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身份认同的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2018-04-19王冠舒陈莹陈健芷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书育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贫困生师范生

王冠舒 陈莹 陈健芷(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 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讲话、批示中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教师职业的尊敬,强调尊师重教,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储备军,其既定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未来对其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特征及其积极成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心理特征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正向的或主动的心理品质[2],如乐观、勇气、智慧、毅力、宽容、爱的能力、感受力、工作能力、交往技巧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面对困难和挑战,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总是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去克服;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他们需要获得帮助时,有充分的自信能获得朋友、亲人、同事甚至社会的帮助[3]。师范类院校由于学费低,就业前景好,很受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欢迎,因此,贫困生便占了师范生比重的大部分。贫困生囿于很多因素的干扰会呈现负面且消极的心理效应,尤其在心理健康、歧视知觉、压力体验等方面更是如此。然而,一味放大贫困生的消极性,而忽视其积极性是否合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多重的社会群体身份,而学校类别便是这一有效的群体身份划分依据。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其今后教师的身份是否认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身份认同由社会环境形成并被不断影响,心理分析强调内部心理过程以及心灵的内部空间,当个体将自身划入某一身份类型群体中时,这一群体才得以存在并被普遍承认[4]。因此,身份认同度越高,对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产生认同感,对群体产生聚合力和归宿感,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和价值观,越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群体意识。

徐科朋等[5]研究发现,在个体内部,社会身份重要性越重要,社会认同度越高,相应的群体参照效应越大。这说明在个体的自我内部,不同的社会身份是按照重要性来排列,越重要身份越靠近个体自我概念的核心,而且这种重要性影响着集体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谢和平等[6]通过对专业认同度的研究证实了专业认同度越高,对专业内群体信息记忆越好。

由此,本文通过群体参照效应实验及访谈的方法,对师范生身份认同度验证,探讨贫困师范生对群体的整体影响,关注贫困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赋予贫困师范生积极的培养方式和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 实验

1 被试

6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42名,将30名持有贫困证明的学生设为贫困生组,剩余学生为普通生组,平均年龄20.8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赠送小礼物。

2 实验材料

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宇航出版社,1990年版)中选择了186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用做实验材料,褒义词和贬义词各半,其中120个词用于学习阶段进行判断,记为“旧项目”,在对褒贬义、字长和词频进行匹配后随机分配到4种参照条件中,每种参照条件下30个词随机呈现;另外60个词用做测验阶段的新项目。剩余6词用于练习。

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4×2混合设计,贫困生组和普通生组为组间变量;参照条件和判断方式为组内变量,参照条件分为自我参照、家庭参照、师范学生参照和社会赞许度判断;判断方式为R/K判断。因变量选取正确的R/K反应值。

4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通过E-prime1.0软件编写,被试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分为学习、延迟和测验三个阶段。

学习阶段中,不告知被试实验的真正目的。各组被试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阅读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指导语。每名被试都需要先后完成自我参照条件、家庭参照条件、师范学生参照条件和社会赞许度判断等四项任务。不同参照条件分别进行,具体安排顺序在被试间进行了拉丁方平衡处理,每种参照条件下30个词随机呈现。所有刺激均呈现在黑色屏幕上,呈现流程为:每个参照条件下都有一个指导语,被试明白参照的条件后按空格进入,屏幕上会随机出现红色的人格形容词,呈现1000ms后消失,接着呈现问题与3级选项,呈现时间为4000ms,4000ms内被试若做出反应,屏幕将呈现下一个词,若被试没有做出反应,4000ms后系统也将自动进入下一个词的呈现。自我参照条件、家庭参照条件和师范学生参照条件下都是判断该形容词是否适合描述所参照的人物的判断:按1键,适合;按2键,不能确定;按3键,不适合。社会赞许度判断是判断该形容词是什么词性:按1键,褒义词;按2键,中性词;按3键,贬义词。由于该实验是记忆实验,被试在学习阶段对形容词所做的判断均不记录。

在延迟阶段中,进行10分钟的加、减、乘法口算,以保证被试在间隔期间不对项目进行复述。

在测验阶段中,主试首先详细讲解R/K指标的含义,在确定被试理解后进行测验。再认单词包含120个形容词,其中60个词是在学习阶段出现过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每组参照条件中抽取15个,另外60个是新词,这120个词随机呈现。要求被试先判断该项目在学习阶段中是否出现过,如果判断为出现过则需要进一步进行R/K判断。测验时,词的呈现没有时间限制,但被试必须对每个词都进行反应,作答之后系统进入下一个词的呈现。

为了排除那些没有正确理解R/K意义的被试,测验阶段结束后要求被试完成两道关于R/K的测验题,如果被试两道测验题全部回答正确,则留用该被试得数据,否则记为无效[7]。

三 结果与分析

淘汰未能正确完成R/K测验题目及错误率太高的被试,共得有效数据48个,其中贫困生组和普通生组各24个。两组被试在四种参照条件下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表1 不同组别的正确R/K值

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参照对象的主效应显著F(3,138)=75.98,p<0.001;R/K 判断的主效应显著 F(1,46)=6.29,p<0.05,各组的R判断都显著的高于K判断,表明自我参照效应只体现在R判断上,而在K判断上没反映。

进一步对不同组别下的参照对象及正确的R/K值比较,方差分析表明:在R指标上,参照对象的主效应显著F(3,138)=13.12,p<0.05;学生分组的主效应不显著 F(1,46)=0.029,p>0.05;参照对象与学生分组的交互作用显著,F(3,138)=8.81,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参照对象在普通生组下显著 F(3,138)=21.63,p<0.001,在贫困生组下不显著 F(3,138)=0.29,p>0.05。

