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在哥特式电影中的认知生态

2018-04-19陆栩

活力 2018年2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

陆栩

【摘要】哥特式电影是一种电影文化风格,其风格展现了孤独、黑暗,却饱含对美好的向往。哥特式电影中的两种概念隐喻“黑暗是邪恶”与“明亮是美好”,分别因电影中黑暗的电影场景、黑暗风格的人物外形;明亮的场景色调、色彩明亮的服饰,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语言中的认知语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它们的条件。

【关键词】哥特式电影;概念隐喻;认知生态

“哥特”一词最早来源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巫术、古堡、黑夜、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的艺术主题,描绘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安德鲁·桑德斯(2000)在《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对“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做了简明概括:“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恐怖与折磨、深渊和峭壁、恋尸癖、巫术以及心神不定。”与恐怖电影不同的是,哥特式电影在情节上虽然浓墨重彩地渲染恐怖,但主题却饱含着对美好及唯美主义的向往。

本文从由莱柯夫(GeorgeLakoff)与约翰逊(MarkJohnson)在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分析哥特式电影中的两个基本隐喻:“黑暗是邪恶”以及“明亮是美好”。

一、“黑暗是邪恶”

由于哥特本身就是带有恐怖色彩的艺术风格,因此所有哥特电影都充满了“黑暗”特点,每一部哥特电影都为我们展现出“黑暗的传奇”。哥特电影的场景通常都是在夜色笼罩中展开的,而电影中最常见的色调,就是以黑色为主的暗色调。除了表达黑暗的电影场景,哥特式电影中人物外形,比如妆效和服装也通常与黑暗有关,其中烟熏妆和深色服装的搭配就是典型之一。

(一)黑暗的电影场景

12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哥特”一词主要用于建筑教堂和城堡,因此形成了哥特式建筑,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为其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阴森的石壁、窗户、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而在哥特式电影中,建筑风格并不皆是哥特式建筑,但是不变的是黑暗的整体风格。

比如在电影《吸血鬼猎人林肯》中,作为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发现吸血鬼正想要彻底地占领整个美国,于是他决定以消灭他们为己任。这位在全国上下最受爱戴的总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吸血鬼猎人。此外,电影中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一种类似哥特风的阴森感。

除了黑暗阴森的建筑风格这样的电影场景,哥特式电影的场景也常设置在黑暗的森林、木屋、地下室、墓地等场地。而正是在这些场景中,主人公与代表邪恶的势力相遇并追逐厮打。《圣诞夜惊魂》中,主人公杰克手下的妖怪却只会生产各式各样吓人的玩具,他们一心以为这是伟大杰克想出的又一个“整人计划”,于是圣诞节还是变成了万圣节,把孩子们从梦中吓醒,此处的概念隐喻“黑暗是邪恶”,由于当时的环境能得到观众的充分认知。

(二)黑暗风格的人物外形

哥特式电影中为观众所认知的“黑暗是邪恶”这一概念隐喻不仅来源于电影场景,其中的人物妆效也与这一概念隐喻密切相关。在哥特式电影中,烟熏妆和深色唇妆是十分多见的,而人物惨败的面部妆效更衬托出烟熏妆和深色嘴唇的阴森。

比如在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的外形设计极大程度的放大了整个人物的个性。初次见面时,爱德华拥有一张苍白的脸孔、杂乱的发型、带有黑色烟熏妆的深陷眼窝,还有一身黑色的服饰,再搭配上那锋利的剪刀手。整个人物游离、孤独的个性一下就展现出来。在影片开始时,爱德华正是以这样黑暗风格的外形给人以一种邪恶的错觉。

二、“明亮是美好”

哥特式电影中的黑暗显而易见,但电影中明亮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在心理方面,明亮的色彩是电影中的下意识元素。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的气氛。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积极地解释构图形线条,却消极地接受了颜色,容许它们象征心境(路易斯·贾内梯,2007)。”

“明亮是美好”这一概念隐喻也通过电影中的各种环境因素被观众所认知。

(一)明亮的场景色调

哥特式电影的电影场景中,虽然不乏黑暗阴森的风格,但是明亮的室内场景也大量存在,为的便是体现人物或剧情的温情而美好的一面。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概念隐喻“明亮是美好”,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巧克力工厂是主人公的世外桃源,他可以躲在里面逃避现实世界的一切问题。所以,工厂内如童话一般明亮无比。这一明亮的室内场景营造出了一种美好的气氛,也正是这种自在的气氛使得“明亮是美好”这一概念隐喻活跃于荧幕中。

(二)色彩明亮的服饰

除了场景色调的明亮营造出美好的环境感受,哥特式电影中,色彩明亮的服饰也同样能烘托出特殊的环境特点,从而使概念隐喻“明亮是美好”为观众所认知。

《甲壳虫汁》中鬼夫妇前往阴间报到,导演用高饱和度的明亮色彩来展现阴间的鬼怪,并营造了一种朦胧感,给人温馨的感觉,体现出一种美好的感觉。《僵尸新娘》中的二元世界展现的尤为明显。阳间世界以灰色为主色调,而阴间世界则完全不同,色彩丰富、光線明亮、五颜六色占满了画面。由此可见,在哥特式电影中,明亮的场景色调与人物色彩明亮的服饰结合在一起,与哥特式电影中惯用的黑暗场景与人物外形营造出的环境形成对比,使电影中的概念隐喻“明亮是美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黑暗是邪恶”与“明亮是美好”的认知生态

认知生态学的基本隐喻是认知生态系统。认知现象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因为它们是认知过程得以展开和运行的平台。认知生态学为我们理解和研究认知提供了洞见,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而且还进一步详细阐释了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同时它还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未来需要解决的有趣问题。

从语境论观点看,认知生态学就是在生态系统语境中对认知现象进行研究。在这种意义上,认知生态学也就是认知语境论。认知语境论强调语境是事件或行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于哥特式电影中的两个概念隐喻:“黑暗是邪恶”和“明亮是美好”,电影中提供的各种认知环境,或者说认知语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它们的条件。

结语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同样存在于动态的概念,比如电影。哥特式电影是一种电影文化风格,源于哥特文学与哥特音乐,其风格展现了孤独、黑暗,却饱含对美好的向往。哥特式电影中的两种概念隐喻“黑暗是邪恶”与“明亮是美好”,分别因电影中黑暗的电影场景、黑暗风格的人物外形、明亮的场景色调、色彩明亮的服饰,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语言中的认知语境,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它们的条件。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