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富有活力的课堂
——“平凉好课堂”的基本结构、原则与运用
2018-04-18朱怀太
□ 朱怀太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深入推进中小学课堂改革。各学校结合学情把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最主要的抓手,在借鉴名校经验的同时创新出富有活力的课堂模式。从2001年起至今的17年里,平凉市区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2001-2010年)以学习、研讨、仿模,即以学习模式与模仿模式为主;第二阶段 (2011-2014年)以内学、展示、立模,即以校本模式与创新模式为主;第三阶段(2015年起年)开展总结、推广、破模,即以学科模式与 “平凉好课堂”为主。
一、“平凉好课堂”的基本结构
2015年,平凉市教科所曹宁子所长提出了 “平凉好课堂”的基本特征、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和基本条件。“平凉好课堂”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升华和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和目标,体现新课改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平凉好课堂”是在 “以人为本、学教融合”的课改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拓展和延伸,是课堂教学改革 “破模”的节点。在课改模式趋于成熟时,进一步总结出 “平凉好课堂”的基本结构、基本原则和基本运用,形成了具有三项基本特征和六项基本因素的 “平凉好课堂”区域模式(见图 1)。
“平凉好课堂”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中,突出激发学生、厘定原则、巧设形式、调配要素、组建机制、培养习惯、共画愿景、培育文化和积极反思等九大要素,以学生为主体,遵循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原则。
激发学生。运用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更高效的学习者,而如何做到,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力和潜能”。围绕这一原则,老师们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自己创造的课堂模式。
厘定原则。课堂教学活动有兼容通用的原则,如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地域限定的原则,如乡土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前者是众所周知的,即显性原则;后者则是根植于具体土壤中,需要经历者实践裁定。这些实践性原则既要便于操作,又要组成系统,需要仔细厘定。
巧设形式。既然目标已经谋划、原则亦已拟定,就需要设计形式和填充内容。形式设定的原则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如果说目标和原则是理念层面 (纯思想)规划的话,那么形式和内容就是图式层面的设计。但形式设计既不是 “拿来主义”,也不能 “圭臬固定”,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师根据班级的学情特点机巧设定,故称之 “巧设”。
适配要素。形式设计完成,需要填充教学内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该内容。设定并创建教学模式就是恰当地配置教学要素,细究创新内容可以发现,大凡创新模式都突出了纲领性要素。
图1 “平凉好课堂”的三项基本特征和六项基本因素关系图 (思维导图)
组建机制。教育机制包括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三种类型,模式创新也包括这三种类型。对于模式创新来说,机制既起支撑作用,又起导引作用,还起联络作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重建需要相应机制发生作用。比如平凉市各个县区自己创新的各种教学模式,平凉四中的 “三三六”模式即为其中一种。
培养习惯。习惯是人们在时间洗礼中锻炼而成的一种惯常性行为。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学习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适应性的表现,而且是构建教学模式的基础。
共画愿景。激发学生是模式创新的纲要性目标,而任何模式的创新都要与学科相融合,此目标乃教学愿景。教学愿景要增进思想的多样性,扩展对相互关联的理解,使教学内容融入地方情境。模式创新之所以需要构建愿景,是因为模式构建是一种冒险探索性的活动,如果没有愿景的激励,意志薄弱者会半途而废。
培育文化。文道无形,化育万物。良好的文化能陶冶铸造人们的品德、气质和精神,是人类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营养。文化是个充满多种激素的世界,能够为人生的多样发展和多维进步提供营养,缺少如此养料的滋润,创新则会逐渐式微。
积极反思。精益求精、追求完善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共同旨趣,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亦如此。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克服困难、裨补阙漏、总结经验、提炼升华、学科迁移均须反思协助。在当下的教育世界中,日新月异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环境、新课程不断地对原有模式产生冲击和挑战,更需要不断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完善。
二、“平凉好课堂”的基本原则
拓展行动目标。“平凉好课堂”区域化推进的拓展行动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水平,解决课堂教学的“失范”问题。二是增进教师的教学技艺,让教师在教学中自觉采用某种技术线路。平凉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力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2011年起,平凉市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比赛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实行中小学、幼儿园、职高的所有学科每两年学科全覆盖。为满足大多数教师参赛的需求,2015年增设了中小学校长组和中层主任组赛课,参赛教师要经过校级、区级的层层遴选。为积极改进课堂评价方式和标准,2016年在各学科课堂评教、学生评教的 “双线评价”基础上增设了 “教学设计”评价,教研员、评委们严格遵守 “以学生为根本、以高效为目的、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教学原则进行 《课改研讨》评教活动,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施行全方位的多元化评价。“平凉好课堂”的区域化推进通过一些制度性约束,保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的结构和程序做出必要的常规安排,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技艺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超越知识教学。“平凉好课堂”区域化推进坚持超越单纯的、狭义的知识练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原则,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形成过程化的质量观。努力将科学与人文品性自然融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不仅包括可测量的知识,更包括难以测量的素质改善。教师个体的经验和实践智慧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得到充分展示。二是重塑学校课程文化。努力实现区域各学校课改异质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提高学校课程变革的主动性、全面性、适切性,凸显校本课程的文化特质。通过完善三级课程融合生长,创建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为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扩大选择空间。“平凉好课堂”以提供足够大的选择空间,避免了模式具体、单一化,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如平凉市第七中学将起初通用型 “五环·探构·分层”的教学模式与后期提炼的各学科 “目标引领、合作分层”的教学模式相融合,提升了概括水平,使教学模式留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把握的空间。在区域化推进的过程中,倡导模式遵循本土化、学科化、灵活化、多样化,提倡 “一科多模、一模多法”。教师根据校情、学情、课型以及自己所需选模或建模,并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已有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改革成为每位教师主动参与的过程。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平凉好课堂”倡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依据科学的理论基础,正确地反映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体现“平凉好课堂”的基本特征、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立足于教学实际,吻合区域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便于操作与评价,做到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
