地黄汤联合沙格列汀治疗降糖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不同糖耐量冠心病病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紫红獐牙菜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诊药房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糖尿康颗粒对糖尿病模型大小鼠血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