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CT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分析
2018-04-18钟节高
钟节高
(泰和县中医院放射科,江西 吉安 343700)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包括继发性和原发性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主要的临床特征是上腹部疼痛、腰背痛、发热、黄疸、胆总管扩张等,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胆石性胰腺炎,其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直接胆红素水平会明显升高,如果治疗方法不恰当或者不及时,极易引发休克、酸中毒、败血症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由此可知,精确、及时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有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针对性的治疗[1-2]。本文作者为了辩论16排CT与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查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26例,占56.5%(26/46),男20例,占43.5%(20/46),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9.05±20.26)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寒战、发热等症状。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确诊。②研究前,家属、患者均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予以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胆道疾病的患者。②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③肝、肾、心、肺等其他脏器合并重大疾病者。
1.2 方法 用16排螺旋CT(产地:美国)的螺旋扫描机,参数设置:200~360 mAs,120 Kv,层厚设置为5~10 mm,螺距设置为5~10 mm,WL设置为40~65,WW设置为200。检查前8小时告知患者禁食,取平卧位,扫描部位深入到扫描架,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起始于肝顶,直至胰头钩突,扫描过程中告知患者保持静止屏气,屏气一次扫描20~30层。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并分析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密度、形态以及胆总管的变化、伴发结实的情况。超声诊断标准:胆总管管腔中可看到强回声光斑、光团后伴声影。CT诊断标准:胆总管管腔中可看到成堆或者单个的高密度影。两组所获得的图像均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影像学医师给出结果,对于存在异议的地方,要进行统一讨论,最终给出统一答案。
2 结果
2.1 胆总管结石的密度 经过CT检查发现,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23例是高密度结石,占50%(23/46),是指含有多种钙盐的胆色素结石,CT值>60 HU,比周围软组织的密度高;7例是低密度结石,占15.2%(7/46),成分主要是胆固醇,CT值<20 HU,主要特点是胆汁密度的透亮影;10例是软组织密度结石,占21.7%(10/46),钙盐成分相对较少,也属于胆固醇结石,CT值在20~60 HU;6例是混合密度结石,占13%(6/46),CT图像示:结石的密度相对不均匀,有典型的层状结构,胆固醇与CT值的含量呈负相关性,钙盐与胆色素的含量呈正相关性。
2.2 胆总管结石的形态 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13例呈“靶征”,占28.3%(13/46);7例呈新月征,占15.2%(7/46);12例呈斑点状、环状、结节状或者不规则的钙化影,占26.1%(12/46);8例呈泥沙样影,占17.39%(8/46);6例呈软组织圆块影,占13%(6/46)。
2.3 胆总管的变化 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10例胆总管轻度扩张,占21.7%(10/46);12例胆总管中度扩张,占26.1%(12/46);7例胆总管重度扩张,占15.2%(7/46);6例外胆总管、内胆总管均有所扩张,占13%(6/46);11例胆总管管壁增厚,且边缘毛糙,占23.9%(11/46)。
2.4 伴发的结石情况 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6例伴发肝内胆总管结石,占13%(6/46);10例伴发胆囊炎,占21.7%(10/46);9例伴发胆囊结石,占19.6%(9/46);2例是单发,占4.3%(2/46);3例是多发,占6.5%(3/46);3例合并胰腺炎,占6.5%(3/46)。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在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该病的发生率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引发该病的因素诸多,例如胆囊内结石、寄生虫等,混合性的结石基本是棕色,具有质软、不定型、易碎等特点[4-5]。胆总管下段阻塞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患者极易出现胆源性疾病和黄疸,主要表现为肝脏细胞受损、肝脏肿大、黄疸、寒战、上腹部绞痛等,如果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患者的生命安全会受到较大的威胁[6]。CT在诊断结石方面的特异性、敏感性相对较低,一般不会被作为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CT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性与其结石的成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CT的本质是X线,具有穿透效果,胆总管结石的必要条件是该结石不透X线结石,所以CT可显示出阳性结石,但不能显示出阴性结石[7]。但是CT成像不受胃肠内积气、体型等因素的影响,骨骼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胰腺内胆管、十二指肠后侧的病变可清晰的显示出来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可将积气征象、阳性结石、胆总管走形清晰的显示出来[8]。证实了多排CT联合超声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本文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①结石的直径小于CT可扫描的小结石的直径,所以太小的结石很难被清晰的显示出来。②部分结石的钙盐成分相对较少,胆汁的密度与胆色素结石的相似度较高,两者对X线的吸收程度相近,所以CT诊断时很难区分出漏诊现象。③受重叠以及骨骼伪影、病变的影响,漏诊率相对较高。④结石过小,会紧贴在胆总管的管壁上,CT检查下仅仅可显示出管壁回声增厚、毛糙,进而出现漏诊;⑤收到胃肠积气以及肥胖的干扰,造成结石的声影模糊;⑥胆总管中存在声阻较大的物质,导致团块的后方出现浅模糊声影,结石极易与其混淆。故笔者认为在采用CT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诊断医师严格掌握胆总管的解剖结构,确保胆总管下段的扫描结果;②检查前告知患者禁食,使患者处于一种安静状态,平卧位下双腿屈膝,做好充分的胃肠道准备;③对于存在胆管炎的患者,要积极的予以抗炎治疗,复查胆总管中光团回声的变化再对其疾病进行确诊。
综上所述,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16排CT诊断,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检出率,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广大患者值得信赖并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