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统一。“平凉好课堂”批判地继承已有的或名校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寻求适合区域学校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构建在区域化推进中具有一定突破性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同时,强调模式具有创新性,努力将借鉴与创造相结合,通用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相结合,全面建构崭新的教学模式。
“普及”与 “提高”相统一。“平凉好课堂”的建构为普及教育服务,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要大力开发适合师资、生源和教学条件特点的 “普及型”教学模式,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例如,着力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内涵发展,加强复式教学,办好 “家门口”的学校。城区各中小学要依托 “平凉好课堂”理念,开发 “提高型”学科教学模式,作为区域的示范引领。“平凉好课堂”的区域化推进不仅要适合普及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提高的需要。
三、“平凉好课堂”的基本运用
“平凉好课堂”倡导把课改的基本理念、学科教学特点、学情实际和教师的教学实际相契合,上出“最课改的课”、“最学科的课”、“最学生的课”、“最教师的课”。
基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技能与技巧,采用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可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可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主要变量,系统地选择或运用教学模式,以便达到师生地位合作化、目标指向情意化。
基于学科内容。不同学科,学科特点不同,或相同学科的不同内容的性质不同,要选择那些能更好地凸显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如:对于语文、政治等文科教学而言,采用情趣——陶冶式教学模式相对比较适当;对于数学、物理等结构比较严谨、逻辑性强的理科教学,可以采用结构——发现式教学模式;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艺体科教学,可以采用实践——愉悦式教学模式。还要考虑到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单元总结等。如,授新课教学中可采用指导——接受式教学模式,单元复习时可采用 “思维导图与微专题”相结合的微教学模式。
基于实际学情。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等要求不同,应该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对于认知特点和水平处于低复杂性层次的学生最适合较紧密的模式,而较松散的模式则较适合处于高复杂性层次的学生。例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和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旧知识基础,并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果盲目地将它们搬到小学低年级,就不一定适宜。要将班级教学与个别化教学、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既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教师风格。教学模式的运用要通过具体的教师来实现,每位教师在选择或运用教学模式时要考虑自身的学识、能力、性格等诸方面条件,尽量扬长避短,选择最能表现自己才华、施展聪明才智的教学模式。如一位语文教师,若他具有较为深厚的学识和启发、点拨、引导的能力,就可以多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相反,若具有较好的嗓音、相当强的朗读能力,便可采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
基于教学条件。教学的物质条件包括学校所能提供的仪器、图书、设备、设施等媒体。若超越现有的教学物质条件,选择一种不适当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加重师生负担,降低教学模式原来的价值。如,语文课堂中可借助多媒体将音乐、图片、视频、配乐朗读集于一体来丰富课堂教学,但课件页数和视频太多、活动形式过多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性。要合理利用、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如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制简易教具。课后复习中,教师利用QQ群或微信群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微课。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还应当考虑要花费的时间。
“平凉好课堂”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全面而综合地考虑上述因素,灵活运用,目的在于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优化模式组合,积极吸取多种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不断丰富与完善。可采用学科模式与综合模式相结合,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做到 “教”与 “学”并重。结合学科和课程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从 “教什么”、 “怎么教”、 “学什么”、 “怎么学”四个维度进行双向的研究和建构,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在具体实施中,科学地进行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具的运用、板书的设计、学法的指导等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平凉好课堂”在关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具备一系列条件,它倡导适合的、多元创新的教学模式,既要体现课改的政策要求和理念,又要结合当地的办学现实和师资队伍状况;既要对思维定式进行破冰,又要对创新举措进行破土。任何区域或学校在应用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时应给教师学科教学的 “基本套路”,让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资源和无法预计的课堂变化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灵活调整,形成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 “变式”,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岭.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十大名师名家为例[J].教育研究, 2016 (9).
[2]董洪亮.教学模式区域化推进的行动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10 (21).
[3]王坦.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