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在产科应用32例临床分析
2018-04-17王永芳汪洪友杜春华
王永芳,汪洪友,杜春华
(1.滨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盐城 224500;2.滨海县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 盐城 224500)
介入性治疗为上世纪70年代发展在的一门结合临床治疗学以及医学影像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经数十年发展,介入性治疗对既往所谓的“不治之症”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所谓介入治疗,主要指的是使用CT、超声、X线以及MRI等现代医学影像导向技术,以定向的方式,对疑似病变部位开展诊疗的方法[1]。其为放射学范畴,当前,这种治疗方式已经与手术、药物治疗一并成为了三大治疗体系,最近几年,这种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分析介入技术在治疗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择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32例产科疾病患者,并对其进行了介入性技术治疗,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32例产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患者均符合产科出血性疾病诊断标准。受试者与家属均知晓治疗过程,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初产妇18例,经产妇14例,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2.28±1.26)岁。出血量1 625~4 280 ml,平均出血量(2 105±263)ml。均伴有程度不一的休克现象。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16例,产后出血10例,子宫颈妊娠6例。就疾病类别来看,子宫颈妊娠4例,产后出血28例。患者停经时间41~54 d,血β-HCG最高为9263.52 mlu/ml,患者均经彩超(B超)证实,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者均由外院转入,临床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最低39 g/L),阴道反复、阵发性出血。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宫颈妊娠:育龄期间内存在停经史,阴道反复性出血,血液β-HCG上升,4例患者的彩超(B超)资料显示:宫颈管内存在胎囊回声,胎心管/胎芽搏动,因此诊断为宫颈妊娠[2]。产后出血:患者有剖宫产史,术后8.5~30.2 d出现阴道反复/阵发性大出血,医学影像资料证实子宫前壁以及侧壁存在混合性团样包块,因此诊断为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3-4]。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使用超声进行诊断:①宫腔及宫颈内未探及妊娠囊;②妊娠囊或包块位于子宫前壁峡部或既往剖宫产瘢痕处;③妊娠囊或包块与膀胱之间的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变薄或连续性中断;④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妊娠囊或包块周边探及明显的环状血流信号。
1.2.2 治疗方法 对于宫颈妊娠者,入院之后肌内注射剂量为50 mg/m2的甲氨蝶呤(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518),口服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33),每天1次。观察4~5 d[5]。由于血β-HCG下降以及阴道反复/阵发性出血,量较大,对患者开展双侧子宫动脉注射+栓塞治疗。灌注药物为5-FU以及甲氨蝶呤等。术后继续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完成栓塞术后患者阴道出血停止或者仅存在少量出血,血β-HCG下降显著,经复查B超后,心管搏动消失。因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较大,使用常规处理方式后效果不显著,患者以及家属保留子宫意愿强烈,进而开展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经预防感染以及纠正贫血之后,患者痊愈。
2 结果
2.1 栓塞介入性治疗的临床效果 所有患者均择取右侧髂内动脉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治疗。出血诊断标准为造影剂外溢位置。本组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痊愈出院,平均出院时间为(10.25±1.24)d,治疗有效率为100.00%。
2.2 栓塞介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开展介入术后,1例患者术后发热,于3.5 d后消失。2例下腹疼痛明显,完成治疗后短时间内好转。其余患者穿刺点无渗血、血肿、出血等不良反应,经检查后证实:患者右侧足背动脉无显著异常,皮肤温度正常。
3 讨论
最近几年,我国产科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6]。对于此,以往通常对患者先进行保守治疗,倘若无效,则会采用次切/全切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7]。虽说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显著效果,但对于年轻患者而言,切除子宫不但会对其自身生理造成极大损伤,还会在其心理在造成阴影。而髂内动脉结扎术虽说也具有一定效果,但却不适合对休克者开展手术。由此能够看出,对于产科出血性疾病者,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促进疾病转归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8]。现如今,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盆腔内动脉栓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使用此法治疗产科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医疗证据支持。严格来讲,宫颈妊娠归属于异位妊娠范畴,就治疗角度而言,主要为保守治疗和子宫全切治疗[9]。保守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天花粉以及米非司酮等[10];保守性手术治疗为:钳刮术、负压吸引术、镜下胚胎吸取/胚胎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经腹部双髂内动脉结扎术等方式,因除却经腹部双髂内动脉结扎术外,其余均为保守性手术,术中难以避免大出血,需要提前做好抢救准备,严重者可能切除子宫。而经腹部双髂内动脉结扎术因步骤繁琐,手术所造成的创伤较大,若非情况紧急,通常不使用此法对患者开展临床治疗[11]。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较多,其中包含子宫蜕膜、复旧不佳、胎盘残留,切口炎症、子宫假性动脉瘤以及子宫内膜炎等等。在以往,临床上通常对患者开展输血、缩宫素、抗生素等方式。对于疑似宫腔内残留物,可在B超监视下开展清宫术。当发生动脉破裂之后,会在四周组织形成局限性动脉血肿,后逐渐被增生组织所替代,进而形成假性动脉瘤。本实验中的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者,考虑为术后子宫内形成假性动脉瘤[12]。由此可见,只要是经B超检查后,诊断为疑似子宫假性动脉瘤患者,应当尽早对其实施血管介入性栓塞治疗[13]。在以往,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为患者行保守/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逐渐尝试使用这种方式治疗产后出血性疾病。有学者曾经报道,对植入性胎盘者使用子宫动脉灌注甲氨蝶呤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成效[14]。
本实验证实:所有患者均择取右侧髂内动脉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治疗。出血诊断标准为造影剂外溢位置。本组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痊愈出院。
开展相关治疗后,3例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反应,完成治疗后短时间内好转。治疗有效率为100.00%。由此能够看出,随着我国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患者开展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动脉灌注药物+栓塞术治疗,能够全面显示出出血血管部位,准确进行栓塞,使用超选择性方式对该处血流进行阻塞处理,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产后出血性疾病者,使用介入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强,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