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R判断正确率上,普通生组自我参照条件(M=0.60,SD=0.17)显著高于家庭参照条件(M=0.38,SD=0.19)和师范学生参照(M=0.36,SD=0.16);贫困生组,自我参照条件(M=0.48,SD=0.19)、家庭参照条件(M=0.45,SD=0.17)和社会赞许(M=0.46,SD=0.22)几乎无显著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R指标上,贫困生组自我参照效应不明显,并且贫困生组的师范学生参照高于普通生组(M=0.47,SD=0.22;M=0.36,SD=0.16),说明在贫困生心中。不仅在自我概念中包含着家庭成员,而且对自己的师范生身份是有认同感的。

实验验证了普通师范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明显,即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存在记忆优势;贫困师范生呈现了群体参照效应,对自我、家庭和师范学生这一身份均有记忆优势,说明在贫困师范生的自我中,不仅包含了对家庭的责任,也有对师范学生这一身份的认同。

四 讨论

通过群体参照效应实验所得数据的分析,可知贫困师范生存在身份认同效应,对其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有积极的影响。Brewer和Gardner[8]认为个体的自我建构包括了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从这个理论讲,自我不是单一的结构,它既具有独特性,也具有群体性。因此,人们往往也会特别关注自己的社会群体身份及内群体有关的信息。实验发现,身份认同影响了群体参照效应,即个体只有在认同自己属于某群体并内化后,个体才会对与该群体相关的信息进行更为精细化、组织化的加工,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记忆优势。

以往研究大多倾向于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品质,如焦虑、自卑、脆弱、自我封闭等,事实上,通过实验后的访谈发现,产生身份认同的贫困生对自我有明确的定位,自立自强,乐观向上,体贴父母;对群体有一种归属感,更在乎群体的凝聚力。相较于普通生他们有许多很少被关注的积极心理品质。

1 自我监控性

贫困生长期处于生活压力之下,家庭困境无法供其足够的生活费和学费,使得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而能获得求学的机会已经来之不易,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握机会,排除外界的一切诱惑,不盲目攀比,更具自我监控性,对于自我的要求也往往更加严格。对比了两组被试从入学以来的考试成绩发现,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另一方面,贫困师范生更倾向于关注他人需要和他人评价,他们必须依靠其他人来帮助自己达成生活目标。因此,他们需要时刻监控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保证他人为自己形成良好的印象,从而获得他人的帮助[9]。这也是自我监控性高的一种表现。

2 责任意识

责任感是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是师范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决定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教师、获得职业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9]。贫困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将来还会从事直接育人的教师工作这一特殊职业,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尤其强烈。各高校通过感恩、诚信、心理健康等教育,设立勤工助学,大学生公益创业孵化园等岗位,帮助和引导贫困生解决心理、思想和实际困难。贫困生也会自己在外找兼职、做家教,通过自身劳动减轻家庭负担,虽然辛苦,却对贫困生责任意识养成有很好的帮助。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贫困师范生都不害怕面对困难,不轻易推卸责任,有勇于迎接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决心。并且自身家庭责任感很强,懂得体贴父母,照顾弟妹,尽自己最大努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3 心理调适能力

社会的竞争与发展很难通过个人力量来改变社会环境,因此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以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贫困师范生在认清自己在真实社会中的真实社会关系中的自我,认识到自我对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后,跨越自卑心理、社交恐惧心理等人际交往障碍,能够在与人交往中具有更出色的察言观色能力,通过准确地识别对方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情绪,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与对方的交流方式[10],促进个人改善自我融入团体。另一方面,贫困师范生在面对逆境时,也会展现出更多的心理韧性。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面对逆境时有更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环境的不确定性还可能使童年贫困的个体在挑战任务中更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11]。

4 目标明确性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下发了一些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及奖助学金管理文件,对贫困生帮助特别大,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访谈当中,绝大部分贫困生都表示,奖助学金的获得和学校勤工助学岗的设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他们的需求已经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全面发展”“如何夯实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大学作用”等问题,而且他们都表示未来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名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高素质教师。这说明贫困师范生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

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指固定的行为结果或结局,更是一种向上或者主动的心理姿态,这种姿态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12]。贫困师范生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更加值得赞许,因为他们通过克服自身困难,在挫折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状态,是社会接受、认可和提倡的,也是值得任何人学习的。未来的研究应对实验设计进一步精细化和丰富化,还可以从影响贫困师范生的感知变量、启动方式多样化、干预方法、策略等方面强化贫困师范生的优势特性,促进消极心态积极转化。

[1]郑承军.论习近平的教育发展观[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6):4-9.

[2]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欧少彬.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就业能力相关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萌萌.西方身份认同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2011,32(2):28-33.

[5]徐科朋,周爱保,夏瑞雪,王大顺,李世峰,任德云.社会身份重要性和社会认同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4(37):1438-1443.

[6]谢和平,王磊,杨施羽,李永我.大学生记忆的自我与专业参照效应:专业认同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1):151-157.

[7]陈健芷,林超.大学生偶发和外显编码中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9,32(4):869-872.

[8]Brewer,M.B.&Gardner,W.Who is this“We”?Level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elf represent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6(71):83-93.

[9]杨芷英.浅谈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149-152.

[10]管健.低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倾向——基于积极和消极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36-144.

[11]Mittal,C.&V.Griskevicius.Sense of control under uncertainty depends on people’s childhood environment:A life history theory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4(4):621-637.

[12]刘立娜,杜艳飞,钟涵.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4,12(2):114-117.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贫困生师范生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