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室管膜瘤MRI影像表现
2018-04-19李红敏钱伟军
李红敏 钱伟军
开封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开封 475000
室管膜瘤是一类起源于脊髓中央管或脑室周围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脊髓内的室管膜瘤可发生脊髓任何节段,多见于腰骶部、脊髓圆锥、终丝等部位,约占60%脊髓肿瘤的病变,可手术完整切除。本文以分析其MRI特征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提高对此髓内室管膜瘤MRI诊断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搜集开封市中心医院2015-01—2016-02病例,经病理、手术证实10例髓内室管膜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0~50岁,平均36.2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增强,8例以“颈部不适、麻木、感觉异常,1例偶尔发现,1例因外伤检查偶发
1.2仪器方法采用GE超导1.5T磁共振扫描常规TSE序列,常规T1WI、T2WI、FST2WI矢状位及T2WI横轴位。10例均行Gd-PTPA 剂量0.1 mL/kg、0.1 mL/s静脉注射后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T1WI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
2 结果
2.1肿瘤部位10例髓内室管膜瘤中,颈髓8例,胸髓1例,终丝马尾1例,肿瘤全是长纵轴方向中心性生长呈腊肠状,累及2~7椎体,平均3~4个椎体。
2.2 MRI影像表现10例均境界清晰均有囊变,未见明显钙化;8例脊髓水肿,2例T1WI呈不均长T1低信号,6例T2WI呈不均稍高长T2信号,4例T2WI呈低信号,其中9例继发脊髓空洞,GD-DTPA增强不均明显强化,3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缘显示更加清晰,肿瘤实质部分及肿瘤壁呈明显强化,椎管扩大,椎体后缘可见节段性弧形压迹。
2.3手术及病理结果8例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包膜完整,能清除仅1例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未能全切,10例肿瘤内88%有囊腔,其内清亮黄色液体,1例瘤内有陈旧性出血灶,最后病理结果;室管膜瘤细胞型8例。
3 讨论
3.1髓内室管膜瘤MRI影像表现髓内室管膜瘤可发生脊髓各个节段,常见位于脊髓中央管和脊髓圆锥,终丝、马尾,大部分为良性,呈长轴纵行中心性生长腊肠状、速度缓慢,常累及多个节段,肿瘤长度约3~4个椎体,多考虑室管膜瘤的诊断可能性大;这主要因为室管膜瘤有随脑脊液种植转移的特点,此外,转移的室管膜瘤可见多个结节样强化,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组病例少的缘故未见转移的室管膜瘤。肿瘤紧邻脊髓及马尾受压迫,易出现坏死、囊变;MRI平扫示髓内室管膜瘤T1WI呈不均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高信号,本组病例也反映了此特点。部分肿瘤内的出血在T1WI呈高信号,肿瘤内新鲜灶内出血T2WI也呈高信号,陈旧性出血表现在T2WI为肿瘤两端的低信号(即“戴帽征”),据报道[1],20%~30%脊髓室管膜瘤有此表现,多以颈型最为多见。可能是因为肿瘤两端牵引张力较大,颈髓的活动度最多,牵拉所致肿瘤供血动静脉多次少量出血造成;然而一但出现,即考虑髓内室管膜瘤的诊断。其另外一个主要征象是肿瘤近端及远端脊髓反应性囊变,在本组病例中均有囊变,考虑为邻近脊髓受肿瘤影响的反映性改变,其囊壁内仍存在着正常的胶质细胞,因此增强无强化;而肿瘤内囊变,因囊壁有肿瘤细胞因此增强囊壁有强化;分辩二者囊变的不同对于选择手术范围有非常重要提示。由于前者不含有肿瘤成分,手术时无需切除,反应性脊髓囊变会消失,而囊壁强化明显是肿瘤的囊壁手术必须切除。本组病例86%肿瘤继发形成脊髓空洞;这是由于脑脊液的循环通路被肿瘤组织阻塞了,引起中央导水管淤积扩大,压力增大至崩溃到脊髓组织内引起脊髓空洞发生,其内充溢着正常的脑脊液[2]。本组病例囊变可发生脊髓各个节段都有;增强瘤体实性部分及囊腔的壁包膜均显著强化;多数呈等长T1低信号,长T2呈高信号,囊变部分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增强没有强化,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瘤体壁有显著强化,境界清晰,这是由于髓内室管膜瘤是富血供的肿瘤,约86%的髓内室管膜瘤增强均有不均的强化,约90%肿瘤增强后肿瘤境界更加清楚显示,有利于确定手术范围。肿瘤与脊髓分界不清罕见可能与本组病例少有关,典型病例为图1。
图1 颈髓室管膜瘤:平扫示颈髓增粗,肿瘤呈纵行性生长 A:T1WI呈等信号;B:T2WI呈稍高信号;C:压脂像呈高信号,在肿瘤的上下端脊髓可见长T1长T2囊变;D: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囊变不强化
3.2脊髓内室管膜瘤组织来源髓内室管膜瘤来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瘤上皮,为中青年人较为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髓内胶质肿瘤65%,最常见为颈段,据报道约占40%,只累及颈髓,25%累及胸段,约28%为胸髓,只有7%累及腰椎、终丝马尾,按病理学类型的不同分为5种类型:细胞型,乳头型,上皮型,透明细胞型及混合型。位于髓内室管膜瘤多为典型的细胞型及上皮型,终丝马尾处的室管膜瘤多为粘液乳头型。其另一个特点就是肿瘤可随脑脊液种植转移,增强扫描可见多发转移结节,本组病例未见也可能与病例少有关。
