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级综合教材《中文听说读写》词汇分析
2018-04-15王露锦
何 川 王露锦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一、研究对象
《中文听说读写》由姚道中和刘月华两位教授合作编写,与1997年在波士顿剑桥出版社出版,先后经过两次改版。这本中文教材是专门针对北美学生所编写的。一经出版,便风靡北美中文教育市场,在北美地区的认可度和普及率较高,是美国高中以及大学使用最为广泛的中文教材之一,教材第三版的序中写到:此教材不仅在大学受欢迎,在高中也非常受欢迎。这本教材在真正意义上影响了诸多英语国家及地区。
本文将以《中文听说读写》第三版词汇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词汇量、词汇难度、选词特点的原因三方面进行论述。该套教材共分为 level 1 和 level 2 两个级别,每个等级分为一、二两册,其中level 适用于汉语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level 2 适用于汉语水平为中级的学生。
二、教材总体设计
1.编写目标及编写理念:
《中文听说读写》的编写目标是“通过目的语进行交际”,预期达到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中文环境中进行交际和具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目标。教材融合交际法和直接法等教学法,注重口语和书面语两者相结合。
依据美国相关部门制定的《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1999)》(下文简称《标准》)中 5 个核心目标编写而成:以 5 个C字母打头的词: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Communities(社区)。
2.布局与格式:
教材第三版的序中写到: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为顺应时代发展,做了三方面的改进。
(1)课文图片更加丰富
序中表明,新版教材所用的图片提高了教材的直观性。第一类出现在词汇或语法点解释的部分。如在学过生词“餐馆”后,生词表后会呈现学生在食堂吃饭的场景。第三类出现在练习部分,如Level 2 第 2 课是宿舍,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家具名称和方位词。练习中有一幅插画是张天明的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绘制齐全。书本中所对应提出的问题是说出房间中家具的名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描述出房间里什么位置摆着什么东西。
(2)颜色使用更加大胆
教材运用了不同颜色、不同字体来突出重点[1]。红色表示非常重要的内容,如课文中的语法点,都用红色标注出来;绿色则表示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蓝色通常标注练习的内容——绿色和蓝色都是次要的重点;而黑色是普通的课文内容。
(3)版面设计更加友好
《中文听说读写》采用的是 18 开本,字符在小二左右,每课约二十页左右。整体排版较为开阔。另外,整套教材的编写十分规范、统一。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课文总体的编写体例都是统一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中文听说读写》词汇分析: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前提,词汇的掌握水平是体现语言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所有的语言的词汇量都很大,具体学会多少词汇才算掌握好一门语言没有硬性规定,汉语为例。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大学生而言,除古汉语词汇外,需要掌握26000个词汇。学习第二语言不需要,也不可能掌握该语言全部词汇,但是掌握词的数量越大,对于该语言的理解能力越强。
1.词汇量分析:
根据2002年国家汉办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的标准,初级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 2410 个左右的初等阶段词以及相应的汉字,中等阶段学生必须掌握 2850 个左右的词语以及相应的汉字。我们借用《美国教材<中文听说读写>研究》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未去重复词汇总量去重复后词汇总量生词总量Level 1 part 1 1759 454 428 Level 1 part 2 2746 574 381 Level 2 part 1 4110 932 371 Level 2 part 2 6208 1350 470总计14823 3310 1650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生词分布状况,初级阶段生词量809个(level 1 part1生词量+lever1 part2生词量),中级阶段生词是841个(level 2 part1生词量+leve2 part2生词量)。统计中可以看出《中文听说读写》初中级阶段的生词总量才 1650 个,与大纲规定的数据有很大差距[2]。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海外汉语教学与国内汉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在美国的大学里,汉语课多为选修课,一般来说,平均每周四学时,每学时 50 分钟,一周完成一课的教学内容,一学期学完一本书。对于如此紧张的教学期限,词汇量比大纲规定的数据少也是合理的,这正体现了《中文听说读写》的国别化特色。
2.词汇难度分析:
词汇的难度变化符合学习者学习语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横向来看,每册书都遵循一个规律:一级词汇到六级词汇的数量逐级减少。纵向来看,一级、二级词汇的数量基本上随着教材等级的提高而逐渐递减,相反地,三到六级词汇数量随着教材等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加。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内容从易到难,让学生先学习简单的常用词,然后逐渐增加难度,直至掌握高级词汇。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一级、二级词汇占基础地位。四册教材中,一级、二级的词汇比例都占到了总数的 1/2 以上,说明整套教材的选词是以基础词汇为主。这也显示了美国本土教材的基础性特点[3]。
因为在美国,学习者只有在课堂上能接触到汉语,缺乏汉语使用环境。相对于在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学习内容仅限于教材,所能接触到的目的语环境也只有课堂,因此学习的深度及密度远远不够,故在课本中设置很多高难度的词是不合理的。
3.选词特点的原因
美国的许多大学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包含16个星期(学时),这套教材无论是第一册还是第二册,基本是二十课左右,分为“part l”和“part 2”两部分,可供美国大学生三个学期学习。在词汇设置上,《中文听说读写》 的课时数安排与美国大学学期的学时特点基本相符。由于初学者入门相对困难,因此在入门阶段的学习通常花费较长时间,所以学习时长就由通常的两个学期扩展到三个学期,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就相对充分,基础知识也就相对扎实;而后面由于中级汉语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内容也需要三个学期来消化吸收,这样都很符合美国学期的学时安排,这就是《中文听说读写》减少了大量生词的原因。
但《中文听说读写》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知道,语言的输入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影响,输入的频率越高,正确识记的概率也越大。然而,《中文听说读写》课文部分在词汇复现方面做得还不够好[4]。此套教材每一篇课文的都是相互独立的,话题之间并没有较大联系,课文内容相差甚远。因而在课文中,生词的复现率不是很高。
结语
从整体来看,《中文听说读写》符合美国大学生学习中文的标准要求,是非常适合美国大学的学生使用的中文教材,词汇简单,易于掌握,而且在布局格式上能够吸引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课文内容贴近中国大学生生活,便于结构-情景-功能相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在于仍需加大词汇的重现率,以巩固学习汉语者的语言知识;以及在词汇难度设置上需要符合学习规律,提高基础词汇的复现率,减少使用难度等级较高的词汇。