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18-04-18梁海雄
梁海雄
(龙州县中医医院,广西 崇左 532400)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患者因腹部不适、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所引起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1]。按照罗马Ⅲ的诊断标准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2]。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人数占肠道疾病总发病人数的5.7%[3]。陈昶洲等[4]的研究表明,有60%~7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属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精神障碍、躯干疼痛综合征等[5]。临床上主要采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停药后患者的病情极易复发。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于“痛泻”、“濡泻”、“泄泻”的范畴[6]。近年来,随着中医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何用中医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已经成为中医临床研究上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对用中医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为临床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用中医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理论
康丽丽等[7]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候、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饮食不节、精神紧张和情志不畅等均是诱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占的比率最高(约占45.8%)。刘倩等[8]的研究表明,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形成过程与CO(一氧化碳)/HO-1(血红素加氧酶-1)径路参与的腹泻的病理形成过程十分类似,且二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2 用中医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使用西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止泻治疗的有效率为71.3%;而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有效率则可达到89.6%。这说明,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西药对其进行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中医临床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的常用药物主要有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四逆散和逍遥散等[9]。在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使用中药治疗前,应先对其病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再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是:1)对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健脾益气、淡渗利湿。所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为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在用药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此方中适当加减药物[10]。2)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则是疏肝健脾。所用方剂为痛泻要方(药物组成为陈皮45 g、白术90 g、白芍60 g、防风30 g)联合四逆散(药物组成为柴胡6 g、芍药6 g、枳实6 g、甘草6克)[11]。卞立群等[12]的研究表明,肝郁脾虚是患者罹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因素。中药止泻汤方剂中常用的白术、陈皮、防风、甘草、柴胡、枳壳等药材,不仅具有止泻、止痛之功效,还可调理患者的肝肾,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黄适等[13]的研究表明,痛泻要方的抗炎效果十分显著。丁倩[14]的研究表明,痛泻要方的抗炎机制主要是可促使肠道内IELs(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PMN(多形核白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肠道炎性渗出液中NO(血清一氧化氮)的水平和IL-6(白介素-6)的水平。3)对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所用方剂为附子理中汤〔药物组成为人参2钱、白术2钱、干姜2钱、附子(去皮脐)2钱、炙甘草1钱〕配合四神丸加减〔药物组成为肉豆蔻(煨制)、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大枣(去核)等〕[15]。4)对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则是调节脾胃、辛开苦降。所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物组成为半夏15 g,黄芩9 g、干姜9g、人参9 g、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等)[15]。
3 用针灸疗法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
使用针灸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通过刺激其相关的穴位,起到调节其肠胃功能的作用。在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型后,应按照以下取穴方案对其进行针灸治疗。取穴方案如下:1)为肠道湿热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取天枢穴、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和曲池穴[17]。2)为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取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期门穴、太冲穴和合谷穴[18]。3)为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取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气海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脾俞穴、大肠俞穴和命门穴[19]。韩芳等[20]的研究表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使用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不仅可有效地缓解其腹痛的症状,还能够降低其病情复发的次数,提高其远期疗效。
4 小结
用中医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地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但是,目前中医临床上在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从中医理论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较少。2)在相关的研究中,虽然临床数据较多,但研究设计方案不够完善。3)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疗效判断标准,故研究结果的有效率偏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方案,加强基础试验的次数、并尽快制定出统一的疗效判断标准。
[1] 占道伟,孙建华,罗开涛,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2):135-138.
[2] 张佶玮,孙建华,占道伟,等.神阙经穴给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429-431.
[3] 尚明霞,朱孔平.蒙脱石散联合抗炎药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8):2474-2475.
[4] 陈昶洲,林江,张正利,等.痛泻要方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4):28-31.
[5] 黄适,梁健,邓天好,等.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2):11-13.
[6] 燕贞.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2):158.
[7] 康丽丽,唐艳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4):414-416.
[8] 刘倩.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5.
[9] 钱潇,章静,张娅丽,等.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0):941-943.
[10] 杨春荣,荣诗阔,冯园园,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现状[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2):164-166.
[11] 张强,周超,喻斌,等.肠安泻愈汤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3):225-227.
[12] 卞立群,唐旭东,李保双,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2):1923-1926.
[13] 黄适,林力森,刘鹏,等.基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安肠汤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C].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363.
[14] 丁倩.补脾清肠法对肠易激综合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5] 祁志娟.四君子汤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4):3816-3819.
[16] 白佩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151-152.
[17] 牛立军,苏强,刘振伟,等.安肠止痛组方联合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8例[J].西部中医药,2014,(8):81-83.
[18] 吴立晨.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5):107-108.
[19] 龚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中医学报,2014,(10):1501-1503.
[20] 韩芳,朱虹.中医体质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