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
2016-04-14张静
张静
摘 要: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红楼梦》 概念隐喻 红色 翻译
引言
《红楼梦》一直被誉为一座艺术丰碑,这和作者擅用“隐语瘦词”不无关系。《红楼梦》中大量的隐喻为修辞学、语言学、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资源,也构成了“红楼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书名即可辨识出“红”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颜色,同时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中大多数的“红”通过与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相关联获得了多种隐喻意义。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颜色“红”持有不同的认知观,“红”在不同文化里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意义,这就不可避免地对《红楼梦》里“红”隐喻的英译构成挑战。
一、概念隐喻及其翻译
莱可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名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时代,实现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思维之中,“生动地描写着社会生活、语言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等各领域的景象”(刘法公,2008:16)。隐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呈现出的异质性使得隐喻翻译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邵斌,张建理,2009:64)。隐喻翻译涉及本体和喻体重构、寓意的再现,要尽可能地保留喻体特征和隐喻内涵,就需要将译者视域、源隐喻作者视域、源隐喻文本视域、目的语文本视域和目的语读者视域不断融合,完成对源隐喻的准确理解和目标隐喻的正确表达过程。
近年来,隐喻翻译研究虽然依旧远远落后于隐喻研究,却取得了很大进展。概念隐喻理论不仅为隐喻而且为隐喻翻译提供了认知基础。基于人类感知及人们所居住的客观世界的众多相似之处,一些概念隐喻会在不同文化、语言中存在一致性。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迥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宗教和历史背景等,不同文化对相同事物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在概念隐喻理论及隐喻翻译研究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四个主要的隐喻翻译策略:隐喻—相同隐喻、隐喻—不同隐喻、隐喻—非隐喻及隐喻—零隐喻。
二、《红楼梦》中的红色隐喻
“红”色隐喻是饱含汉语文化特色又有深刻文学寓意的色彩隐喻,构成了《红楼梦》的灵魂。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在汉语文化中大多是褒义。在《汉语大词典》中,红楼是指富贵人家女子所住的楼房,也泛指华美的楼房。经研究,汉语逐渐产生了红色是美丽,红色是爱情、喜悦、愤怒等情感,红色是地位,红色是富贵,红色是幸福幸运,红色是青春等概念隐喻。
1.红色是社会。
例如红尘,旧时喻指繁华的社会,佛家语言中泛指人世间,例如“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壑尘中荣华富贵”,这个隐喻中包含另一个常规隐喻“红色是身份、地位”,元妃省亲时,太监穿红袍官员身穿红袍,等等。
2.“红”色是情欲。
贾宝玉的居所名为“怡红院”,书房称“悼红轩”,院中的海棠花被称作“女儿红”,他所挚爱的黛玉是来自“情海情天”的“绛珠仙子”,“绛”亦为“红”,而他二人的前身曾在“赤霞宫”,“赤”亦为“红”,警幻仙姑为警醒宝玉的冥顽之心让众仙子演奏的是“红楼梦曲”。
3.“红”色是美丽。
黛玉、宝钗、湘云等常穿红妆,红即为美的化身。在字典里,红颜可指美丽的容颜。小说中“再几年,袖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红颜”也可借指美貌的女子,例如“试看春蚕花渐落,便是丝鲤老死时。一朝春尽丝鱼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红”色是羞怯、愤怒等情感。
例如红了脸,红过脸,飞红了脸,小说中秦可卿对王熙凤说“婶娘的侄儿虽说年青,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
5.“红”色是闺阁女儿。
“红楼”梦即闺阁传,类似有红妆,红楼,红闺,前八十回题目中“红”出现了12次,暗隐金陵“十二钗”。
三、《红楼梦》中的红色隐喻及翻译
英语对红色“red”的理解建立在血液“blood”的基础之上,有危险、恐惧等含义。如Jane Eyre里的red house,而red alert意为红色警报。“红”色在英语中还象征着恼怒、放荡、淫秽、低级等含义,例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即是放荡虚掷的青春,red-headed则为狂怒的,red cap是搬运工的意思,red skin是对北美印第安人的贬称。由此可见,英语中的红色隐喻是:red is danger;red is death;red is inferiority;red is sex;red is revolution。
“红”色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寓意如此迥异,从根本上制约了《红楼梦》“红”色隐喻的英译策略与效果。霍译本的归化策略在许多方面是为人所称道的,然而,他考虑到英语文化中“红”色的贬义联想及英语读者的接受性,对“红”色的归化处理倍遭非议。在译文第一册的序言中,Hawks谈到了他的无奈:“红学家在我的译文中无法看到小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红,小说题名之一是‘红楼梦,将‘红色作为一种象征——有时是春天,有时是青春,有时是富贵吉祥,反复出现,贯穿全篇,不幸的是英语中“红”除了年轻人绯红的面颊和嘴唇外,别无其他衰义。汉语的‘红色倾向于英语的金色和绿色。本人也意识到有所丧失,但却无能为力。”
Hawks并没有对五个红色隐喻都采取归化策略,意译时显露了归化倾向,直译时反映了异化倾向。
1.“红尘”。它反映了汉语独特的佛教文化。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如:
城曰阁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Hawks译文:around the Chang-men Gate is reckoned one of the two or three wealthiest and most fashionable quarters in the world of men.
2.红色是情欲。
例句: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Hawks译文:Who 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On silken bridal-bed shall lie today.
译文不仅舍弃了原作的隐喻意象“红灯”,而且丢弃了“鸳鸯”这一意象,造成了“红”色是情欲隐喻信息的严重流失。
结语
《红楼梦》以汉语文化为背景,赋予“红”色富贵与吉祥、青春与美丽、男女情爱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情感等,构成了具有典型汉语文化内涵的“红”色隐喻。“红”色隐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各隐喻构成一个系统。要将这样一部巨著翻译到其他语言文化中,适当处理“红”色这一核心隐喻是其成败关键之所在。孤立地处理某个语言表达或者片面地追求读者接受性,都会造成隐喻含义的误解、曲解,最终导致差额翻译。
参考文献:
[1]钱冠连.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现代外语,1997(1).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孙爱玲.红楼梦对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005(9).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该文章为安徽财经大学2015校级科研项目“红楼梦概念隐喻英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ACKY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