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社会教育质量一体化研究

2018-04-19谢复玉朱桂萍

活力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新型城镇化

谢复玉 朱桂萍

【摘要】教育如何适应并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教育如何打破二元结构实现—体化发展?近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各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来自教育部及部分省市的教育官员、专家,对此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教育发展既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育实现城乡—体化发展,需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城乡教育体系。那么,教育质量—体化的研究就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教育质量;—体化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教育必须在公平、均衡的基本前提下,寻求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培养适应性、创新性、创业型人才。这需要考试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一、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考察

在教育质量方面,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测评结果来看,每个区县教育质量在语文阅读能力、科学素养、数学运算能力等层级上的分值差距比较大。概言之,在学业质量城乡一体化方面,从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测评方面来看,各区县水平跨度较大,在语文阅读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表现比较明显。若对教育机会、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学业质量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納总结,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一体化反映出如下特点:

一是在小学阶段,各区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测度指标数值分布情况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圈层差距较小、圈层间呈水平发展的测度指标有入学率;第二,圈层差距较小、圈层间呈梯级递增的测度指标有市级骨干教师比重、接受市级培训教师比重、生均校舍面积;第三,圈层差距较大、圈层间呈梯级递减的测度指标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计算机台数、每班多媒体系统套数、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师比、高一级教师学历比重。

二是在初中阶段,各区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测度指标数值分布情况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圈层差距较小、圈层间呈水平发展的测度指标有入学率、小学科专任教师比重;第二,圈层差距较大、一二三圈层呈梯级递增的测度指标有生均校舍面积、学生人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市级骨干教师比重、接受市级培训教师比重;第三,圈层差距较大、一二三圈层间呈梯级递减的测度指标有校园网建成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师比、高一级学历教师比重、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测评分值、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第四,圈层差距不大,圈层内差距较大的测度指标有每班多媒体系统套数。此外,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符合条件比例在三圈层间呈梯级递减分布。

二、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纵观新中国城乡教育发展的历程,城乡教育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二元教育”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两个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改革前“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集体办”;改革后“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下,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的“贫穷”与“落后”成为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城乡教育理念与政策发展

城乡教育在城乡关系演变的背景下也在自上而下地改变着,集中体现为国家教育政策由城市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走向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国家从政策层面肯定了农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都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教育的腾飞。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从原来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主权实体逐步结合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协调共生、融合发展的单一实体,在教育方面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本质所在。

(二)教育和教育制度滞后于城镇化发展

教育和教育制度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是专家们的共识。这种滞后加剧的择校热、升学问题、校点拆并后遗症、教师流动问题等,都被专家们认为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瓶颈。最近,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跑了很多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学校,他发现即使在城市,56人以上的大班额和7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都非常普遍。有的城市常住人口孩子上学需要5个证件,外来人员就学更难;有的地方财政支持的中职学校,如果超出标准招生还要罚款。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财力对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跟不上城镇化速度。陶西平说:“这导致城乡子弟入学机会不平等,入学受教育质量不均衡,有的城市居民对外来子女人学排斥,这不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韩国规划未来几年高中将现在的每个班20人,缩编为15人;初中从每个班20人,缩至每个班13人,我们要达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城乡教学经费投入与教学水平差异

农村规模偏小的学校数量较多,按学生人数拨付的生均教育经费使得全校经费总量不足,加之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导致学校经费和设施设备存在城乡差异。“农远(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使用率不高。

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待遇差,缺乏竞争压力,教师职业倦怠较严重,教学质量低。农村学校的教学多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投入,应试现象较为突出,学校管理理念落后。对于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除教育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原因。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存在脱离农村实际的城市化取向,农村的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农村学生的培养往往以应试为主,试图通过考试实现阶层的跨越。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新型城镇化
战略管理视角下中医药高校教育质量分析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