3.3鉴别诊断髓内室管膜瘤一般与以下肿瘤鉴别:(1)星形细胞瘤:患者多见于儿童,肿瘤范围比较大,境界模糊不清,偏心性生长,增强后呈斑片状不均匀不明显强化,周围有水肿,手术清除困难容易复发,预后不佳。而室管膜瘤多见于中青年人,呈纵长轴、中心性生长,肿瘤头尾端有囊变,继发脊髓空洞症,或出血而有“戴帽征”,增强后明显强化,境界清晰。(2)血管母细胞瘤,发生在脊髓内的血管母细胞瘤罕见,肿瘤大部分位于髓内,也会出现脊髓弥漫性增粗,囊变、出血或“戴帽征”,但T1WI显示肿瘤为等/高信号,在T2WI上位高信号,特别是血管流空信号[3],为其重要特征,还有一些典型的囊壁结节强化的特征,可以帮助与髓内室管膜瘤的鉴别[4]。
总之,髓内室管膜瘤是一种富血供的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率低,术前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所以本病MRI上有典型影像表现,所以充分认识和总结其影像特征有非常重要意义。
[1] 张晓丹,金佂宇,张燕,等.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24(6):475-477.
[2] 马长城,林国中,王振宇.颈髓髓内多节段室管膜瘤的早期手术[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9(5):847-850.
[3] 蔡敬,黄毅.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80-81.
[4] 王海涛.分析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原则[J].黑龙江医药,2017,30(2):424-426.
[5] 陶光举,张明光.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对照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9):1 433-1 435.
[6] 李頡,曹恒聪,刘英,等.脊髓室管膜下瘤8例诊治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6,8:8-10.
[7] 崔晓,李连翔,呼虹宇,等.脊髓内室管膜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2):188-189;192.
[8] 胡鹏,唐光才,韩福刚,等.脑室内常见肿瘤的磁共振鉴别诊断[J].四川医学,2015,35(4):486-488.
[9] 廖明朗,唐文才,黄菁慧.青少年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及MRI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8):1 162-1 166.
[10] 陶光举,张明光.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对照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9):1 433-1 435.
[11] 贾林燚,孙胜军,高培毅,等.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型室管膜瘤与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的MRI对比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0):1 468-1 473.
[12] 卢国奇,蔡娟丽,张少伟.高颈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109-110.
[13] 陈克恩,王向宇,许典双,等.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解剖学分型及手术策略[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34(5):563-567.
[14] 罗波,唐晓平,李峥,等.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微侵袭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5):474-476.
[15] 赵国,宋晓斌,沈勇,等.颈椎解剖学重建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2(5):354-357.
[16] 阎晓玲.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4):305.
[17] 崔晓,李连翔,呼虹宇,等.脊髓内室管膜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2):188-189.
[18] 张玺炜,汪洋,盛晓芳,等.室管膜瘤诊治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6):423-428.
[19] 盛亮,沈剑敏,陈建华,等.室管膜下瘤的MRI常见表现和特殊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6,22(2):112-115.
[20] 王琪,李军,曹庆勇.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8-9.
[21] 陈峰,陈佩钦,钱俊,等.颈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36(12):1 304-1 308.
[22] 杨钟会,初明.脊髓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14(11):1 203-1 206.
[23] 李卫东,庄卫国.髓内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6):949-951.
[24] 卢国奇,蔡娟丽,张少伟.高颈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109-110.
[25] 周全中,曾珍,钱堃,等.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